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淮安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淮安市消灭脊髓灰质炎防制策略效果。方法描述1956年以来脊髓灰质炎发病趋势;分析不同时期该病防制策略及发病特点。结果 随着脊灰疫苗的广泛使用和消灭脊灰活动的深入开展,淮安市脊灰发病率逐年下降,80年代脊灰发病开始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以来已无确诊病例发生。主要防制策略是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强化免疫;加强免疫监测和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结论 淮安市已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脊灰控制后,免疫策略应作相应调整,以控制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认消来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策略的重要性。方法 对易感人群不同免疫状况,高危人群、环境(水)中脊灰病毒动态和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人监测。结果 幼儿首次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后1 ̄Ⅲ型中和抗体GMRT分别为322.52、198.66、176.48,与全程基础免疫后的88.36、92.82、86.78相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t=3.03,P〈0.01)。1994年 ̄1998年对高危人群、环境(  相似文献   

4.
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此病多见于儿童。南通地区是脊灰流行区 ,195 5年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脊灰大流行 [1 ] ,共报告麻痹型脊灰病例 1680例 ,发病率高达 3 0 .13 /10万 ,死亡 4 4 6例 ,病死率 2 7.74 % ,后由血清流行病学证实系 I型脊灰暴发流行 [2 ]。195 9年~ 1989年全市共报告病例 4 70 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2 3 /10万 ,其中最高是1964年 ,发病 662例 ,发病率为 11.2 5 /10万。自 1990年开始 ,我市全面开展消灭脊灰工作 ,并根据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策略 ,使消灭脊灰取得显著成效。自 1989年 5月 2…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延安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策略与效果。方法:描述1956年以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特征,分析不同时期该病防制策略。结果:随着脊灰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消灭脊灰活动的深入开展,延安市脊灰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13年无确诊病例发生;主要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与扫荡免疫相结合,病例报告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的防制策略。结论:延安市已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脊灰疫情控制后,免疫策略应作相应调整,以控制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延安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策略与效果,为保证消灭脊灰提供依据。方法描述1956年以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特征,分析不同时期该病防制策略。结果随着脊灰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消灭脊灰活动的深入开展,延安市脊灰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14年无确诊病例发生;防治对策主要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与扫荡免疫相结合,病例报告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结论延安市已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脊灰疫情控制后,免疫策略应作相应调整,以控制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且造成终身残疾的传染病,1955-1964年黑龙江省平均每年有1000余名儿童因感染此病毒而致残,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痛苦,为了确保我省如期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我们1990年研究制定了消灭“脊灰”,的策略,通过开展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扫荡”式免疫,在人群中形成了牢固的免疫屏障,AFP监测系统的建立,保证了“脊灰”疫情报告的敏感性和灵敏性,控制疫情措施的到位,保证了疫情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黑龙江省消灭“脊灰”策略的效果评价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策略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方法 通过健康教育,常规、强化免疫,实行AFP监测。结果 全省在1993年7月后已连续5年无脊灰野病毒感染病例发生。OPV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7.93%,发病率较前降低了80.93%,削平了季节高峰,打破了流行周期,缩小了流行范围,1993年发病市县较1989年减少了81.33%。1993~1997年实施了4次强化免疫,消除了免疫空白点,使人群形成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达到1∶400以上。1991年建立脊灰监测系统,非脊灰AFP报告率从“0”提高到1.27/10万,双份标本采集率从“0”提高到87.10%以上,病毒分离阳性率由23.07%提高到34.80%,阳性标本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未发现野毒株。健康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家长对服苗知识提高了75个百分点。结论 本研究表明,海南省消灭脊灰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控制和消灭疫苗针对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湖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实施策略评价,为其它疾病控制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全省各市、县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及AFP监测报表,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 1994年以来,全省15岁以下儿童AFP报告发病率保持在1/10万以下,1995年以来,未监测到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临床病例;结论 湖北省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株的循环巳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消灭脊髓灰质炎免疫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即按计划免疫程序。 2、 3、 4月龄进行基础免疫 ,4岁龄前的每年 12月 5日和次年的 1月 5日进行 2个轮次的强化服苗 ;观察儿童分别在基础免疫前、后 ,4岁和 7岁龄时采血 ;用微量细胞法测中和抗体。结果 :1990年来疫苗效价 12个批次 ,其效价均符合疫苗总剂量的 5 .6 3;观察儿童经基础免疫后 , ~ 型中和抗体 10 0 %阳转 ,GMRT为 10 5 .93、 10 5 .93、 90 .5 7,强化免疫后 (4岁龄 )为 373.2 5、2 85 .4 8、 2 72 .89;其抗体滴度增长与基础免疫后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7岁时 3个型中和抗体 GMRT已有下降 ,但其与基础免疫后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国家实施的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疫苗免疫方案可在儿童中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经过3次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人群免疫覆盖率显著提高。3次NIDs活动人群出生队列分析表明,免疫接种率逐次提高。1~3岁组儿童接种数第二次NIDs活动比第1次增加935%(第l轮)和7.31%(第2轮);第3次NIDs活动又比第2次增加了5.89%(第l轮)和5.02%(第2轮)。其中主要包括了第1次和第2次NIDs活动0~岁组漏服的儿童。