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约”一词,出自伤寒论阳明篇,有两条,一为“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大便难是也。”(184,条文引用按二版教材《伤寒论讲义》下同)一为“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9)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论述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共有三条 ,分别见于阳明篇 ,少阴篇和厥阴篇。吴茱萸汤证其病机概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因此见于阳明篇和厥阴篇是没有争议的。但其病机与少阴并无联系 ,为何会出现在少阴篇呢 ?这一直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拟就仲景将吴茱萸汤证列于少阴篇的本意进行探讨。“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 (2 4 3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瘐汤主之。”(30 9条 )、“干呕吐延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378条 )以上是《伤寒论》论吴茱萸汤证的…  相似文献   

3.
脾约证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篇,凡两出。第179条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第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两条互为补充,前者言脾约证的来路和成因,后者谈脾约证的主证和治疗。另外,《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亦有脾约证治一条,乃是《伤寒论》247条重出之文。 对脾约证的认识,历来注家见仁见智,各张其说。举其有代表性者,约有以下几种: 其一,认为是胃强脾弱,代表医家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跌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 其二,认为是脾阴虚,代表医家如程郊倩。其《伤寒论后条辨》注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  相似文献   

4.
略论“阳明为成温之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略论“阳明为成温之薮”周珉(南京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210029)主题词中医名词,阳明病/中医病机“阳明为成温之薮”为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温暑指归》中首先提出.薮者,聚集之处也.柯氏根据阳明胃肠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外感病的传变规律,认为...  相似文献   

5.
“胃不和则卧不安”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长期以来多解释为食积于胃而致不寐之症,对此笔者将多年临床体会陈述于下,供同道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阳明病乃外感病程中,实火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分经证与腑证二类。《伤寒论》阳明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仲景以“胃家实”作为阳明主证。临床上因阳明腑实证所致之“头痛”屡见不鲜,现举二例如下。例1、梁××,男,42岁,农民。自诉近5日来,前额部剧痛难忍,曾服安基比林、去痛片治疗无效。诊见:心烦口渴,呃逆频作,脐周硬痛,连  相似文献   

7.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190条原文是:“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对于本条的诠释,历代诸家多在“能食”“不能食”“中风”“中寒”的字面上辨解,而忽略了本条在整个《伤寒论》书中的作用。故笔者在仔细审读“阳明篇”的上下文后,谈谈自己对此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四逆辈”探讨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太阴病;治疗原则“四逆辈”一词,见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相似文献   

10.
谈“麻黄汤禁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麻黄汤禁例”裴永清(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汗法禁例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有9条原文是论述不可用发汗法治疗的病证:即49条的“尺中脉微”、第50条的“尺中迟”、第83条至89条的“咽喉干燥者”、“淋家”、...  相似文献   

11.
谵言、谵语、谬语、错语,均属神志症候之描述,由于词义相近,殊难区分,故每多互用。其实,四者词义有差异,概念不尽同。 “谵言”始见于《内经》。如《素问·热论篇》:“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王冰注曰“谓妄谬而不次也”。即因病势转重而致意识障碍,胡言乱语。 “谵语”首见于《伤寒论》。如《阳明篇》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成无己注“伤寒(讠严)语何以明之?(讠严)者,谓呢喃而语也。又作谵,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伤寒明理论》)  相似文献   

12.
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载于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 书中用此方有三:一为阳明篇245条,云:“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二为少阴篇309条,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为厥阴篇377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 观此三条,本方主治因肝胃受寒,浊阴上逆所致之病证,余尊其旨,临证用之,得心应手,每获卓效,今举例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何以与桂枝汤?多数注家认为是由于汗不如法,邪仍在袭,如《伤寒论注释》云:“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体正气得药力之助,气血外达,岂能容邪不去而仍留?再说论中因发汗导致大汗出的条文共有八条,除本条外,26条亦为大汗出后耗津液,胃热化燥成阳明里热炽盛之证;64条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悸证;71条是大汗后,胃中干形成蓄水证;75条是重发汗,损  相似文献   

14.
不寐从胃论治五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寐从胃论治五法肖玉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230022)关键词:不寐;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6.23不寐一证,因胃气不和所致者,临床屡见不鲜。其理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下法的探讨李永清聂耀高美先1(中蒙医系,1.图书馆)下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张仲景在《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与“留者攻之”等理论原则指导下,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处方、用药,既具体又实用。1下法分类《伤寒论》中有113条提及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三阳阳明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阳明病三种津液异常状态的阳明腑实证。太阳阳明即邪热约束脾家,不能为胃家布散津液;正阳阳明即里实蹙迫津液外泄,未见脏腑津液生化机制受损;少阳阳明即燥实灼耗阴津,并见脏腑津液生化受损。三阳阳明共同点在于均是胃中津液亡失,导致胃中邪实,疾病转归阳明。临床中,可以根据津液状态的不同,以胃家燥实为本,辨析三阳阳明之归属。太阳阳明治以麻子仁丸;正阳阳明治以承气辈;少阳阳明治以蜜煎导方。  相似文献   

17.
在《伤寒论》中,仲景把“日晡所潮热”确定为阳明腑实证的基本热型。而“日晡所”的具体时间,《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指出,后世医家多沿用“日晡所”为申时前后的观点。笔者认为,“日晡所”为阳明经气旺盛之时,而阳明经气又旺于阳明病欲解的申酉戌时,  相似文献   

18.
胃家实辨析     
针对阳明病篇争议颇多的“胃家实”进行了考辨、分析,认为“胃家实”实指肠腑燥屎结滞成实。并分别从《伤寒论》中“胃”、“实”字的具体含义、条文编排的特点、文义的内在统一性及阳性腑实证汗出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对阳明病篇、阳明病提纲证发表了看法。指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的正局,故以“胃家实”为提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白虎汤证虽亦属阳明病范畴,但决非胃家实。其余都是阳明病兼、变证。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现;二是指由于脾  相似文献   

20.
吴茱萸汤方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一升(现代常用量3克,下同),人参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4枚),生姜六两(18克)4味药组成。有关该方的证治,《伤寒论》中提出三条:1.食谷欲呕,属阳明;2.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不难看出,以上三条都有呕吐的症状,此是吴茱萸汤主治的症状之一。 呕吐的病机是胃气上逆。第1条说“属阳明”,阳明就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