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血预处理(IP)是指各种器官,如心脏、肾脏、肝脏或脑等,在经历了短暂的缺血再灌注(IR)后,能增强其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现象,是机体内在的一种保护作用。临床认为应用IP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器官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IR I)。IP对器官或组织产生两种保护作用,一种为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1986年,Murry等[1]发现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能使心肌耐受后续长期的缺血,这与以往认为缺血再灌注次数越多、损伤越严重的看法相矛盾,由此提出了缺血预处理的概念(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即预先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诱导机体产生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以增强机体对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减轻脏器损伤的现象。随后众多研究发现IP不仅可在心脏中发生,同样也可发生在肝脏、骨骼肌、脑、小肠、肺、肾脏等组织器官。1997年,Peralta等[2]发现肝脏经IP后,阻滞其血供90min再灌注,能明显降低血液中各种转氨酶含量,随后Yin等[3]报道…  相似文献   

3.
非心脏缺血预处理对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非心脏缺血预处理 ( IP)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探讨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方法。 方法 采用心脏缺血预处理 ( MIP)、双下肢缺血预处理 ( DL IP)和肾缺血预处理 ( RIP)兔 L angendorff灌注模型 ,比较 3种方法对缺血 -再灌注 ( 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将 2 4只兔分为 4组 ,IR组 ,MIP组 ,DL IP组和 RIP组 ,每组 6只。测定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 ( MWC)、乳酸脱氢酶 ( L DH)漏出量、血清肌酸激酶 ( CK)漏出量、心肌三磷酸腺苷 ( ATP)、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活性等指标。 结果  MIP组、DL IP组和 RIP组左心室功能恢复指标、ATP含量和 SOD活性优于 IR组 ( P<0 .0 5 ) ,MWC低于 IR组 ( P<0 .0 5 ) ,L DH、CK漏出率和 MDA含量均低于 IR组 ( P<0 .0 1)。 结论 非心脏 IP对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与 MIP相同 ,可诱发同等效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及对调控基因Survivin、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IP对鼠肝IR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SO)组10只、IR组和IP组各40只。SO组术中只牵拉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操作完成后关腹;IR组阻断十二指肠韧带,造成缺血30min;IP组缺血30min前持续5min缺血及5min再灌注。IR组及IP组分别于再灌注2、6、12和24h后各处死10只动物,取肝脏标本;SO组于术后2h取肝组织标本。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及Survivin、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IR组、IP组AI较SO组明显增加(P<0.05),相同时相点IP组较IR组细胞AI明显降低(P<0.05)。IR组、IP组Survivin、HIF-1α蛋白表达先升后降,6h左右达高峰;HIF-1α(除24h时)和Survivin蛋白表达在相同时相点IP组较IR组高(P<0.05)。结论:IP对肝组织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HIF-1α、Survivin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已有文献报道,但对IP抵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了。为此,我们通过体外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利用人工造成的缺氧和富氧环境,来研究缺氧预处理对肝细胞缺氧再灌氧损伤的影响,从而建立IP保护肝脏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6.
肝脏移植技术已经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移植肝脏冷保存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肝脏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缺血预处理(IP)的下游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NO与肝脏移植关系密切,涉及到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等多个环节,现在普遍认可肝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引起NO生成急剧减少.内皮细胞氮氧化物合酶(eNos)诱导生成的NO对肝脏移植过程中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者对一氧化氮用于保护肝脏移植进行了尝试,现阶段增加NO的技术方法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包括缺血预处理(IP)和在保存液中加入NO前体、eNOS诱导药等.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Caspase抑制剂治疗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6组 :( 1)缺血再灌注1 (IR1 )组 ;( 2 )IR2 组 ;( 3 )缺血预处理1 (IP1 )组 ;( 4 )IP2 组 ;( 5 )Caspase抑制剂治疗1 (T1 )组 ;( 6)T2 组。比较各组大鼠 70 %肝脏 60min或 12 0min缺血 ,在再灌注 3h时的肝组织Caspase 3活性 ,肝细胞凋亡率和血清AST和ALT水平 ,及实验动物 7d存活率。结果 在 60min缺血及 3h再灌注时间 ,IP1 组和T1 组的保护作用相同 ,在 12 0min缺血及 3h再灌注时 ,T2 组对Caspase活性和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优于IP2 组 (P <0 .0 1) ,但两者的AST和ALT水平及动物 7d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预处理和Caspase抑制剂治疗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都有保护作用 ,两者的保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更简便、经济、安全 ,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8只,其中40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IP组、二氮嗪组(DZ组)、5-羟葵酸(选择性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滞剂)拮抗IP组(5-HD IP组)、5-羟葵酸拮抗二氮嗪组(5-HD DZ 组),每组8只,另外8只用作正常心肌线粒体电镜检查对照组。