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发病、诊断、治疗.方法对6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占同期胃肠恶性肿瘤的2.7%,64例患者平均年龄39.5岁.好发部位顺序为回盲部及回肠(54.69%)、胃(21.875%)、结肠(14.06%)、直肠(9.375%).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腹部包块、腹泻、血便.病理类型本组64例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58例,其中B细胞型52例,T细胞型6例;何杰金氏淋巴瘤6例.本病早期极易误诊为其它消化道疾病,误诊率为67%.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治疗以手术加化疗、放疗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正>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起源于淋巴结滤泡套区内的中等或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MCL恶性程度高、病理组织学形态多样,约占NHL的5%~10%[1],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65岁,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3∶1,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既具有低度恶性淋巴瘤对化疗的不敏感性,又具有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的侵袭性[2],并广泛累及结外器官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 983年 1月~ 2 0 0 0年 5月收治的 1 3例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 3例患者中 ,接受手术者 1 1例。 1 1例平均病程 2 1 .8个月 ;腹痛和体重下降是最常的症状 ;其中ⅡE 期 2例 ,ⅢE 期 6例 ,ⅣE 期 3例 ;肿瘤平均大小为 4 .85cm。肿瘤部位 :回盲部 7例 ,空肠 3例 ,十二指肠 1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 ,其中B细胞型 8例 ,混合细胞型 2例 ,T细胞型 1例。淋巴结转移率平均为 4 .2 /7.1。结论 本病病程较长 ,但确诊或手术时多数已属晚期 ,提高认识、早期诊断并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发生于前列腺的恶性淋巴瘤较为少见。此前,中国人群前列腺恶性淋巴瘤的数据仅限于病例报告,因此对这类疾病的临床特征了解不甚全面。方法 本研究对1983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系统检索和综述,旨在明确中国人群前列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队列中,原发性前列腺淋巴瘤占75%,大多数患者表现为Ⅰ期疾病(67%),侵袭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占73%。其中23%选择了R-CHOP(Rituximab-Cyclophosphamide, Hydroxydaunomycin, Oncovin, Prednisone)化疗方案,26%选择了CHOP化疗方案,6%选择了放疗或放化疗联合方案,23%的患者选择了其他化疗方案;其中有60%的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症状。该队列患者半年和一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7%和54.8%,接受治疗的患者半年和一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5%和56.5%。提示中国人群前列腺恶性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结论 近年来,随着淋巴瘤分类的不断标准化及新药的应用,淋巴瘤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原发或继发性的前列腺淋巴瘤仍属于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rim ary m alignant tumors ofthe duodenum,PMTD)发病率较低,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3%;但在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较高,约占20%~50%,包括腺癌、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G IST)、恶性淋巴瘤、类癌、恶性黑色素瘤等[1]。  相似文献   

6.
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胃恶性淋巴瘤术中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植入裸小鼠胃黏膜下层,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13例人胃恶性淋巴瘤标本9例移植成功。依据WHO新分类标准,从中筛选出1株人胃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GBL-9903,1株人胃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GBL-9904和1株人胃原发性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GBL-9902。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和CD79a均阳性。染色体众数范围75~87条,流式细胞分析示DI值1.23~1.47,均为异倍体。3株模型分别传至83代、87代和89代,共移植裸鼠785只;自第3代起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HGBL-9903肝转移率为100%,脾转移率为36.7%,淋巴结转移率为57.6%。人胃恶性淋巴瘤在裸鼠胃壁内自主侵袭性生长,侵袭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发生血液(肝,脾)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转移。结论HGBL-9904、HGBL-9903和HGBL-9902三株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移植瘤的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来源人胃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完整的模拟了人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自然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富T淋巴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cell rich large B-cell lymphoma,TCRBCL)在临床上不常见,属于罕见的B细胞恶性淋巴瘤。1988年Ramsay等~([1])报道5例,并首次确立本病名称。其最大的组织学特点是组成细胞以T小淋巴细胞占多数,而少量较大的B型淋巴瘤细胞则分散在上述背景细胞中。国内也有零星报道。2004年刁兰萍和刘丽宏~([2])报道11例,认为其也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淋巴瘤( primary hepatic lymphoma , PH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在恶性淋巴瘤中所占比例<1%,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 ,其他类型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MALT )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2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42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手术切除率为90·5%,其中根治性手术达78·6%。病理类型均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30例,占71·4%,T细胞淋巴瘤12例,占28·6%。随访30例手术加化疗或放疗患者,其中24例术后生存超过5年(5年生存率80·0%),9例术后生存超过10年(10年生存率30·0%),6例死于淋巴瘤复发,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感染性休克等。结论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误诊率较高;内镜下多次多点活检、深凿活检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发病率极低,占乳腺恶性肿瘤的比例不足0.5%,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单侧乳房无痛性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该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居多,治疗方式不同于乳腺癌,宜以化疗为主,并辅以放疗等的综合治疗;易发生全身扩散以及中枢性复发,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脾脏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的低度恶性的小B细胞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的一种,较少见,大约占各类淋巴瘤的1%,常表现为脾的实性肿大,该病容易累及多个脏器,特别是骨髓,病程发展相对缓慢,但部分病人可呈侵袭性生长,发展迅速。该病如能早期发现,并行脾切除术,预后较好。我们最近诊治了1例脾脏非霍奇金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的病人,并就该病的特点及治疗进行了文献复习和讨论,现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病人李××,女,38岁,因发现右上腹包块2个月余就诊。体检:脾脏明显肿大,肋下11 cm,无压痛,肝脏肋下、剑突下均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  相似文献   

