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尽量缩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科2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归类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结果:22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与全身因素关系重大,临床治疗要以综合治疗为主,临床穿刺与引流亦较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伴化脓的病人50例为观察对象,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黄连膏浸润的纱布条进行切口引流,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总体治疗痊愈率为74.00%,好转率为20.00%,有效率为94.00%,无效率为6.00%。痊愈率和有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有较好效果,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1].如不及时处理,可并发窒息、败血症甚至引起纵隔感染而危及生命,其临床死亡率高达40%,临床护理、治疗措施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2].自2010年1月-2011年3月,我科收治12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上如何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及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患者临床病例及治疗方案。结果:经积极治疗90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患者,死亡14例,76例痊愈。结论:对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经局部治疗配合全身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本院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3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方法选择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观察组口服中药汤剂加局部外敷,并同时应用抗生素,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佐治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抗生素用量,降低其副作用。减少切开引流率,缩短病程促进了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原则,以青霉素、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加用甲硝唑注射液;一旦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引流方法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以及开髓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1次/d,3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脓液培养以及药敏实验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2组临床显效时间和治愈时间。结果 60例患者中切开引流26例,均送检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15例,分离阳性率58%。1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6例,鲍曼不动杆菌4例,阴沟肠杆菌2例,奇异变形杆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治疗组93%,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广谱抗生素,脓肿形成后及时行切开引流术,并积极联合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自 198 6年以来 ,我院以自制中药膏剂治疗颌面部炎性肿胀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早期肿胀、冠周炎肿胀及久病硬结、急慢性淋巴结炎等 ) 12 0 0例 ,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2 0 0例 ,均来自于我院口腔外科的颌面部炎性肿胀患者 ,其中有颌面部间隙感染早期水肿不超过 4 8h者 ,冠周炎颌面部肿胀或久病出现颌面部硬结不消者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弥漫性肿胀 ,根尖周炎引起的颌面部肿胀 ,面部疖肿 ,急慢性淋巴结炎等。 12 0 0例患者中 ,儿童 30 0例 ,成人90 0例。2 治疗方法自制中药膏剂 ,药用 :乳香 2 5g ,大黄 30 g ,防…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部急性炎症182例邓玉玲,李文萍颌面部急性炎症包括颌面部间隙感染、冠周炎、唇痈、急性淋巴结炎、急性腮腺炎及拔牙术后感染等。自1980年以来,我们自拟加味消毒饮治疗182例该病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82例均确诊为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中医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将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采用广谱抗生素与甲硝唑联合静滴或(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结果:两组治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颌面部较严重的感染之一,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脓肿的不同引流方法对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60例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脓肿入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B组患者采取改良负压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测定引流前后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比较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和脓肿范围、术后张口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引流后3 d B组患者的WBC、CRP、NEUT高于A组;引流后24 h、引流后1周B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高于A组;引流后1周B组患者的脓肿直径大于A组;A组张口度、张口度缓解值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和改良负压引流术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脓肿的治疗中均有良好效果,且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术后患者痛苦程度更低,恢复更快,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脓肿时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对颌面部间隙感染者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其发病因素。方法:对130例病例探讨其感染的来源治疗及并发症。结果:感染源以牙源性居首位,共84例(64.91%),其次为腺源性感染28例(22.80%),外伤性及其他18例(12.28%)。结论:衙.-面部感染以混合性感染为主,要做到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浅析,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1例,分两组.治疗组15例,给予全身抗炎+中药贴敷+光电离子治疗仪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全身抗炎+TDP理疗.结果 治疗组病程痊愈平均时间4.5天,对照组病程痊愈平均时间5.8天.治疗组痊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颌面间隙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正常的口腔、颜面、颈深部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形成易发生感染并扩散的潜在间隙。间隙感染经及时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在一周内治愈,但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时机可引起感染扩散,发生窒息、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72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病例选择符合《实用口腔科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标准。中西医结合组45例中,眶下间隙感染15例,嚼肌间隙感染12例,颌下间隙感染1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岁;男28例,女17例;病程10d以下...  相似文献   

16.
自1986年以来,我院以自制中药膏剂治疗颌面部炎性肿胀(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早期肿胀、冠周炎肿胀及久病硬结、急慢性淋巴结炎等)1200例,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玲 《西部中医药》2008,21(2):27-27
智齿冠周炎是智齿萌出困难所发生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继续发展,严重者可引起颌面部的咬肌间隙、翼颌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口底间隙或咽旁间隙发生感染。如果慢性冠周炎反复发作,感染可穿破骨膜,形成骨膜下脓肿,或破溃成篓管,甚至成颌骨骨髓炎,因此,要及时治疗。笔者以六神丸治疗智齿冠周炎患者66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与护理措施。方法: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加强操作中、注射后的护理。结果:40例患者均无过敏反应、晕厥、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血管瘤,护理治疗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包括颌面部间隙感染、牙槽脓肿、拔牙术后感染等多种口腔疾病,自1982年以来,我们运用中药治疗263例,效果满意。现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92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重点探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292例口腔颁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初步回顾分析。结果292例患者中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以青少年比例最高。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为多菌种混合感染。治疗从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