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平衡灌注20 min后,30 min预处理期间各组进行以下处理,IP组进行2次缺血再灌注,灌注压8.5 kPa,灌注速率8.5 ml/min。每次IP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DZ组灌注50 μmol ·L-1二氮嗪;5-HD IP组灌注100 μmol·L-1 5-羟葵酸10 min,然后给予2次IP;5-HD DZ组灌注5-羟葵酸100μmol-L-1 10min,再灌注二氮嗪50μmol·L-1 10min。然后各组全心缺血40min,再灌注30min。持续测定心功能指标[心率、左心室发展压(INDP)、左心室舒张末压(INEDP)和冠脉流量(CF)],再灌注末取心肌,提取线粒体,电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并进行线粒体Flameng评分。结果与I/R组比较,IP和二氮嗪预处理能明显提高再灌注期间LVDP,降低LVEDP,降低心肌线粒体Flameng评分(P< 0.01),减轻心肌病理学损伤;5-羟葵酸能部分拮抗IP、完全拮抗二氮嗪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复灌早期细胞增殖与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和假手术组(SO),利用肝原位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复灌后0、1、2、4 h取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肝细胞Ki67抗原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在复灌后0、1 h,IP组肝细胞Ki67表达率明显增高[(28.86±6.34)%比(19.40±5.35)%,(46.82±9.80)%比(22.40±5.08)%,P<0.05],同时可见IR组复灌后2h Cy- clinD1蛋白始有表达,而IP组在复灌开始时即有表达。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促进肝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与Cyclin D1的表达,可能是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亚低温(MH)对缺血预处理(IP)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机理.方法观察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4组犬肝上下腔静脉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变化.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 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亚低温对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异丙酚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发生在心、脑、肺、肾等器官,有研究表明异丙酚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心、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观察异丙酚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3.0 kg,月龄10-12 月,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组(P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核因子KB活性、促凋亡基因Fas和FasL蛋白表达以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肝脏缺血预处理的抗凋亡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肝缺血(40min)再灌注(120 min)损伤及肝缺血预处理的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n=8).①假手术对照组(C组),仅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肝门,不进行其他干预处理.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在第一肝门用小血管夹阻断尾状叶及左肝叶血流40 min松开血管夹肝脏再灌注2 h,再灌注开始后关腹.③缺血预处理组(IP组),先行3个循环的缺血预处理,阻断第一肝门10 min,开放再灌注10 min为1个循环,随后操作同缺血/再灌注组.实验结束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TUNEL法检测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EMSA法测定肝组织核因子κB的结合活性: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Fas及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R组和IP组的ALT、AST及细胞凋亡指数(AI)均明显高于S组(P<0.01),但与IR相比,IP组则明显较低(P<0.01).与C组比较,IR组的核因子κB活性、促凋亡基因Fas和Fas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IP组仅轻度增高.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核因子κB的转录活性,并下调促凋亡基因Fas及FasL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细胞凋亡和损伤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应用缺血后处理的时机.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四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夹闭和开放股动静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采用测定骨骼肌缺血4 h.再灌注1 h后血清丙二醛(MDA)、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MPO),再灌注6 h后骨骼肌的死亡程度来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是否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结果 对骨骼肌缺血4 h再灌注6 h的损伤,再灌注开始后即刻应用30 s缺血、30 s再通,三次循环的缺血后处理对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即有保护作用,不仅减少了骨骼肌再灌注区域中性粒细胞浸润(MPO)和血清氧自由基水平(MDA)水平,而且减少了骨骼肌的死亡程度;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并没有降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区域的MPO和血清MDA水平,也没有降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死亡程度,与直接缺血再灌注组相同,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没有保护作用.结论 骨骼肌缺血后再灌注开始前立刻应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可以减少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死亡程度;缺血后处理应用时机非常重要,再灌注5 min后应用缺血后处理则失去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供肝冷保存时间 10 0min ,无肝期 2 5min。 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 ,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 ;IP组 ,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 10min ,再灌注 10min ,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每组受体的一半 (n =8)用于观察存活率 ,另一半 (n =8)用于移植肝脏再灌注 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 IP组的 1w存活率、胆汁分泌量、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血清ALT、AST、LDH、TNF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组织的病理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 IP能够提高血清NO水平 ,降低血清TNF含量 ,对大鼠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念 《肝胆外科杂志》2006,14(6):412-412
