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银杏叶超临界CO2萃取产物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洪  郭振德 《中草药》1996,27(A09):45-46
采用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38℃的操作条件,得到以银杏酚类化合物和酸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银杏叶超临界CO2萃取产物,利用GC和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成分剖析,共鉴定出15种化合物,其中新植二烯和α-生育酚为首次在银杏叶中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的银杏叶SFE-CO2产物与其乙醇提取物和水汽蒸馏产物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同时比较了三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头对红松松塔挥发油的萃取效果.方法 利用PA、PDMS、PDMS/DVB 3种萃取头对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采用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最后,运用累积峰面积标准化值对其萃取灵敏度进行评价.结果 PA萃取出43种化合物,PDMS和PDMS/DVB各萃取出46种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28种.结论 红松松塔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α-蒎烯、D-柠檬烯、β-蒎烯、(1S)-3,7,7-三甲基二环[4.1.0]-3-庚烯等.3种萃取头萃取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萃取松塔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数量及累积峰面积标准化值的分析比较,确定PDMS萃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技术分析了花椒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出73种组分,鉴定出其中45种化合物,占出峰总面积的86.76%。萃取产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依次为β-蒎烯、柠檬烯、顺-薄荷醇乙酸酯、油酸、棕榈酸和4-萜品醇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疏毛吴茱萸Evodia ruatecarpa(Juss.) Bneht.var.bodinieri(Dode) Huang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萃取纤维的选择、萃取时间、萃取温度以及解吸时间等对疏毛吴茱萸挥发性成分萃取的影响,优化提取条件.方法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果 分离出85个化合物,其中鉴定了77个化合物,主要是月桂烯(3.70%)、反式-罗勒烯(1.71%)、顺式-罗勒烯(14.47%)、β-榄香烯(9.79%),石竹烯(9.46%)、大根香叶烯(19.77%)、α-布藜烯(3.37%)、α-金合欢烯(7.31%)、γ-榄香烯(2.00%)、环十二烷己酮(2.68%);优化条件是:PDMS 100 μm,提取温度60℃,萃取时间 30min,解吸时间5 min.结论 确定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疏毛吴茱萸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艳清  汪洪武  蔡璇 《中成药》2014,(5):1091-1094
目的研究乌墨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与超声波萃取分别提取乌墨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水蒸汽蒸馏法和超声波萃取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34和37种化合物。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2种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百分含有量,各占总峰面积的97.31%和98.19%。2种挥发油化学组成各有异同,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杜松烯、α-古芸烯、丁香烯、α-蛇麻烯、β-芹子烯、异长叶烯-5-酮、韦得醇、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氢-萘-2-酮。结论不同提取方法所得乌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主要成分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吉林省延边地区产东当归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东当归中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物为黄棕色油状物,得率为0.9%,用GC-MS联用技术从中鉴定出亚油酸乙酯、5,5-二甲基-双环(6,3,0)-1,7-十一烯-3-酮等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65.66%;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从中鉴定出十八酸乙酯等11种成分,占总含量的85.1%。结论首次从东当归挥发油当中分离鉴定出5,5-二甲基-双环(6,3,0)-1,7-十一二烯-3-酮等10种化学成分,超临界CO2萃取与传统方法提取的东当归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6,(2)
