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胰头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TL - 9型彩超显像仪及Aloka - 6 30型B超显像仪 ,胰腺取标准的切面 ,同时探查肝、胆道 ,门静脉和腹膜后淋巴结。结果 本组病人超声检出率分别为胰头部肿块 83% (4 0 /4 8) ,胆道梗阻 10 0 % (2 9/2 9) ,误诊率 6 % (3/4 8)。胰头癌的声像图特征为 :(1)肿块大多呈低回声 ,形态不规则 ;(2 )可引起胰管扩张 ;(3)可导致胆管扩张 ;(4 )肝转移、淋巴转移时 ,出现相应的肿块图像。结论 :超声诊断胰头癌检出率高 ,与CT相当。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313-3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胰腺癌病例行64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先行上腹部胰腺平扫,增强扫描分胰腺期(注射对比剂后35s)和肝脏期(注射对比剂后70s),分别测定各期正常胰腺和病灶的增强后CT值,计算胰腺-病灶增强差值(Hu)。结果 38例胰腺癌患者中位于头颈部23例,体部12例,尾部3例;正常胰腺增强程度在胰腺期较肝脏期高(t=7.83,P<0.01),病灶增强程度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差异无显著性(t=-0.16,P>0.05),Hu在胰腺期比肝脏期大(t=27.75,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的改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小病灶和手术可切除性的准确评价。目前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诊断结合生化检查。本文通过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比较,就影像学检查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分期和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价值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求寻找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流程。 相似文献
5.
CT增强程度对胰腺癌和炎性胰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胰腺癌和炎性胰腺肿块的CT增强程度,研究胰腺各期的CT强化程度对该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85例胰腺癌和炎性胰腺肿块患者行平扫、胰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测量胰腺肿块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例患者,胰腺癌66例,炎性胰腺肿块19例。在CT平扫、胰期增强、延迟期增强中,胰腺癌组肿块的CT值(HU)分别为34±7、54±10、61±14,其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分别是42±6、105±12、77±10;炎性胰腺肿块的CT值分别是37±6、58±17、64±10,其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分别是40±8、85±10、72±9。结论胰腺癌肿块和炎性胰腺肿块胰期增强CT值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局限;胰腺癌组和炎性胰腺肿块组肿块以外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胰期增强程度,前者强化明显,后者则强化中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25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肝脏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38 s和70 s,对比剂用量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结果:1 cm〈病灶〈2 cm16例,病灶〈1 cm9例,其中属于早期胰腺癌17例。17例早期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别,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兰喜月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3):382-384
肾癌是肾细胞癌的简称,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占全身肿瘤的1%~3%[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已有多项影像检查技术应用于肾癌的诊断中,如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综合应用,使肾癌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笔者就肾癌影像学诊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对39例胰腺癌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5秒和65秒,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胰腺癌在双期的增强情况和CT征象。结果 (1)直接征象:胰腺癌表现为病变区胰腺肿大,形成肿块;平扫肿块密度通常呈略低密度、等密度;胰腺期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门脉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下降。(2)间接征象:伴有肝内胆管(48.7%)、胆总管(61.5%)和胰管(38.5%)不同程度的扩张和胆囊增大(30.8%),胰周脂肪消失(82.1%),胰周大血管模糊(51.2%),胰体、胰尾萎缩(25.6%)以及转移性改变。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 CT机的广泛应用 ,软组织病变也逐步采用 X线摄片与 CT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现从我院 1997年至 2 0 0 0年 12月收集的具有代表性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5例影像学检查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9.0 5± 15 .89岁 (9个月~ 6 9岁 )。临床表现为发现肿物 ,或伴有疼痛、麻痛。病程 11.8± 14.0 2月 (1个月~ 3年 )。本组病例病变涉及的部位及种类 :大腿 3例 (恶性神经鞘瘤 1例 ,食道癌肌内转移 1例 ,侵袭性肌纤维瘤病 1例 ) ;手臂 4例 (脂肪瘤、脂肪肉瘤、神经鞘瘤及静脉型血管瘤各 1例 ) ;臀部 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51例胰腺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of pancreas, DACP)病例的影像学误诊原因。方法:误诊病例中男13人,女38人,年龄37岁—79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DACP。将影像资料和报告与其病理检查进行逐一对照,总结误诊原因。结果:20例低分化的DACP完全无囊性成分,因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被误诊为“胰腺囊性肿瘤”或“胰腺囊肿”;16例DACP伴发假性囊肿因肿瘤被囊肿掩盖而被误诊为“胰腺炎伴假性囊肿”;15例DACP伴发阻塞性胰腺炎因肿瘤体积小且被炎症表现掩盖而被误诊为“局灶性胰腺炎”。所有病例均有边缘不清晰的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肿块(100%);43例(84%)出现上游主胰管扩张并至肿瘤处“截断”征象;胆总管扩张至胰腺段“截断”征象在肿瘤位于胰头的病例中占100%。结论:掌握DACP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理解其易引起继发性改变的特性有助于避免影像学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研究其生长特点,以提高对SPTP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行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SPTP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形状、是否有假包膜、是否有囊性退变、是否有瘤内出血及钙化等资料,并根据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共纳入103例SPTP患者104枚病灶,其中男25例(24.3%)25枚肿瘤,女78例(75.7%)79枚肿瘤。