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廖杏球 《中外医疗》2012,31(11):141-141
目的结合临床研究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再我院住院治疗的患有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在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分别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接受治疗前、后的患者痉挛状态的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进行肢体功能测量、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平时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采用针灸治疗30d后,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得到有效缓解、运动情况及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对患者后期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Bobath疗法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双侧上肢都以阳明经穴为主,健侧下肢取穴仍以阳明经穴为主,患侧下肢则通过刺激拮抗肌上的穴位,治疗前后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疗效,但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康复训练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接受中药封包加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3—8月我院收治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40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药封包加醒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应用Ashworth量表分析患者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兆娟 《医学综述》2009,15(18):2832-2834
近年来,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受到重视,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报道较多,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现状和进展,从取穴、针法、针灸结合其他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针灸能够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而且疗效好、无不良反应,并提出优化选穴、规范临床试验设计、统一疗效标准、进行机制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步行能力[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BBS、MWS及MBI分别为(42.17±11.73)分、(0.77±0.31)m/s、(76.23±27.37)分与(37.19±10.86)分、(0.51±0.24)m/s、(55.88±22.46)分,均较治疗前的(29.24±8.89)分、(0.38±0.22)m/s、(37.42±14.26)分与(28.05±9.02)分、(0.37±0.21)m/s、(36.53±13.84)分有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BS、MWS及M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透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透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0例疗效观察徐永豪1王涛2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本文应用透刺法和传统法治疗该类患者40例,现就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血管意外,且有不同程度肌张力...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却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其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能力,因此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临床上往往只重视肢体的功能训练,而忽视对躯干的功能训练,故患者整体康复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3,(11):1761-176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痉挛评分为(32.12±5.24)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6.43±8.5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32±9.32)分;对照组肢体痉挛评分为(68.53±7.35)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2.32±6.7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16±8.21)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发生是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其根本病理,以肝肾亏虚、水不涵木为病机关键,最终致营卫失和、痰瘀阻络的病理过程[1]。对于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进展,本文分中药治疗(中药内服、中药内服外用、中药外用)和针刺治疗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整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两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结论:研究已证实针灸能够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疗效肯定、取穴灵活、方法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1.
陈红亮 《中医学报》2016,(8):1239-1241
目的:观察扳法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脊柱及相关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扳法结合易筋经九鬼拔马刀式锻炼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具体操作参照《推拿治疗学》组合成常用治疗手法。通过脊柱及相关疾病的综合症状评分、主要症状评分等方面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主要症状、脊柱及相关疾病有效率、复发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主要症状评分及综合症状评分,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扳法结合易筋经锻炼在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方面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颈椎间歇性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间歇性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椎间歇性拔伸治疗组和单纯颈椎牵引对照组,于治疗20d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及颈动脉彩超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6.7%,对照组为76.7%.结论:间歇性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使患者颈部动脉血流状态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扩胸对抗扳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52例.结果:经1~3次治疗复位后治愈27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结论:扩胸对抗扳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腰突症患者37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试验组运用基础推拿手法加后扳拔伸法,对照组运用基础推拿手法加斜扳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当天、第3d、第10d、第20d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腰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存在明显优势,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相似文献   

15.
关节松动术结合功能针刺法治疗偏瘫肩痛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术结合功能针刺法对偏瘫肩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功能针刺法和肩关节关节松动术综合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8周时上肢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疼痛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偏瘫肩关节疼痛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结合功能针刺法对偏瘫肩关节疼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功能、平衡、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的影响,并与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进行疗效对比。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受试者和评估者盲,治疗师非盲。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n=15)每次接受30 min高强度躯干控制训练加15 min低强度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共45 min,每天1次,5 d);对照组(n=15)每次只接受45 min低强度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每天1次,5 d。躯干功能是主要结局指标,采用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评估,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平衡、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runel balance assessment,BBA)、改良的Rivermead移动指数(modified rivermead mobility index,MRMI)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进行评估。  结果  共纳入30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2.93±13.51)岁,男性21例,女性9例。治疗前两组基线可比。最终27例完成规定的康复训练,试验组有2例中途退出,对照组有1例中途退出,评估者在这3例受试者接受第4次治疗后对其进行了结局指标的评估,结果纳入结果分析。两种干预方法都没有发生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治疗前,干预前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5 d后,TIS总表、TIS静态坐位平衡亚表、TIS协调亚表、BBA、MRMI和MBI得分均较治疗前增加,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躯干控制训练组治疗后对动态坐位平衡的改善更显著,TIS动态坐位平衡亚表分数的增加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功能、平衡、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改善,且躯干控制训练比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更能改善动态坐位平衡。  相似文献   

17.
颈椎不同体位下拔伸旋转手法对椎间盘髓核内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拔伸旋转手法在临床上常用于颈椎不同体位时对颈椎椎间盘髓核内压力的影响.[方法]在前屈20.位、中立位、后伸20°位3种颈椎体位下用生物材料实验机(MTS)对6例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实施定量模拟拔伸旋转手法,并测量颈椎C3/4到C6/7髓核内压力的变化.[结果]C3/4、CA/5后伸20°位在200N(牛顿)拔伸末期和扳动结束回位后髓核内压均小于前屈20°位(P<0.05);CA/5中立位在200 N拔伸末期髓核内压小于前屈20°位(P<0.05);C5/6后伸20°位在200 N拔伸末期髓核内压小于前屈20°位(P<0.05);C6/7后伸20°位和中立位在扳动结束回位后髓核内压均小于前屈20°位(P<0.05).[结论]在拔伸旋转手法过程中,颈椎髓核内压力存在一过性下降.从髓核内压力变化的角度看,在后伸位实施颈椎拔伸旋转手法比前屈位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9例给予改良斜扳法治疗。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疗程间相隔3d。[结果]69例患者中痊愈45例(65%);好转19例(28%);无效5例(7%)。总有效率为93%。[结论]改良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骶髂关节紊乱症患者共49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手法和传统腰椎斜扳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骨科手法和改良腰椎斜扳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随访2~3周观察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2例;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05,P=0.132)。结论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肯定,与传统腰椎斜扳法相比,具有着力点精准、用力轻巧等优点,可有效保护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值得在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发病〈72小时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由神经内科医师给予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由康复医学科治疗师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分别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SS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在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心理疾患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