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和动态增强的多层螺旋CT表现,总结CT 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要点,提高与其他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共检出36 个病灶,28例为单发病灶,4 例2个病灶.CT 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19 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等密度;17 个病灶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CT 正确诊断28例,诊断符合率87.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对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明显地提高与血管丰富的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能力,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18个病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CT表现。结果 CT显示14个病例中单发11例,多发3例。CT平扫显示18个病灶中,肿瘤直径1.2~12.8 cm,直径>3 cm的病灶9个,且显示低密度中心瘢痕;<3 cm的9个,未发现明显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16个,中等度不均匀强化1个,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于门脉晚期和延迟扫描显示高密度的9个,等高密度7个,略低密度2个;动脉期中心瘢痕者无明显强化,于门脉晚期和延迟扫描强化8个,多期增强扫描始终未强化1个。动脉期扫描病灶中心或外周见增粗、迂曲的动脉6个。结论 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从而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性,并提高与其他肝脏富血供肿瘤的相互鉴别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30例及同期肝癌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其经螺旋CT检查的结果。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肝包膜下患者数显著高于肝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平扫显示等或略低密度,中心显示星芒状低密度区,无门静脉癌栓或肝硬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特征明显且独特,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疾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诊断与鉴别.方法:综合笔者对9例1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等或略低密度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CT、MR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本病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在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收治并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56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 56例肝血管瘤在经过一般扫描时,共65个病灶,均显示为低密度灶。进过多层螺旋CT扫描后,69个病灶在动脉期出现了病灶结节状边缘;门脉期的患者病灶内增强范围扩大,影像密度均匀并下降;延时期病灶扫描时几乎所有的病灶都有强化,密度与肝脏实质近乎相同。仅有5例患者在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后没有出现上述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清楚地显示肝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增强CT/MRI证实的38例患者42个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然后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①本组中良性病灶42个,其中血管瘤20个,局灶性增生结节9个,肝硬化增生结节6个,局灶性脂肪缺失6个,炎性结节1个。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局灶性病变29个(29/42,69.05%),超声造影后诊断良性局灶性病变38个(38/42,90.48%),二者之间诊断良性病变符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⑧超声造影中,肝脏血管瘤,局灶性增生结节分别具有向心性增强(18/20,90%),轮辐状增强(9/9,100%)这一特征性增强模式,可作为诊断的依据。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二者互相结合有助于对肝内良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9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缘清楚或模糊,增强表现在门脉期强化,呈病灶边缘部分强化或病灶内结节状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病灶周围肝组织强化,4例见病灶内纤维间隔。结论平扫加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特征性尚不是很强,确诊仍需要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提高对肝细胞腺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的特征。结果:7例平扫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静脉期均匀一致强化,延迟期对比剂淡出;2例平扫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中等强化,静脉期对比剂淡出,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1例为略低密度病灶内见小灶性出血区,增强时动脉期、静脉期均匀强化,延迟期对比剂无明显淡出。结论:肝细胞腺瘤CT表现无特异性,结合病史及多种辅助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IPL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11例IPL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2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供血特点,在IP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FNH在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中影像诊断中的表现特点.方法:对30例经手术或穿刺得到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FNH的典型MSCT表现为:平扫为大多为低密度,除中心瘢痕外,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大多为明显均一强化,强化幅度略低于主动脉,门脉期病灶仍为略高密度,强化幅度减低,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未见明显强化呈低密度,而在延迟期强化.结论:肝脏FNH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影像学图像特点,探讨其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的42例通过病理学证实存在肝脏占位性患者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肝脏病变的强化形式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原发性肝癌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多为不均匀强化,肝转移瘤多为周边不规则强化,平衡期均为低密度灶,血管瘤动脉期及静脉期可见结节样强化,平衡期可见向心性强化。结论:大部分肝脏占位性病变在CT三期动态增强图像上能表现出特征性变化,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排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CT检查联合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肝细胞肝癌的患者48例,使用8排螺旋CT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并对各期CT检查图像重建分析。结果:动脉期患者螺旋CT扫描显示高密度强化患者33例(68.75%),显著高于低密度无强化患者15例(31.25%);门静脉期患者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高密度强化患者5例(10.42%),等密度强化12例(25.00%),两者均显著低于低密度强化的31例(64.58%);平衡期患者39例(81.25%)为低密度无强化,显著高于混合低密度强化的9例(1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排螺旋CT分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肝癌能有效提升临床诊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9例加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的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10例。14例中,呈结节状胸膜增厚4例,肿块状胸膜增厚7例,环状胸膜增厚3例,胸膜增厚≥1cm者12例。合并胸腔积液、纵膈固定、患侧胸腔体积缩小10例。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例泌尿系疾患者行螺旋CT的平扫、双期增强以及延时扫描,利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得到整个泌尿系包括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泌尿系三维图像。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泌尿系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和尿路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显示泌尿系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和尿路的梗阻具有高速快捷、安全可靠的特点,可提供高分辨率全尿路三维图像,是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无创的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螺旋CT诊断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的正确性。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女性盆腔囊性肿块15例.所有病例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良性13例,恶性2例。CT诊断定位正确14例(93.3%),定性正确10例(66.7%)。其中卵巢囊性畸胎瘤2例;卵巢囊腺瘤3例;卵巢囊腺癌1例;卵巢转移瘤1例;卵巢内膜异位囊肿2例;卵巢囊肿3例;盆腔囊性感染性包块3例;结论:螺旋CT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非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对41例非典型肝脓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入院治疗前给予16层螺旋CT检查,总结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结果:4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肿块,肿块在增强扫描后缩小,有周围充血,并出现花瓣征、簇状征,有延迟强化出现。使用CT诊断准确30例。结论:使用16层螺旋CT对非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是会出现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需要结合其它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的32例患者成功地进行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采用造影剂跟踪扫描(Bolus Tracking)。采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MIP、MPR、CPR(曲面重建)、VRT(容积漫游技术)、VE(仿真内镜)重建。结果:32例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经MIP、MRP、CRP、VRT等方法成像,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破裂口。结论:CTA的MIP、MPR及VRT技术在显示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方面各有其优势并可相互补充,从而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的组织关系。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MSCTA3D)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刨性的检查,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女性卵巢占位的CT特征,以寻求和探讨鉴别诊断依据及CT诊断的价值。通过CT诊断,鉴别卵巢良、恶性病变,对临床治疗及手术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最终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100例卵巢肿瘤及增强扫描后资料。结果:通过CT检查对病变形态、肿块密度、大小及边界、增强后强化的方式、有无转移征象、腹腔有无肿大的淋巴结等的CT表现分析明确病变性质。结论:CT在卵巢肿瘤的诊断中已成为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卵巢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结肠充气状态下通过螺旋CT扫描解决结肠癌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对32例术前经螺旋CT结肠充气成像拟诊结肠癌并初步分期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2例患者正确诊断为结肠癌的占30例,分期判断正确的占24例,误诊息肉为结肠癌的占2例。结论在结肠充气状态下螺旋CT扫描诊断结肠癌有很高的价值,但在结肠癌分期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