男性、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0.4±11.3)岁和(32.9±1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男性、女性患者肿瘤平均最大径分别为(36.8±25.3)mm和(50.0±3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肿瘤更容易出现假包膜(62枚)、囊性退变(41枚)及瘤内出血(37枚),与男性患者(分别为13枚、3枚、6枚)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40岁SPTP患者更容易出现肿瘤囊性退变(37枚)及瘤内出血(37枚),与年龄>40岁患者(分别为7枚、6枚)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最大径>3 cm的肿瘤主要分布在胰尾(33枚),且更容易形成假包膜(59枚)及发生囊性退变(40枚)、瘤内钙化(26枚),与最大径≤3 cm肿瘤(分别为14枚、16枚、4枚、5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胰尾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40枚)及囊性退变(25枚),其次为胰头肿瘤(分别为26枚、17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SPTP的发生、发展可能是一个经完全实性、囊实性、囊性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影像学表现随着肿瘤内部成分的不同而不同。女性患者、≤40岁患者、胰尾肿瘤、最大径>3 cm的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以及发生囊性退变、瘤内出血及钙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该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uhrasonography,US)、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可明确肿瘤的囊性性质,其中CT和MRI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100%);部分肿瘤(9/18)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胰腺粘液囊性肿瘤术前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4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5例行MRI扫描。结果5例患者为青春期或青年女性,1例为中年女性,2例为中年男性,均无黄疸。1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5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肿瘤在CT平扫表现为混杂密度团块影,MRI表现为T1WI低或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可见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7/8例无胰管或胆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与其它胰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的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既行CT平扫加增强又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影像学特征。结果肿瘤发生在胰头钩突1例、胰尾4例。病灶最大径为44.6~142.3 mm,平均为86.14 mm。5例患者病灶密度或信号均不均匀。1例患者病灶内部见出血、坏死、钙化,余4例内部仅见坏死。位于胰头的1例肿瘤包膜完整,位于胰尾的4例肿瘤包膜均不完整。5例肿瘤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均于门静脉期达到强化峰值,内部均有坏死。病灶位于胰头钩突的1例患者伴有胰胆管扩张;位于胰尾部的4例肿瘤均侵犯脾静脉,其中2例有肝脏转移瘤。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在CT及MRI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10例假肿瘤性胰腺炎(PseudotumorousPancreatitis),结合文献报道分析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手术探查结果和病理表现。笔者认为:本病在组织学论断前难以和胰腺肿瘤鉴别,对年龄较轻且无黄疸的患者可作经皮穿刺活俭及随诊明确诊断,对年龄较大或有黄疸者应考虑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伴有胰管梗阻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影像特征及误诊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伴有胰管梗阻的pNENs,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统计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
结果: 25名患者共26个病灶纳入研究,包括G1级病灶6例,G2级19例,G3级1例,病灶平均大小为2.5±1.7cm(0.4—9.1cm)。主胰管轻度扩张12例(46.2%),中度扩张8例(30.8%),显著扩张6例(23.1%)。17例(65.4%)病灶上游胰腺实质重度萎缩,6例(23.1%)上游胰腺实质中度萎缩,1例(3.8%)上游胰腺实质轻度萎缩,2例(7.7%)肿瘤上游胰腺实质未见萎缩。术前26个病灶14例(53.8%)正确诊断为pNENs,8例(30.8%)误诊为胰腺癌,2例(7.7%)误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3.8%)误诊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1例(3.8%)误诊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误诊原因主要为:病灶表现不典型,对疾病的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影像细节观察不到位,未完整结合患者临床资料。
结论:伴有胰管梗阻的pNENs有时与其它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存在难度,熟悉该病不典型表现、细心观察影像细节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有助于减少误诊,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舌癌的螺旋CT表现及其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3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舌癌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 ,其中 6例作增强扫描。结果 平扫 13例中 ,除舌外形的改变外 ,病灶区均有密度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区均有不同程度强化。 13例中有 6例颌下或颈淋巴结肿大。结论 螺旋CT对舌癌的诊断及了解病灶范围、淋巴结转移价值较高 ,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征象,旨在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减少胰腺癌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癌(胰腺癌组)与21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胰腺炎组)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胰腺癌组与胰腺炎组入院时及24 h后查血清淀粉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腺癌组CT表现多为胰腺局限性增大并肿块状或结节状持续弱强化,胰腺炎组多表现为非肿块不均匀性弱强化。(3)胰腺癌组6例与胰腺炎组8例胰管扩张,胰腺癌组5例扩张胰管于病变区突然中断,胰腺癌组1例与胰腺炎组8例扩张胰管贯通病变区(P<0.05)。(4)胰腺癌组8例与胰腺炎组2例胰周淋巴结增大(P<0.05),胰腺癌组6例出现胰周血管改变,胰腺炎组无胰周血管改变。结论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酶学改变相似,不具鉴别价值;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CT征象各有特点,CT检查能为两者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101例肿块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腹部增强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增强CT诊断肿块型胰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表现差异,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强化情况、钙化、假囊肿形成、胰胆管扩张)、肾周筋膜增厚、对胰周大血管的侵犯、是否合并转移等指标,明确鉴别诊断要点。总结所有患者胰腺磁共振DWI序列(b值800 s/mm2)图像特点,测量每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正常胰腺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胰腺癌59例,肿块型胰腺炎42例,CT诊断的敏感性94.9%,特异性88.1%,准确率92.1%,阳性预测值91.8%,阴性预测值92.5%。增强前后的CT值、胰腺及胰管钙化、假囊肿、胰胆管扩张、胰周血管的侵犯及是否合并转移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有价值(P<0.05)。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正常胰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诊断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MRI DWI序列对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鉴别诊断可能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