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医史上的著名医家、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民国初期,张氏曾在沈阳行医6年,这是他一生中一段十分重要的医事活动。张氏祖先累世业懦,兼习医业。张  相似文献   

2.
丁福保是近代著名医学家、文献学家,《历代医学书目提要》是中西医汇通的医学专科书目。本文论述《历代医学书目提要》的目录分类与体制,分析其独特的医学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北京四大名医与中西医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龙友 (1870~ 1960 )、施今墨 (1881~ 1969)、汪逢春 (1882~ 194 8)及孔伯华 (1884~ 195 5 )是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享誉全国的四位著名中医临床学家 ,因四位先生均悬壶于北京 ,而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几位中医前辈从事中医临床期间 ,既经历了国民党政府下令取缔中医的艰难岁月 ,也经历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四位中医前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推动中医教育 ,促进中医发展 ;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方面 ,四位老先生均具有十分开明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 ,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 ,促进中西医学结合 ,共同为人民健康服…  相似文献   

4.
梁峻 《北京中医药》2007,26(2):111-112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见于历史记载的有近20个不同的称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清末时期,北京特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对北京的中医发展态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构成了清朝末年北京太医院风雨飘摇,中医人才聚集但分布不匀,医学馆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近水楼台以及中西医学竞争图存的特点,为推动北京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卫生部长陈竺在北京举行的论坛上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中医首先看的是"人",但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描述,因此中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陈竺预见,中医的整体观等思想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著名中医骨伤科医家及其著作荐介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北京100700)潘平主题词中医师,江考卿,赵廷海,赵濂,中医骨伤学/历史,近代近代(1840~1919年)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由西医东渐,中西医抗争,中西医相容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近百年里...  相似文献   

7.
刘奉五(1911.2~1977.3.31),汉族,北京市人。现代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早年受业于名师韩一斋。曾任教于北平国医学院,讲授妇科学,并主编健康知识小报,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四十余年,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晚年任教于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现北京中医药学院)、北京市第二医学院中医系,为多届北京市西医学习中医班(离职)授课,深受学员欢迎。生前著作有《刘奉五妇科经验》,(在  相似文献   

8.
周琳 《养生大世界》2007,(11):14-14
在上月15日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卫生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提出了新观点:"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一种必然性趋势。""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的21世纪新医学。"  相似文献   

9.
粱峻 《北京中医》2007,26(2):111-112
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见于历史记载的有近20个不同的称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清末时期,北京特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对北京的中医发展态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构成了清朝末年北京太医院风雨飘摇,中医人才聚集但分布不匀,医学馆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近水楼台以及中西医学竞争图存的特点,为推动北京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是《中西医学报》创刊100周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资料室藏有全套《中西医学报》杂志,时逾百载,弥足珍贵。丁福保、伍连德、陈邦贤等在《中西医学报》中均发表很多文章,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卫生学、病理学、诊断学、传染病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医学史、翻译类等。文史资料十分丰富,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是卫生部长陈竺今天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提出的新观点。陈竺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本刊顾问耿鉴庭先生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7月20日2时15分辞世,享年85岁。耿鉴庭先生1914年出生于扬州六代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8岁开始独立应诊。20岁复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学习,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成为中西医兼通的医生。耿鉴庭先生是一位有近70年临床实践的著名中医,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早年在扬州行医期间,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辅以西医手段,内、外、喉科兼治,在扬州医界独树一帜。医风医德高尚。1955年,奉卫生部调令,赴…  相似文献   

13.
斯流  安利 《东方养生》2006,(6):148-150
杨大绮7岁时开始随父习岐黄之术。本有家学,耳濡目染,再加上幼时熟读诸多中医启蒙读物.幼年的他遂产生了对中医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4.
书讯     
《新中医》2011,(2):24+55+72+106+157+159+161+179
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已出版,《新中医》编辑部代售的有:中西医结合诊断学(59元),中西医结合内科学(85元),中西医结合外科学(58元),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60元),中西医结合儿科学(46元),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52元),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本刊顾问关幼波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5月13日21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关幼波先生17岁随父关月波学医,悬壶济世70多个春秋,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尤其擅长治疗肝病,是著名中医肝病专家。虽是中医,但他毫无偏见,对中西医结合事业大力支持。他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五届名誉理事;从本刊创刊以来,一直担任本刊的顾问,对编辑工作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获益匪浅。他的离去,不仅使广大患者失去了一位健康保护神,也使我们失去一位良师益友。对他的逝世…  相似文献   

16.
<正>各有关专家: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中西医学汇通杰出代表人物张锡纯以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而誉满全球,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欢迎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之一,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运气医学学会副会长李静教授创立的"衡通法"是植根于中医经典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经四十  相似文献   

17.
陆南山教授(1904~1988)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教育家,中医眼科领域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2014年为陆南山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进一步继承与发扬陆南山先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发展,201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名医名家国际论坛暨首届陆南山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讨会将于4月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会议已邀请了12位海内外著名专家对陆南山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研讨,并就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眼科传承与发展作专题报告。组委会热烈欢迎从事或热爱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的专家、学者与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与参会。  相似文献   

18.
中医生理学术语英译需要规范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国际上日益重视中医学,国际医学界迫切希望了解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走向世界为全人类作贡献,首先是要求中医药学翻译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我国已经有一批西学中的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他们对中医学、西医学以及英语均有较深的修养和较高的素质。其中部分专家还在国外讲授过中医学,写过英译中医药学的文章,编写翻译过有关中医学的英译教材,还编写出版了若干种中医英译的名词术语辞书。所以中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是完全有条件办到的事。建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负责组织专家进行这件  相似文献   

19.
赵锡武教授(1902~1980),原名赵钟录,河南省夏邑县人,是北京当代著名的老中医之一,1955年他由北京中医进修学校门诊部调到中医研究院,历任内外科研究所内科副主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以及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赵老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幼时随父亲奔走四方,七岁入私塾读书,到15岁时开始自学中医。赵老先从学习中药入手,由于他刻苦勤奋,学习努力,学业日进。随后他学习了《脉诀》、《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经典,在学习中他博览诸家学说,善取各家之精华,逐句剖析,反复钻研,乐而  相似文献   

20.
韦玉英教授凝脂翳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玉英,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出身于中医眼科世家,韦氏眼科第6代传人.16岁起随父在杭州自立的复明眼科医院习医,1956年受聘到北京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工作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