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动力学改变及气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BT)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在内镜及X线监视下,用3cm OTW气囊对56例患者先扩张后注射肉毒毒素,扩张压力为80~155kPa,维持30s~1min,反复2~3次。然后注射BT100u。结果:56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可进半流食和普食。13例患者治疗前LES压力(7.86±1.42)kPa,扩张治疗后LES压力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小气囊扩张术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价内镜下食管括约肌 ( LES)内注射肉毒毒素 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 2例患者经食管钡餐透视、胃镜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注射前禁食 1 0 h,将肉毒毒素 A1 0 0单位用生理盐水稀释后 ,用 Olympus注射针在齿状线上方 0 .5 cm处选择 5个点进行食管括约肌内注射 ,每点注射肉毒毒素 2 0单位 ,术后禁食4h。疗效标准 :痊愈 (症状消失 ,造影时见 LES呈松弛状态 ) ;显效 (症状明显改善 ,偶有发作 ,L ES区间断开放 ) ;有效 (症状不同程度改善 ,LES区见部分钡剂由食管流入胃内 ) ;无效 (症状无改善 )。结果 :经内镜注射治疗后痊愈 1 0例 ,占 83.3% ;显效 1例 ,占 8.33% ;有效 1例 ,占 8.33% ,无无效病例。结论 :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 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简单、安全、有效 ,无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创伤治疗如球囊扩张的病人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气囊扩张、经纤维胃镜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88~2002年经手术、气囊扩张及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7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除气囊扩张组中有3例因扩张治疗后症状复发转手术治疗外,手术组及肉毒毒素注射组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应根据病人情况并尊重病人意见。  相似文献   

4.
阮海兰 《西部医学》2009,21(8):1370-1372
目的探讨气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8例随机等分为扩张组和联合组,前者仅用气囊扩张治疗,后者接受气囊扩张治疗后,在内镜直视下食管括约肌(LES)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术前、治疗后3、12和24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LESP)、松弛率(LESRR)及贲门口内径、5min存留钡柱高度等。结果在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与扩张组的临床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和24个月时,联合组的临床效果高于扩张组;治疗前后LESP和LESRR的差值,联合组均高于扩张组;治疗后3个月贲门口直径、5min存留钡高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治疗后12和24个月两组的贲门口直径、5min存留钡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气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是治疗责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梁波 《海南医学》2005,16(6):133-13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下食管括约肌(LES)张力增高,食管正常蠕动消失,LES和贲门对吞咽动作的松驰反应障碍为特征,病因目前仍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及食管肌问神经丛有关。现有治疗手段尚未能完全恢复食管正常运动功能,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扩张及手术括约肌切除治疗来松弛LES,降低其周围压力,从而缓解症状。本文就近年来贲门失弛缓症基础研究及治疗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陈保银  马竹芳 《吉林医学》2011,(35):7493-7494
目的:探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贲门失弛缓症行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结果:治疗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结论:食管下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好,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7.
贲门失弛缓症,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人们广泛接受的是神经源性学说,认为贲门失弛缓症不是食管下段扩约肌(lower esohageal sphincter,LFS)本身的病变,而是支配LES的肌间神经丛中松弛LES的神经减少或缺乏引起。目前治疗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神经学上的改变和受损的食管下括约肌,使之恢复松弛和蠕动。治疗的目的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强廓清能力,减少食管张力,预防并发症,治疗效果只能通过症状的改善和功能的提高来评价。治疗方法有药物、肉毒杆菌毒素(BTX,Botulinunltoxin)局部注射、气囊扩张、手术等方法。现就本病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胃镜下气囊扩张联合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应用贲门失弛缓扩张器在胃镜直视下对4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扩张及联合肉毒素注射.结果:贲门较术前扩张明显,内镜可顺利通过,24小时后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显效42例,有效3例,穿孔1例,总有效率97%.结论:胃镜下气囊扩张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效果确切,费用低,可重复性好,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方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肉毒毒素注射疗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否会引起胃食管反流。 方法 对 1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肉毒毒素注射 ,于贲门齿状线上 0 5cm水平分 4点、贲门下分 1~ 2点行食管括约肌内注射 ,治疗前和治疗后 7d做症状计分、胃食管pH监测和食管碘水造影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注射后症状计分明显减低 ,食管造影明显改善 ,未出现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胃液pH无明显变化 ,食管pH、食管pH≤ 4的次数、食管pH≤ 4时间总和、食管pH≤ 4持续时间≥ 5min的时间总和、最长反流时间等各项胃食管反流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不会引起胃食管反流 ,其方法简便 ,近期疗效确切 ,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建成  周雨迁 《中外医疗》2011,30(36):87-8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单纯气囊扩张与联合肉毒毒素注射序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7月在湘雅二医院行单纯气囊扩张和联合肉毒毒素注射序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各38例,于治疗后3个月、1、2年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贲门口内径、5min存留钡柱高度.结果 联合序贯组治疗后3个月、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在气囊扩张加食管下括约肌(LES)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BT)组(联合组)和气囊扩张组(扩张组)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贲门失也缓症患30例,所有患根据临床症状、钡餐、内镜和食管测压确诊,确诊后联合治疗14例,单纯气囊扩张治疗16例。监测治疗后、治疗后3d、3个月及1年的临床积分及测压指标。结果:两组患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持续1年。治疗后3d、3个月和1年,两组LES压力(LESP)和LES松弛率(LESR)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LESP下降明显,较扩张组相差显(P<0.05)。治疗前全部患食管体部均为非推进性同步收缩波,治疗后联合组1例恢复为推进性收缩波,较扩张组相差显(P<0.05)。治疗前全部患食管体部均为非推进性同步收 缩波,治疗后联合组1例恢复为推进性收缩波,而单纯气囊扩张组无改善。结论:气囊扩张加LES内注射BT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不仅降低LESP,而且改善LESR,缓解临床症状,疗效较单纯气囊扩张治疗为佳。