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测不同喂养方法对生后6个月内婴儿身长、体重的影响。方法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婴儿385例(分为3组: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3组婴儿出生时体重、身长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分别于生后42天、4个月、6个月进行身长、体重的观测。结果生后42天纯母乳喂养组的身长、体重增长值均明显高于混合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后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组体重和身长均高于混合喂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后4个月、6个月母乳喂养组身长与人工喂养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体重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婴儿母乳喂养比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母乳喂养有利于促进婴儿的体格发育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婴儿缺铁性贫血与不同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婴儿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4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273例6个月健康婴儿,测定其末梢血血红蛋白,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105人,部分母乳喂养组86人,人工喂养组82人,比较这三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结果 6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母乳喂养为12.38%,混合喂养为2.32%,人工喂养1.19%。结论母乳喂养组婴儿较部分母乳喂养组婴儿及人工喂养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方法:选择健康婴儿246例,根据其生后前4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在生后的42 d、3个月、6个月龄时分别测量其体重和身长及6个月时的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3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在42 d、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各组婴儿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儿体重低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2,P<0.05);混合喂养组婴儿贫血发生率高于母乳和人工喂养组(P<0.05).结论: 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时体重增长速度减慢,混合喂养和母乳喂养婴儿的生长模式可能存在差异;混合喂养组婴儿6个月时出现贫血,可能与生长过快及铁吸收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866例3个月~1岁婴幼儿体检标本,根据母乳喂养情况分为纯母乳喂养组(380例)、混合喂养组(240例)和人工喂养组(246例),比较各组婴幼儿的贫血情况及缺铁情况。结果:纯母乳喂养组贫血率为7.89%,混合喂养组为19.58%,人工喂养组为27.64%,纯母乳喂养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纯母乳喂养组缺铁率为10.00%,混合喂养儿为23.75%,人工喂养组为31.30%,纯母乳喂养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倡母乳喂养能有效地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与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出生989例婴幼儿,按照母乳喂养情况将所有婴幼儿分为3组,分别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以及人工喂养组,对比分析3组婴幼儿的贫血以及缺铁情况。结果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27.70%,以轻中度为主,其中母乳喂养组婴幼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幼儿,而人工喂养组婴幼儿中度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且人工喂养2例婴幼儿出现重度贫血。结论母乳喂养可以有效地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及时适量添加辅食和补铁剂,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婴儿喂养方式与儿童哮喘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探讨母乳喂养是否能够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我市城镇及农村年龄为6个月内的婴儿3 005例(列入统计者1 442例),将列入统计者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纯母乳组和纯人工组,对两组进行随访,比较两组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率。结果纯母乳组有92例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生率为11.5%;纯人工组有148例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生率为23.1%。纯母乳组的哮喘发生率明显低于纯人工组,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母乳喂养6个月能够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3种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对比不同喂养方式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选择在我院定期健康体检0~1岁的婴儿,采用前瞻性调查.以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和人工喂养组;定期测量其体格生长指标.比较3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结果 男性婴儿身长和体质量1~3月均为母乳喂养组最大;从4月龄开始人工喂养有超过其余两组的趋势,体质量在10~12月龄时、身长在8~12月龄时大于母乳喂养组(P<0.05).女性婴儿体质量从2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3~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长从3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4~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的总体发生率在前3个月为母乳喂养组最高,从4月龄开始以人工喂养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的总体发生率除第2月以外,均是人工喂养组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喂养儿肥胖及超重总体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母乳喂养可能对预防肥胖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6月龄内婴儿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于上海市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1 298例婴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n=495)、混合喂养组(n=724)和人工喂养组(n=79),记录婴儿出生时、1月龄、6月龄的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及6月龄血常规。结果 1月龄母乳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均高于混合喂养组(P<0.05);6月龄混合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均低于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P<0.05);人工喂养组头围及胸围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1月龄、6月龄的3组婴儿超重/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月龄母乳喂养组贫血患病率高于混合喂养组(P<0.05)。结论 2017—2020年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6月龄前,母乳喂养仍是新生儿的最优选择,但并未降低超重/肥胖风险,纯母乳喂养应及时补铁以避免婴儿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12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并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该年龄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12月龄儿童,采用氰化高铁法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对儿童的喂养情况、出生情况及家庭一般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喂养方式对12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结果:共1211名12月龄儿童完成所有检查,131名儿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0.8%。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比较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组(36.0%),高于混合喂养组(32.2%)及人工喂养组(5.1%)(P<0.01)。多元Logistic回归模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性别、出生情况及家庭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后,母乳喂养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为人工喂养婴儿的10.963倍,混合喂养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为人工喂养婴儿的9.653倍(P均<0.01)。结论:缺铁性贫血仍是婴儿期高发的营养性疾病之一,母乳喂养的儿童在12月龄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须高度重视并注意补充含铁食物,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不同喂养方式的7个月婴儿健康体检结果分析,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7月龄婴儿的健康体检结果即体格发育、智力发育、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健康体检的182名7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测量婴儿身长、体重情况及发育商、血红蛋白水平,并将其分为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及混合喂养三组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婴儿身长、体重、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婴儿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配方奶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6,P〈0.05);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24%、18%高于配方奶喂养组(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7个月龄婴儿的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影响不明显,对血红蛋白影响显著,母乳喂养贫血发生率高,应注意加强母亲孕期及哺乳期的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