12.
胃十二指肠肿瘤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胃十二指肠肿瘤出血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110001)王舒宝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其次是肝硬变引起的胃底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两者约占80%。胃十二指肠肿瘤引起的大出血约占5%。主要见于胃癌,其次是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肉瘤)、类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切除术中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的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R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56~69条,流式细胞DI值为1.57~1.61,均为异倍体。HRBL-0305已传至31代,共移植裸鼠18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肝转移率为45.4%,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率均为38.0%,移植瘤在裸鼠的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观察、流式细胞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源直肠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HRBL-0305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该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直肠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淋巴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985~2005年间国内报道及本院同期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淋巴瘤共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病人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平均病程6月。上腹痛和体重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内镜下活检确诊6例,上消化道钡餐拟诊肿瘤2例;手术治疗9例,11例均行化疗,1例术后放化疗;全部病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8例,T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1例。结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的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警惕性,内镜下活检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是主要手段。虽然目前外科手术及术后放化疗是主要治疗模式,但按疾病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2001年WHO对恶性淋巴瘤提出了最新分类方法,总共分30个独立疾病: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有28个,其中B细胞来源NHL 13个,T/NK细胞来源NHL 15个;属霍奇金淋巴瘤有2个疾病(见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方法 采用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中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在裸小鼠体内建成了一株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GBL-0305).移植瘤的组织病理学为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D22、CD79α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范围56~69条;移植瘤细胞DNA指数为1.47±0.12,均为异倍体.目前该瘤株在裸鼠体内生长4年,已经传至45代,共移植裸鼠156只;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人胃恶性淋巴瘤在裸鼠胃内自主侵袭性生长,浸润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HGBL-0305模型的肝转移率为69.5%,脾转移率为55.6%,淋巴结转移率为45.7%,腹腔种植转移率为30.5%.结论 HGBL-0305模型是成功的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高转移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为研究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转移生物学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瘤 (简称MALT 淋巴瘤 )中的表达 ,探讨它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 (LSAB)方法对 6 0例胃肠MALT 淋巴瘤进行CD系列LCA、CD4 5RO、CD4 5RA、CD2 0、CD4 3标记 ,再次确定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利用免疫组化 (LSAB)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 6 0例胃肠MALT 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  6 0例均为MALT 淋巴瘤 ,其中 55例为B细胞型 ,5例为T细胞型 ,6 0例中低度恶性为 4 1例 ,高度恶性为 19例。该组病例中PCNA阳性检出 6 0例 ,阳性检出率为 10 0 % ,PCNA阳性信号位于肿瘤细胞核内。虽然所有病例中PCNA都呈阳性表达 ,但表达强度却不相同。 4 1例低度恶性中 34例表达强度为 ~ ,4例为 ,3例为 。 19例高度恶性中 3例为 ,6例为 ,10例为 。结果显示 :PCNA的表达强度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强而增强 ,PCNA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结论 增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可能是诊断恶性淋巴瘤、评价其生物学行为的可靠指标 ,并对肿瘤的预后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及诊治。方法总结2例肾脏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发病后均有腰部隐痛或钝痛;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肾脏占位性病变;病理诊断均为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其中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以结节硬化型为主),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1例行手术加化疗,1例单纯化疗;患者预后佳,目前分别存活1年和5年8个月。结论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十分罕见,尤其是霍奇金淋巴瘤;确诊需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主要是单纯化疗或根治性肾切除加化疗。  相似文献   

19.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郭乔楠 《消化外科》2004,3(2):125-127
目的 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瘤(简称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探讨它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对60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CD系列IEA、CD45RO、CD45RA、CD20、CD43标记,再次确定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利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60例胃肠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结果 60例均为MALT-淋巴瘤,其中55例为B细胞型,5例为T细胞型,60例中低度恶性为41例,高度恶性为19例。该组病例中PCNA阳性检出60例,阳性检出率为100%,PCNA阳性信号位于肿瘤细胞核内。虽然所有病例中PCNA都呈阳性表达,但表达强度却不相同。41例低度恶性中34例表达强度为 ~ ,4例为 ,3例为 。19例高度恶性中3例为 ,6例为 ,10例为 。结果 显示:PCNA的表达强度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强而增强,PCNA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结论 增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可能是诊断恶性淋巴瘤、评价其生物学行为的可靠指标,并对肿瘤的预后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1%-4%,我们自1990年1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1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