为研究缺血预处理(IP)和间歇性血流阻断(IVO)在肝切除术中在肝血流阻断情况下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排除肝硬化和严重合并症的病例后,对2003~2004年间17个月的54例肝脏恶性肿瘤行肝切除术的病例进行了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将所选病例分为IP组(27例)和IVO组(27例),具体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处理对猪肺隔离药物灌注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对猪肺隔离药物灌注 (ILP)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猪肺阿霉素隔离灌注模型 ,对 12头猪随机分为隔离灌注组 (C组 )和缺血预处理后隔离灌注组(IP组 ) ,对比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肺血流动力学 ,肺形态学影响。结果 IP组灌注后气道峰压(14 .2 5± 0 .96)、肺血管阻力 (2 84.2 5± 2 6.16)、肺湿重 /干重比 (3 .18± 0 .3 2 )明显低于C组(18.75± 2 .2 2 ,5 82 .5 0± 66.13 ,5 .46± 0 .5 5 ) ,动脉氧分压 (3 16.5 5± 19.0 1)明显高于C组(182 .0 8± 13 .0 4) ,差异均有显著性。镜下观察IP组肺损伤程度较轻。结论 肺隔离灌注化疗对肺具有一定损伤作用 ;IP对ILP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注射液I号(HHI-I)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IP)比较作用的效果。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IR组,IP组,HHI-I组),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取左肝测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IR组、IP组、HHI-I组的ALT、AST、LDH活性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再灌注后SOD值均下降,各组各时间点与Sham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灌注后MDA值均升高,缺血再灌注后6h升至最高点(P<0·01),且各时间点预处理组均低于IR组(P<0·05),HHI-I组MDA(3h、6h)明显低于IP组(P<0·05)。结论: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造成了明显的肝脏损伤,IP与HHI-I预处理均可改善IR对肝脏造成的损伤,且后者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常温缺血预处理对幼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常温缺血预处理(IP)对幼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幼兔分为四组。组1IP1次;组2IP2次;组3IP3次;对照组。应用Langendorff心脏灌注方法,对3~4周龄幼兔离体心脏实施不同次数的5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的常温IP,常温缺血45分钟,再灌注30分钟。于平衡灌注末、缺血前、再灌注3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分别测定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再灌注末测定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再灌注30分钟时,组1和组2LVDP、+dp/dtmax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组3LVDP、±dp/dtmax的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再灌注末组1、组2和组3心肌A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2MDA含量显著低于组1、组3和对照组(P<0.05)。结论IP对未成熟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中2次IP的保护作用最好,而3次的保护作用减弱,表明IP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具有饱和效应和累计现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的幼龄化,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1] 。我们采用幼兔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探讨IP诱导未成熟心肌延迟性保护(第二窗 secondwin dowofprotection ,SWOP)“trigger”及其机制和外源性NO及氧自由基(OFRs)对IP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3~4周龄中国大白兔,体重2 2 0~2 5 0g ,平均(2 3 2±8)g ,由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5组:Ⅰ组:对照组;Ⅱ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Ⅲ组:IP组;Ⅳ组:IP L 精氨酸(L Arg)组(3 0 0mg/kg) ;Ⅴ组:IP L 硝基精氨酸甲(L NAME)组(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对原发性肝癌 (PHC )患者 ,在阻断肝门下行肝癌切除术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在阻断肝门下行肝癌切除术的 62例PH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和IP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血清转氨酶 (ALT ,AST)、乳酸脱氢酶 (LDH )和形态学变化 ,以及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1)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率和平均住院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均P >0 .0 5 ) ;(2 )手术后血清ALT ,AST和LDH值IP组明显低于C组 (分别为P >0 .0 1,P >0 .0 1,P >0 .0 5 ) ;(3 )光镜及电镜下IP组的肝损伤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结论 阻断肝门下行肝癌切除时 ,采用IP可有效减轻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