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脉常通”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章节,其内含古人养生之观点,对于当代养生、治未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考证相关医家观点,提出“气脉常通”所蕴之气可能为骨气、原气、三焦之气或祖气,所处之脉必和于阴阳,内通神明,其“常通”的本质在于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和合,保持气机调畅、中气斡旋有度。  相似文献   

2.
"气脉常通"理论来源于《内经》,以此回顾中医中"气"、"脉"的认识。通过分析"气"与"能量"的密切关系,结合"脉"与"血管"相通之处,从血管稳态到微血管稳态,在气脉观点的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冠心病的机制和防治。在中药治疗冠心病上,从药物使用疗效来佐证气脉观点,提出相应防治建议,完成疾病预防、治疗、管理三个方面,实现"治未病"的目标,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由生活、工作等压力引发,与精神心理问题密切相关[1]。国内外指南均指出精神压力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2-4]。相关研究分析发现,精神心理问题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其它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两倍[5]。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与精神压力相关生物学机制有关[6]。  相似文献   

4.
浅谈肝阳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医家及大量中医药文献对五脏阴阳、气血,虚实和治法之补泻论及颇多。然而对于肝脏,医家大多持“肝常有余”、“肝有泻无补”之说而强调肝气肝阳易亢易逆,肝虚多在阴血。历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论及肝阳,只有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从未提及“肝阳虚”。果真没有肝阳虚吗?其实肝阳虚证在古文献中即有记载,又被称为肝阳不足证、肝虚寒证、肝阳虚衰证等。本证常由肝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亦可由禀赋阳虚、年高体衰、情志所伤、外邪侵袭及他病波及。病机为肝阳虚衰,机体失却温煦而阴寒内生,气机升降失调。临床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功能低下及肝经、筋、爪、目异常。治疗宜温补肝阳,用温而不燥之品及补益肝体之药,并佐以疏肝之品。《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指出“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别”。肝阳虚证是确然存在的,其有独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而且已经受到了一些医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法天则地"在<内经>中被视为针灸论治的重要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今 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里讲的"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医学认识论里的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人体的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经脉中气血的运行,亦与日月辰宿之行相合,即如<灵枢·卫气行><灵 枢·五十营>所讲的天周二十八宿,人气周于身五十周;而四时气之在人,则有"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的分别.其二:则是取法于天地阴阳四时, 随着自然变化的规律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生,皆是"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故四时之风伤人发病各异;而针刺治疗则必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等,即如<灵枢·四时气>所言"四 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衍)为定";就连用于针刺治疗的九针,也是应于 天地之数的(<灵枢·九针论>);所以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的说法.这便是法天则地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医经络探讨直接关系到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作用机理的研究,对发展中医学术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这一课题。本文以中医观点为指导,根据《内经》六经的"开、阖、枢"关系,提出具有经络脏腑机能互补,信息转换的经络别类相通,并通过经络诊察取穴应用于临床,对调控经络气血功能的有序化独辟蹊径,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华经络学说宝典里,一种萌发蕴含新的经络联络通路形成,这一研究探讨将会有力地推动经络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