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有泻脾胃伏火之功,临床可用于酒糟鼻、复发性口疮、消渴合并阴痒、疱疹等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泻黄散》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其方由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效:清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以及脾热弄舌等脾胃伏火之证。吾师倪珠英行医几十载,善用古方治疗小儿疾病。其采用泻黄散分别治疗小儿汗证、厌食、咳嗽、鼻渊、痢疾、便秘等等,均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泻黄散新识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由藿香叶、山栀仁、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功能泻脾胃伏火,主治口疮口臭,烦渴唇干等证。笔者综观全方,仅用栀子、石膏以清阳明胃热,防风发散郁  相似文献   

4.
李永佳  刘严  漆剑 《新中医》2008,40(3):111-112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原方用于治疗小儿脾热口疮之证.笔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脾胃伏火导致的小儿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6.
裘晓芬 《河南中医》2011,31(11):1320-1320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源于《小儿药证直诀》,为钱氏清泻脾胃伏热之良方。方由藿香、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临床用之治疗口疮、流涎等脾系疾病,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7.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主治脾胃伏火。笔者用于治疗口疮口糜,每每获效。例一:刘某,男,23岁,农民。口舌生疮一周,舌面、口唇、口腔粘膜红肿糜烂,白色疮点遍布,疼痛难忍,影响饮食言语,口气臭秽,口干欲冷饮,发热,时汗出,心烦不寐,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四日一行,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证属脾胃伏火,心经有热、耗伤津液。治以泻脾胃伏火、清心滋液,方拟泻黄散合增液汤加味。处方:生石膏20克,山栀子12克,藿香叶9克,青防风9克,黑元参12克,生地黄18克,麦门冬15克,川黄连6克,细木通9克,生甘草9克。三剂。  相似文献   

8.
<正> 泻黄散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氏为治疗脾胃壅热证而设的专用方剂。其组成: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主治口干唇燥、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等证,具有清泻脾胃伏火的功用。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9.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清泻升散脾胃郁火的代表方剂。喻闽凤教授多年来临床运用该方加减辨证治疗小儿口疮、上下眼丹、多发性抽动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游  齐文升 《河北中医》2021,43(2):196-200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疮、口糜范畴,病机多样,病位涉及多脏腑.齐文升教授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从三焦论治,上焦心火上炎证以导赤散合柴胡清肝汤加减;中焦脾虚伏火证以泻黄散加减,寒热错杂证以甘草泻心汤加减;下焦相火妄动证以引火汤合封髓丹加减,阳虚寒凝证以阳和汤加减.临证标本兼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疗小儿脾热弄舌而设。五版教材《方剂学》记载,能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等症,方由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具有泻脾胃伏火之功。笔者曾以本方加味,运用于其他痰病的治疗,颇有疗效。例举如下。赵某女42岁干部1988年11月初诊。患者近一年来每于经前必发唇肿痛。经用西药抗生素及维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化验  相似文献   

12.
啮齿一症,《中医内科学》未收录,这类患者在临床中较少见。本人根据症状,经辨证属脾胃伏火者,予以泻黄散加减治疗,疗效比较确切,现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3.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小儿口舌生疮。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热,栀子苦寒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伏火积热,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即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则清降而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而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复脾胃气机,又助防风开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诸药相伍,清中有  相似文献   

14.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叶、山栀子、石膏、甘草、防风等组成。原治脾热弄舌,后世多用治口疮等症。笔者据本方善治脾胃伏火,具清泻、升散的特点,化裁运用于眼科临床,收效满意。仅举验案二则如下:[漏睛(泪囊炎)]李×,男,20岁。1988年11月5日诊。右眼内眦红赤,流黄稠液,经治年余未愈。检查:视力正常,白睛略充血,下睑红,按压内眦有黄色粘液自泪窍出,压痛。目雾涩,生眵。鼻塞、涕黄浊量少,烦躁,口干喜冷饮,  相似文献   

15.
泻脾散(一名泻黄散)是錢仲阳創制的一首方剂,載于《小儿药証直訣》,它的組成药物是;石膏、山梔仁、生甘草、藿香、防风,共計五味。它的功用是泻脾胃之热。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肉。証见口燥、唇干、弄舌、口疮、口臭、煩热易飢等等。針对以上这些见証使用本方,效果确实滿意。但是从临床經验来說,如属脾胃郁热,不用藿香、防风,效果或不够理想,甚則愈是复入大苦、大寒之品,愈是效果不佳,为此引起笔者的重視,爱从理、法进一步探索、分析論証如下: 一、从方名看“泻脾”又名“泻黄”,也就是泻脾胃,以中医学理論归納脏腑所属,认为脾胃  相似文献   

16.
略论脾火     
<正> 脾火溯源脾火,《内经》早有论述,如《素问·痿论》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又曰:“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提出脾胃火热证候,主要是脾热所致。汉·张仲景对脾火(热)的病因证治提出了更具体的论述,如《金匮要略》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还创建小建中汤治气虚发热,手足烦热;桂枝汤加减滋阴和阳,治疗杂病长期发热等。唐代王焘提出“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孙思邈《千金方》指出“舌本卷缩……邪热伤脾”。宋朝钱乙根据五脏所产生的火热证候,立泻五脏火治法,其中“泻黄散”即是专为泻脾火而设。金元时期,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原则,提出“阴火”学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已成为当今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因容易反复发作,甚至损伤肾脏,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本文总结了常克教授运用泻黄散治疗本病的经验:儿童过敏性紫癜病因根于脾胃伏火,热毒是其最关键的病理要素,治疗"以清为主,补不宜早",清热解毒应贯彻病程始终,但勿过伐脾胃,还当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临床可辨病选用泻黄散为基础方,并结合病位之深浅、热毒之轻重、湿热之多少随证配伍;重病、久病者还应合理使用化瘀、补虚之法,使伏火热毒得散,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8.
泻黄散是钱乙《小和药证直决》的一张名方,是方由藿香、防风、山栀、生石膏、甘草所组成。药仅五味,但配伍严谨,升降结合,动静相配,充分体现了钱氏制方特点,临床用于脾胃伏  相似文献   

19.
李珍 《江西中医药》2010,41(3):48-48
泻黄散是宋代钱乙所创的五脏补泻方中的泻脾方,是治疗小儿“脾热弄舌”名方,具有清泻脾胃伏火的作用。笔者侍诊李新民老师,观其所用本方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泻黄散扩展治疗小儿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张葆青运用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唇炎、暂时性抽动障碍案例进行研究。结果:3例均获痊愈。结论:无论何种小儿疾病,只要辨证属脾胃伏热引起,均可用泻黄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