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由第1次NIDs活动的ll.00%,下降到第2次的4.57%及第3次的2.99%,零剂次免疫儿童多集中于0~岁组,其构成比由第1次NIDs活动时的69.90%和第2次的86.92%,升至第3次的91.45%。提示重点保证和加强0~岁组儿童的常规免疫,巩固强化免疫的效果是当前面;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DOTS策略与免费政策下肺结核病的个人支出费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兼顾不同地理位置、DOTS执行情况等,采用非概率抽样选择3个贫困县作为调查现场,以这些县结核病防治机构登记并完成治疗的肺结核病人为调查对象,从调查开始日期向后依次入选,每县要求至少入选70例;制定统一的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共调查肺结核病人228例,其中190例免费治疗,38例非免费治疗;肺结核病的个人支出费用平均为2 223.6元/例(确诊前、后的支出分别占42.4%、57.6%;医疗支出与非医疗支出分别占87.3%、12.7%),其中免费病人平均为2 050.6元/例,非免费病人平均为3 088.5元/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病人确诊前花费较高相关的因素有就诊次数、首次就诊到确诊时间,与病人确诊后花费较高相关的因素有确诊前花费、是否免费治疗、是否曾住院。[结论]河南省贫困地区DOTS策略下免费政策对肺结核病人的经济负担尽管有所减轻,然而免费范围有限,病人1年的收入尚不能满足看病的支出,经济负担是沉重的;病人发病后不能及时确诊、确诊后的一些不必要检查、不必要的昂贵辅助用药、不必要住院治疗等因素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1991年起建立了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系统,将15岁以下不明原因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作为监测对象,不断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为北京市消灭脊灰证实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91年以来共报告并经调查确认的本中110例AFP病例,参照卫生部的综合诊断标准,均排除脊灰野病毒病例,仅发生口服脊灰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2例,不排除VAPP2例,AFP病例接触者及15岁以下儿童粪便标本未分离出脊灰野病毒,表明北京市15岁以下儿童已基本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麻风防治措施,提出消除麻风病对策及措施。[方法]对1949~2007年麻风病防治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会泽县麻风发病率最高是1958年,为17.31/10万(69/398456);最低是1994年,为0.24/10万(2/829528)。患病率最高是1968年,达到0.39‰(207/529989);最低是1995年,为0.0036‰(3/835616),发病率与患病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麻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 促进医院人才战略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艳艳 《现代医院》2007,7(5):148-149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医院竞争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试从医院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评价等环节出发,积极探讨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医院人才“进得了、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开远市狂犬病防治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狂犬病的基本防治方法、控制狂犬病传播。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狂犬疫苗免疫后抗狂犬病毒抗体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1987~1990年发病率3.12/10万(发病30例),1991~2002年发病率0.03/10万(发病1例),1991~2002年共测定抗狂犬病毒抗体4216名,抗体阳性率91.48%。12年间共减少狂犬病发病94例,避免各种经济损失9944354元,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取得9703634元的净效益,每年净效益808636元。结论:严格的犬类管理,及时伤口处理,注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毒血清,可以预防人间狂犬病和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曹军  梁凤萍  覃燕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601-603,610
[目的]了解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探讨儿童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方法。[方法]收集2007~2009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资料,分析引起副反应的疫苗种类和临床表现。[结果]在68465例各类疫苗使用过程中,AEFI发生率223/万;AEFI发生率以0~6月龄儿童为最高,绝大部分AEFI发生都是在24h内,而且以一般反应居多,以发热、红肿、硬结等症状常见。[结论]绝大多数疫苗是安全的,发生副反应机率是很低的,虽然疫苗的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但通过熟练的业务以及优质的服务,严格安全注射,禁忌症筛查,预防接种前告知制度等可控因素能有效避免AEF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韩务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48+1958
[目的]了解中牟县2000~2009年的麻疹流行特征,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发病率年平均为7.30/10万,发病年龄主要是7岁以下儿童(73.72),发病季节高峰在1~5月,2~3年为一流行周期。流动人口发病比率逐渐加大。[结论]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空白人群、人口流动。建议加强MV初免和复种工作,提高接种质量和免疫覆盖率,开展对特定人群的免疫,完善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减少免疫空白人群是当前控制麻疹发病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校大学生抽烟、饮酒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467-2468
[目的]调查在校大学生抽烟、饮酒情况,分析原因及危害;提出干预对策.[方法]利用日常生活中一切可以与同学接触的机会(如门诊、出诊、散步、业余活动等),深入到同学中去,在学生无意中进行个别交谈,了解其本人及同班或同乡同学抽烟、喝酒情况,事后登记,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常抽烟、饮酒者占8%.偶尔的占45%;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抽烟、饮酒者明显多于来自乡村的;高年级生抽烟、饮酒者明显多于低年级生,且随年级增高比率明显上升.原因为助兴、消愁、受他人影响、炫耀、谢恩等.[结论]学生抽烟,饮酒危害大: (1)造成经济浪费.(2)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3)对其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4)危害本人健康和他人健康.(5)影响校园安定.对策: (1)宣传戒除烟酒嗜好对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意义.(2)、施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干预方法,使他们戒除烟酒.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乙型肝炎流行趋势及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乙型肝炎(乙肝)流行趋势,探讨应对策略。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根据四川省1990-2004年法定传染病报表及四川省接种率抽样调查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乙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4.51/10万上升到2004年的98.19/10万,高于全国乙肝报告发病率的67.98/10万。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比重越来越大,构成比由1990年的9.13%上升到2004年的83.92%。发病年龄集中在15-44岁,10岁儿童发病构成比逐年下降,10-19岁发病构成比逐年上升。结论:加强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乙肝监测系统,重视安全注射和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等,以加速全省乙肝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