食管测压是主要的随访方法,LESP和LESR是有效的动力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安毅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7):855-856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贲门失弛缓症患者89例,A组28例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B组32例应用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C组29例肉毒杆菌毒素联合小气囊扩张治疗。结果:治疗后A组有效率96.43%,B组有效率96.88%,C组有效率100%,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年A组有效率85.71%,B组有效率71.88%,C组有效率93.10%,C组优越于A、B两组。结论:经内镜注射肉毒杆菌毒素联合小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疗效尚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贲门失弛缓症是原发性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5~1.0/10万。临床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餐后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00年6月-2004年6月采用气囊扩张术与肉毒毒素注射联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3例,经3个月~1年的随访,未见症状复发及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动力学及气囊扩张的疗效。方法 :在内镜及X线监视下 ,用OTW气囊对 1 6例患者进行扩张 ,压力为 80~ 1 5 5kPa,维持 30s~1min ,反复 3~ 5次。对 7例患者在扩张前后使用瑞典产C—TD、PCPolyral压力测定仪作了下食管括约肌 (LES)压力、上食管括约肌 (UES)压力检测。结果 :1 6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可进半流食和普食。 7例患者治疗前LES压力 (7 4± 1 4)kPa,扩张治疗LES压力 (3 4± 0 5 2 )kPa ,扩张治疗后LES压力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存在明显食管动力障碍 ,气囊扩张疗效显著 ,采用渐进式气囊扩张方法 ,可避免食管穿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术联合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注射序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1999-07~2007-05在我院确诊的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联合肉毒素注射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2例,于治疗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贲门口内径、5min存留钡柱高度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1、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100%、96.88%、87.50%和74.19%。结论气囊扩张术联合内镜下肉毒毒素注射序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操作安全,近远期疗效好,治疗费用经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气囊扩张及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31例患者(扩张组18例,注射组13例)进行1个月和1年随访观察,通过对临床症状、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和食管测压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例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患者治疗前,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为(8.34±1. 62)kPa,松弛率(LESR)为(30.45±3.36)%.治疗后1周LESP降至(4.13±0.42)kPa,LESR为(50.87±3.47)%.13例行气囊扩张术患者治疗前LESP为(7.58±1.48)kPa,LESR为(29.45±2.29)%.治疗后1周LESP降至(4.53±0.38)kPa,LESR为(48.47±3.32)%.两者运动学参数改善无明显差异,但行气囊扩张术有贲门黏膜撕裂、擦伤、渗血等并发症.结论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和气囊扩张均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气囊扩张术并发症更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和临床症状,对比内镜下水囊扩张及肉毒毒素注射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临床初次确诊为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症状评分和食管动力学指标,并记录随访12个月内患者的缓解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症状积分(总体症状、反食、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管动力学指标(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和松弛率、食管体部收缩幅度及顺行性收缩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1周水囊扩张组反食、吞咽困难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肉毒毒素注射组(P<0.05,P<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水囊扩张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的改善优于肉毒毒素注射组(P<0.01).术后12个月水囊扩张组和肉毒毒素注射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3.2%和61.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两组累积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结论 内镜下水囊扩张和肉毒毒素注射两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均有效,而且前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贲门失弛缓症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贲门失迟缓症患者食管动力学改变,观察气囊扩张与肉毒碱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对食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经X线钡剂造影、内镜检查、食管动力学检查确诊的58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瑞典CTD PC Polyraf多导消化管动力检测仪对58例患者分别于扩张治疗前后作了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及其松弛压(LESP)与松弛率(LESRR)、食管体腔内压力、干咽蠕动以及食管内24hpH检测,并在内镜或X线监视下,用气囊扩张,压力为138kPa,持续10~30s,重复2~3次。并联合肉毒素(BT)于下食管括约肌内注射治疗。结果:治疗前LES压力为7.59±1.43kPa,松弛率为35.6%,食管体部腔内压力为6.08±2.73kPa,干咽时食管无蠕动,扩张治疗后LES压力为3.12±1.57kPa,均明显降低,松弛率明显升高(P<0.01)。扩张治疗前后食管24hpH检测显示无异常反流,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可进半流质及普食。58例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贲门失迟缓症患者存在明显动力障碍,BT注射治疗与气囊扩张联合治疗效果比单一BT注射更明显,都不会造成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9.
王保华  周连亚  王有富 《河北医学》2009,15(10):1240-1242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LES(食管括约肌)增厚,压力增高,引起扩张障碍。本病呈间歇性发作,无痛性下咽困难是本病的突出症状,常见发病年龄为20~40岁,常因情绪波动或刺激性食物所诱发。治疗方法过去主要为气囊扩张或手术治疗,扩张治疗患者复发率高,易导致出血穿孔等。手术治疗创伤和花费大,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采用可回收记忆合金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比较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用空气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气囊扩张器在内镜下治疗3-5次,扩张后随访2年,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15例经气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消失12例,合并穿孔1例,2年后症状复发者2例.结论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与外科Heller手术比较,其治疗后抗胃食管返流明显优于Heller手术[1],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