目的:分析比较5种不同方法提取的紫苏叶挥发油,以明确萃取溶剂种类和辅助提取方式对紫苏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紫苏叶挥发油,以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析对比3种常用有机萃取溶剂和2种辅助提取方法对相同来源紫苏叶挥发油的得率、成分组成及比例的影响。结果:用5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紫苏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7个峰,其中共有峰36个,主要成分为紫苏醛(42.46%~52.16%),石竹烯(12.70%~16.93%),α-香柑柚烯(12.23%~16.00%),氧化石竹烯(4.27%~6.85%),α-石竹烯(1.38%~1.74%)等。采用石油醚萃取和乙醚萃取的挥发油得率值近似,二者均略高于正己烷萃取。正己烷对于烯类的萃取比例相对略大,乙醚对醛类的萃取比例相对较大。纤维素酶辅助法和NaCl盐析辅助法均能有效提高紫苏叶挥发油的得率,分别达到0.63%和0.54%,是常规SDE法得率的1.34倍和1.15倍。结论:萃取溶剂种类和辅助提取方式对紫苏叶挥发油的提取效果影响显著,研究其具体差异有助于提高紫苏叶挥发油成分定性、定量检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紫苏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苏合香不同提取方法的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苏合香不同提取方法的化学成分异同。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比较溶剂提取部位(石油醚和乙醚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的异同。结果苏合香溶剂提取鉴定出27个化合物(其中石油醚部位23个化合物、乙醚部位10个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42个化合物,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28个化合物。3种方法所得成分中皆含有α-蒎烯、莰烯、Bornyl Cinnamate 2和马苄烯酮等10种化学成分,溶剂提取与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成分中有14种相同成分,水蒸气蒸馏提取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有24个相同成分。结论 3种提取方法中,水蒸气提取法所得成分最多,提示该法可作为获取苏合香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固相微萃取-GC-MS联用分析白芷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玲  李爱阳 《中成药》2010,32(7):1179-1182
目的:固相微萃取-GC-MS联用分析白芷挥发性成分.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分别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吸附时间等因素对于固相微萃取白芷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所得白芷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实验所得的最佳条件:固相微萃取温度为60℃,吸附时间为30 min,脱附温度为250℃,脱附时间5 min.结论: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雪松烯(16.24%)、雪松醇(9.76%)、柏木烯(8.43%)、环十二烷(7.89%)、月桂醇(6.45%)、十六醇(4.73%)、4.乙烯基-4-甲基-3-(1-环己烯)(3.95%)、n-乙酸十二醇酯(2.92%)、罗汉柏木烯(2.43%)、榄香烯(1.93%)、Z-11-肉豆蔻酸(1.83%)、石竹烯(1.42%).  相似文献   

10.
野菊花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耕夫  郭晓玲  孟青 《中药材》2002,25(2):103-104
应用GS-MS联用技术对野菊花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GC-MS分离得到85个色谱峰,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产物总量的92.17%。对萃取物中的脂肪酸进一步提取后进行GC-MS分析,分离出34个色谱峰,鉴定出20种脂肪酸,占产物总量的58.96%。  相似文献   

11.
开口箭脂肪酸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采用索氏提取法分别提取产自秦巴山区陕西汉中留坝和南郑两地的开口箭根茎中脂溶性成分。方法:经BF3-CH3 OH甲脂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C)分离和鉴定其成分,利用归一化法测定其各个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从产自秦岭南坡留坝的开口箭根茎中共分离鉴定出29种脂肪酸,主要种类有:正十六烷酸(42.815%),亚油酸(11.386%),反-油酸(6.378%),8,10-二甲氧基-十八烷酸(6.355%),正十八烷酸(4.18%),9,10,12-三甲氧基-十八烷酸(3.724%)等。从产自巴山北坡南郑的开口箭根茎中共鉴定出31种脂肪酸,主要种类有:正十六烷酸(32.404%),亚油酸(10.144%),正二十六烷酸(5.466%),8,10-二甲氧基-十八烷酸(5.418%),反-油酸(4.675%),正十八烷酸(4.664%),9,10,12-三甲氧基-十八烷酸(4.638%),9,11,13-三甲氧基-十八烷酸(4.422%),正二十二烷酸(4.234%)等。结论:秦巴山区产开口箭根茎中有多种重要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沉香叶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54个色谱峰,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92%。结论:其中,壬酸(1.73%)、十四碳烷酸(7.22%)、十五碳烷酸(2、58%)、十六碳烷酸(48.86%)、十八碳烷酸(1.31%)、反式-9-十八碳烯酸(6.04%)、6,10,14-三甲基-2-十五碳酮(8.22%)、4,8,12,16-四甲基十七碳烷酸内酯(2.31%)、叶绿醇(1.91%)、异叶绿醇(1.38%)为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56%。  相似文献   

13.
