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旭 《工企医刊》1995,8(1):5-6
心包积液在临床上诊断不难,但其病因诊断,有时是很困难的。本文对10例恶性心包积液病例进行诊断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1例。年龄在29岁~67岁,其中29~39岁4例,40~59岁8例,60岁以上4例。16例均有心包积液,1例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继发于肺癌9例,乳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3例死亡后诊断。  相似文献   

2.
心包积液142例临床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人民医院200135蔡志伟引起心包积液的原因较多,国内文献报道不一。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医院,其病因差异较大。现将我院1989年1月~1994年2月,经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心脏CT、心包穿刺、手术等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超声、CT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心包积液的诊断已相当容易,但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往往有一定困难,临床误诊误治率亦较高。现就我院近3年来收治  相似文献   

4.
心包积液临床特点为心悸、气促、胸痛、咳嗽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心包积液 ,胸部X线检查心影增大为主要征象 ,但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被忽视 ,现对其病因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0例 ,女 32例 ,年龄 15~ 74岁 ,平均 4 7岁 ,52例心包积液病因见表 1。表 1心包积液 52例病因分析病因结核结缔组织病肿瘤其他合计病例数 30 6 4 1 2 52百分比 (% ) 57 7 1 1 5 7 72 3 1 1 0 01·2 临床表现 心悸、气促 18例 ( 34 6% ) ,发热、胸痛 12例 ( 2 3 1% ) ,咳嗽 6例 ( 11 5% ) ,心前区疼痛 6例( 11 5% ) ,其他不适 10例 ( …  相似文献   

5.
正常心包腔内含有25~30mL液体,任何原因使心包腔内液体积聚的量增加超过50mL则称为心包积液,心包积液是最常见的心包疾病,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升高[1]。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心包腔内的液体量、液体蓄积的增长速度及心包的特征等3个因素有关,由于心包自身有适应生理性心脏容量扩大10%~20%的能力,少量心包积液不致影响心包压力,但当积液量短时间内大量积聚超过500mL时,可导致急性心脏压塞症状,甚至死亡[2]。  相似文献   

6.
我院1990年至1996年共收治128例心包积液,其中34例血性心包积液系心包转移性肿瘤和原发肿瘤所致,早期均误诊为感染性心包炎和结核性心包炎等,将其误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资料  相似文献   

7.
心包炎常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 ,且由多种病因引起 ,迅速增加的心包积液可发生心包填塞 ,从而危及患者生命。从 1994~ 1999年我院共收治心包积液患者 5 7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  5 7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1] ,男性 2 9例 ,女性2 8例 ;年龄 12~ 81岁 ,平均 48 9岁。2 病因 结核性心包炎 19例 ,非特异性心包炎 8例 ,转移性肿瘤 12例 ,病毒性心包炎 5例 ,原发心包恶性间皮瘤、外伤性、结缔组织病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心功能不全、细菌性各 2例 ,甲状腺功能低下、粘液性水肿、尿毒症性各 1例。3 临床表现  37例存在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积液引流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等干预措施,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在对64例患者进行护理后,51例病情好转,10例病情控制稳定,2例病情未明显好转,1例抢救无效死亡,护理总满意度达96.88%(62/64)。结论予以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临床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肺癌伴恶性心包积液是导致肺癌直接死亡的原因之一.心包穿刺抽液并注射药物为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常用方法,但疗效不够理想。我院1998年以来经剑突下途径,置猪尾导管行心包引流,同时予腔内注入高聚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导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联合香菇多糖心包腔内灌注对肺癌导致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118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肺癌并导致恶性心包积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62例,治疗组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后接受香菇多糖心包腔内灌注;对照组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后接受顺铂心包腔内灌注,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9.3%(50/56),对照组有效率83.9%(52/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6,P=0.39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9%(5/56)]低于对照组[24.2%(1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1,P=0.027).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8/56)比11.3% (7/62)](x2=0.004,P=0.948).结论 导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联合香菇多糖心包腔内灌注治疗肺癌导致恶性心包积液安全、有效,可作为肺癌导致恶性心包积液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1%利多卡因局麻后经心尖区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果:10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1次穿刺置管成功,未发生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术较传统心包穿刺安全、有效,便于在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12.
郑鑫  许金云 《职业与健康》2003,19(5):116-116
肺癌晚期多并发单侧胸膜转移,而同时出现双胸膜腔和心包腔转移者少见。自1994年我科共收治4例肺癌晚期并发双胸膜腔和心包腔转移患者,现将临床资料作以小结。1 临床资料1.1 患者性别、年龄 4例均女性;青年2例,中年1例,老年1例。  相似文献   

13.
超声诊断心包积液85例分析王玉民1李泽宁21989年3月至1996年12月共进行心脏超声检查3650例,检出心包积液85例,现简要分析其病因,并讨论超声在心包积液诊断中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组85例中,男33例,女52例,年龄22—81岁,...  相似文献   

14.
李涛 《中国保健》2010,(4):17-17
目的通过对46例心包积液病例发生心电交替现象分析,总结心包积液出现心电交替的特点。方法对46例心包积液病例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心脏填塞与心电交替关系。结果464例心包积液(PE)中发生心电交替18例,有心包填塞14例,出现心电交替现象有:完全性心电交替(6例)以及单纯性QRS波电交替(10例)、复极过程的电交替(2例)。结论发生心包填塞者均有完全性心电交替以及单纯性QRS波电交替。大量心包积液者,也可出现心电交替,电交替以完全性和单纯性QRS波交替为主,复相过程的电交替不作为大量心包积液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心包积液患者的B超检查,并在B超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39例中等量和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在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成功率达到100%.心包积液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为5~15d.通过反复对引流的心包积液检验,最终37例病因明确,2例原因不明.其中癌性积液15例,结核性积液22例.结论 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法引流心包积液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经改良心包留置导管并观察治疗心包大量积液的效果。方法将30例心包大量积液患者列为观察组。经B超定位后使用改良的单腔静脉导管通过心包留置进行每天抽液治疗,常规组20例使用常规抽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和脏器创伤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脏器创伤与并发症均未发生,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心包留置导管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疗效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李金锋  王化云 《中国保健》2009,(15):615-615
心包积液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病因多种多样,心包穿刺抽液不仅可以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帮助作出病因诊断并及时治疗,而且是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的最有效措施。常规心包穿刺术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如果方法掌握不当,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尤其对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反复实施心包穿刺,更增加了穿刺并发症和感染的风险。本院近年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并留置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eldinger导管法留置中心静脉置管至心包腔内可多次引流并利用置管进行病因治疗及协助明确诊断。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引流积液,无严蘑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治疗效果理想,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大量心包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组(导管组)20例,传统心包穿刺抽液组(抽液组)16例,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心包积液引流量、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结果导管组与抽液组相比,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心包积液引流量明显增多,心包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1)。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发症少,症状改善快,可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用,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传统穿刺抽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