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了解应用超声探查后经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降低PICC合并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了解穿刺前行超声检查确定血管形态、走行及周边情况后行颈外静脉PICC的患者409例,常规经验性评估行颈外静脉PICC患者386例,分析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探查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与非探查组,静脉炎由6.0%降至1.2%,血栓发生率由10.1%降至2.0%,导管易位率由3.9%降至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置管前行血管超声确定颈外静脉分型再行置入PICC,可有效地降低PICC合并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肘部静脉采用盲穿方法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选择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2组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PICC置管28d,实验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血栓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949,P0.01;Z=-3.105,P0.01)。结论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四点实时检测法(穿刺点静脉、双侧锁骨下静脉中段及术侧颈内、外静脉近心端)在PICC置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床旁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技术的29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55例采用四点实时检测法为观察组,142例采用单纯穿刺点检测法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常规进行胸部正位X线透视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种PICC置入方法导管异位部位及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后胸片提示共发生7例导管异位,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1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0.65%;对照组发生6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47%,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实时检测穿刺点、双侧锁骨下静脉及术侧颈内静脉四点可在PICC置入术中导丝拔出前对导管位置进行判断,及时调整异位导管,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外静脉穿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两种方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输液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4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需要且同意置管的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PICC组)75例,对照组(CVC组)79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时照组平均穿刺置管时间(5.00±0.56min)显著少于观察组(16.00±2.0min);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44%);平均留置时间(199.0±29.3d)明显长于对照组(28.0士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满足了中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及营养支持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肘静脉与颈外静脉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肘静脉组和颈外静脉组各40例,并对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点渗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及穿刺点渗血情况明显低于肘静脉组(P<0.05),而患者满意度高于肘静脉组(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选择颈外静脉置入PICC,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肿瘤患者分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相关培养标本阳性率及导管问题的差异。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259.97±12.81)d、对照组(65.95±10.79)d;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组6.67%、对照组20%;导管培养阳性率观察组3.33%、对照组13.33%;血培养阳性率观察组1.67%、对照组11.67%;观察组发生导管阻塞、导管脱出较对照组少。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用于肿瘤患者,使用效果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在预防颈外静脉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及按压部位的置管方式,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导管异位3例,对照组导管异位11例,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采用改良体位联合按压法,能够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超声引导下和盲穿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贵要静脉置PICC导管,在乳腺癌患者(单侧)术后化疗中的效果与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140例单侧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贵要静脉后置PICC导管,对照组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肘上肱二头肌腱内侧盲穿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由PICC置管专科护士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跟踪观察,置管后第1周每日观察,第2周仅第14天观察。主要观察内容:置入PICC管后的导管头端位置、渗血、皮下瘀血、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将结果归纳分类并记录在自制的表格中。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68例,成功率97.14%;对照组穿刺成功59例,成功率84.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机械性静脉炎第7天与第14天的观察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皮下淤血第7天的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渗血、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两周内观察结果,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贵要静脉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时穿刺点距肘横纹的不同距离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PICC门诊中经上臂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75例与观察组75例,对照组选择距肘横纹上3~5 cm区域内穿刺置管,观察组选择距肘横纹上6~8 cm区域进行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手臂舒适度、外露导管有无折叠及导管移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带管期间手臂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外露导管折叠发生率和导管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上臂PICC置管时穿刺点选择距肘横纹上6~8 cm区域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减少外露导管折叠和导管移位的发生,利于导管长期安全留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压迫颈静脉法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的效果。方法将216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误入颈静脉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the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引导的颈外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例在本院住院需长期静脉治疗的静脉置管困难的晚期癌症患者应用改良赛丁格引导颈外静脉置入PICC。结果 5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输液通畅,留置期间无并发症。结论改良赛丁格引导的颈外静脉置入PICC,有效解决了晚期癌症患者因静脉置管困难影响治疗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少消化系统疾病所致恶病质患者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长海医院消化科行PICC置管的恶病质患者188例,均为消化系统疾病所致,BMI〈18.5。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采取PICC常规置管法,即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后协助患者将下颌靠近穿刺侧肩部,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观察组当导管到达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助手在同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处以四指并拢向内下方用力按压颈内静脉,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1%(81/90)及97.9%(9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5,P〈0.05)。结论恶病质患者置人PICC过程中,通过指压法可以有效减少PICC置管移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及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信息。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我院采用传统方法进行PICC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76,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7.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79,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引导PICC临床效果满意,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下,经上肢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给药,采用传统穿刺置管方法无法实施或穿刺失败的患者197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跟踪引导下,选择上肢最合适穿刺静脉,确立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进行穿刺置管,将静脉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结果 本组197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血管的选择:左上肢静脉95例,右上肢静脉102例;选择贵要静脉150例,肱静脉24例,头静脉14例,肘正中静脉9例;穿刺时间为20 s~22 min;仅有5例出现穿刺局部血肿,无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发生;超声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达96.95%(191/19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上肢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的方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明显缩短穿刺间,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4.4%(51/54),高于对照组的74.1%(40/54);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8%(6/51),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4.1%(48/51)、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62.5%(25/40)。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其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颈外静脉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经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及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提供解剖学基础,避免穿刺过深及导管重置。 方法 对30具尸体颈外静脉常规解剖观察。 结果 颈外静脉管径较粗(5.5±2.1)mm,颈外静脉长(95.8±11.3)mm,注入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结论 留置针进针不宜过深,导管置入在送管过程中应充分了解通道走向,注意操作细节,预防导管漂移及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高龄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应用血管超声(US)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置人PICC与非US引导应用导管内含14G穿刺针置人PICC(盲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60例,其中US和MST置人组30例,盲穿组30例,分别统计2组1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US联合MST组导管留置7~12个月者22例,超过12个月者8例;盲穿组导管留置1~3个月者1例,4~6个月者11例,7~12个月者7例,超过12个月者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组1次置管成功率96.7%,盲穿组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置人组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7%,盲穿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应用US配合MST置人PICC较盲穿法成功率高、配合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