椒目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了椒目超临界CO_2萃取物,分离出59个组分,鉴定出其中35种化合物,占出峰总面积的96.22%。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椒目所得产物的化学成分中,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合物占出峰物质总含量的90.83%,而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仅占4.03%。萃取产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依次为油酸(38.91%)、棕榈酸(29.45%)、亚油酸甲酯(10.80%)和亚麻酸甲酯(8.64%)。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参芪益气口服液中绿原酸、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250 nm×4.6 n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采用波长转换法,绿原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检测波长为260 nm,阿魏酸为327 nm。结果绿原酸、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线性范围分别为70.40~704.00μg(r=0.9998)、1.36~13.60μg(r=0.9998)、1.28~12.80μg(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4%(RSD=2.54%)、101.06%(RSD=1.57%)、98.00%(RSD=2.09%)。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方便、简便、准确,适用于同时对参芪益气口服液中绿原酸、阿魏酸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刺果甘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刺果甘草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25个峰,并且鉴定出峰所对映的化合物。化学成分主要为亚油酸乙酯(32.77%),十六烷酸乙酯(10.02%),2,3,7-三甲基-奎烷(6.49%),5-甲基-二十一烷(5.74%),二十三烷(3.80%),1-环乙基壬烯(3.70%),二十烷(3.63%),十八酸乙酯(3.59%)。结论:报道了刺果甘草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柞蚕蛹脂肪酸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荣爱  宋二颖 《中成药》1998,20(5):34-34
用衍生化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柞蚕蛹的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柞蚕蛹中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以亚麻酸(41.76%)、油酸(21.72%)、亚油酸(12.08%)等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五味渣驯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没食子酸、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对制剂中主要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没食子酸、马兜铃酸A进行定量分析.CAPCELL PAK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甲醇-0.4%磷酸(30∶70)、甲醇-0.2%磷酸(7∶93)、甲醇-0.05%冰醋酸(79∶21)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403,273,390 nm.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没食子酸、马兜铃酸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16 ~1.740 μg(r=0.999 97),0.067~0.673 μg(r =0.999 95).0.024~0.247 μg(r =0.999 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2% (RSD 2.15%),100.01%( RSD 2.03%),96.83% (RSD 1.74%).结论:本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有效控制制剂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采自青海省海南自治州地区的云雾龙胆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computer,GC-MS)技术和NIST质谱库对云雾龙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离出76个成分,鉴定了以呋喃醛(11.078%),5-甲基-2-呋喃醛(7.259%),苯甲酸(6.495%),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2.120%),棕榈酸(12.623%),亚油酸(4.445%),α-亚麻酸(3.228%),正十八烷酸(2.614%),正二十三烷(5.435%)等为主的71个成分。结论:这些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花挥发油中所发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黄脚胡蜂的脂溶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浸渍法提取脂溶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其化学成分。结果:从黄脚胡蜂脂溶性成分中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油酸乙酯(57.82%)、亚油酸乙酯(11.76%)、棕榈酸乙酯(8.32%)、苯乙醇(8.08%)、丁二酸二乙酯(3.48%)。结论:黄脚胡蜂的脂溶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亚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具有抗炎的作用,这与云南民间将黄脚胡蜂用酒浸泡后用来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一致,为民间的用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首次从粉背薯蓣的块状茎中提取出挥发油,以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粉背薯蓣的块状茎中提取出挥发油,再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粉背薯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并检测其抗肿瘤和抗菌生物活性。结果:从挥发油中分离出7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对二甲苯(7.60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1.348%),联苯二甲酸丁醇辛醇酯(1.712%),正十六烷酸(4.61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891%),2,4-双(1-甲基-1-苯乙基)苯酚(3.471%),单(2-乙己基)邻苯二甲酸酯(43.875%),并对挥发油的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其化学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结论:首次从挥发油的角度来研究粉背薯蓣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