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干预组(3mg·kg-1·d-1,DT组),每组8只。12周末,测定各组相关生化指标。运用比色法检测肾皮质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同时留取肾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和DT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C肽、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和24h尿蛋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与NC组比较,肾皮质Cu-ZnSOD、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DT组与DM组比较,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C肽、尿素氮、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重/体重和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5);肾皮质CAT和Cu-ZnSOD活性增加(P<0.05),肾皮质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且此作用不依赖其降糖、降脂机制,可能与吡格列酮的抗氧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Laurent Azoulay assistant professor Hui Yin statistician Kristian B Filion assistant professor Jonathan Assayag graduate student 王子贤编译 《中国处方药》2012,(5):40-43
背景吡格列酮是一种有争议的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同时也与体重增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的增加有关。尽管目前数据有限,但还是有证据显示它可能还与膀胱癌患病风险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永慧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422-142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空腹血糖水平在7.0~13.0mmol.L-1和三酰甘油水平在1.7~6.9mmol.L-1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日30mg治疗24周;罗格列酮8mg治疗24周。结果:于24周时,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者之间降低的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格列酮组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罗格列酮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和(P<0.01),但吡格列酮组升高的幅度大于罗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罗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治疗前增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能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但两者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不同,吡格列酮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符合1997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予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且同时口服降糖药物固定在1mo以上,空腹血糖仍≥7 mmol·L-1的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组,分别加用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12 wk.结果 ①吡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者之间降低的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②毗格列酮组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罗格列酮组无明显变化(P>0.05).③2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和P<0.01),但吡格列酮组升高的幅度大于罗格列酮组.结论 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治疗后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吡格列酮能更明显地改善血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给予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后大鼠心脏组织形态、血浆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研究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脏的毒性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鼻饲给予罗格列酮10、80mg.kg-1.d-1,吡格列酮4、20mg.kg-1.d-1以及等量蒸馏水,连续4周。给药后麻醉动物,剥离大鼠心脏和胫骨,测定心脏重量指数(心脏重量/体重、心脏重量/胫骨长度);心内取血,测定大鼠cTnI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罗格列酮80mg.kg-1.d-1组大鼠心脏重量、心脏重量/体重、心脏重量/胫骨长度比值均显著增加(P<0.01),血浆cTnI水平显著升高;罗格列酮10mg.kg-1.d-1组的血浆cTnI水平也明显升高,但低于罗格列酮80mg.kg-1.d-1组,心脏重量指数无显著变化。吡格列酮4和20mg.kg-1.d-1组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心肌形态学和血浆cTnI水平的变化。结论罗格列酮可呈剂量依赖性的引起大鼠心肌损害和心肌肥大,而吡格列酮未见明显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与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磺酰脲类和双胍类治疗而空腹血糖控制不佳(7.0 mmol·L-1≤空腹血糖(FBG)≤13.0 mmol·L-1)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吡格列酮15 mg·d-1组与罗格列酮4mg·d-1组,治疗12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12周后,2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总费用合计为189.84元、罗格列酮组为440.16元,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吡格列酮与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相似,但吡格列酮的费用明显低于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7.
8.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治疗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治疗组,两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10 mg.kg-1.d-1灌胃,1次/d,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糖尿病模型构建成功后的第10周末测定血糖、肾重/体重2、4 h尿蛋白定量,并检测肾组织中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肾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结果:糖尿病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但肾重/体重和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肾组织MDA含量、CAT活性明显增加(P<0.01),T-AOC、GSH含量和Cu,Zn-SOD、GSH-Px、GR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治疗组肾组织MDA含量和CAT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T-AOC、GSH含量和Cu,Zn-SOD、GSH-Px、GR活性明显增加(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存在明显氧化应激反应,吡格列酮具有不依赖其降糖效果的抗氧化活性,进而起到保护肾脏和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及吡格列酮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吡格列酮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格列酮干预组(3mg·kg-1.d-1,DT组),每组8只。12周末,测定各组相关生化指标。运用比色法检测肾皮质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和DT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肾质量/体质量和尿蛋白定量(24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组与NC组比较,肾皮质Cu-ZnSOD、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DT组与DM组比较,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质量/体质量和尿蛋白定量(24h)明显降低(P<0.05);肾皮质CAT和Cu-ZnSOD活性增加(P<0.05),肾皮质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0.
11.
12.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以"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心血管风险","心血管事件","老年患者","65岁以上",以及"队列研究"为关键词,分别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6—2010年)、PubMed(1966—2010年)、荷兰医学文摘(1966—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年)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0年)。收集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治疗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所致心血管事件风险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系数(R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获得相关文献74篇,经筛选最终纳入2008—2010年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有患者295 668例,其中应用罗格列酮患者104 479例,应用吡格列酮患者191 1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应用吡格列酮患者相比,应用罗格列酮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均高,其RR(95%CI)分别为1.05(0.98~1.13,P=0.17),1.22(1.05~1.40,P=0.007),1.14(1.08~1.21,P<0.000 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发生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风险较吡格列酮高。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盐酸吡格列酮合成路线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1),化学名为(±)-5-[4-[2-(5-乙基吡啶-2-基)乙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是日本Takeda和美国Lilly公司联合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1999年FDA批准在美国上市[1,2]。本品是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可增强外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临床主治2型糖尿病[2,3]。现对1的合成路线综述如下(图1)。 相似文献
16.
吡格列酮属于新一代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基)二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日本武田制药厂开发研制,1999年首先在美国上市,近年来逐渐在我国用于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中某些蛋白酶的基因转录,增强肝脏、脂肪、骨骼肌等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起到降糖和调脂作用.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18.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该类药物可增强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在降糖效果上与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类相当,但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性远远要好于磺脲类和二甲双胍类,而且对心血管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水肿和皮下脂肪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5):7-7
吡格列酮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吡格列酮的使用可能小幅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长期使用风险增加。鉴于吡格列酮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的结果,医务人员和患者应该对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进行关注,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吡格列酮可能带来的疾患,主动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异常增殖的影响。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LPS(0.1,1,10mg·L-1)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0,12,24,48,72h)后,分别用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与10mg·L-1LPS共同孵育72h,四甲基偶氮咗盐微量酶比色(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结果:10mg·L-1LPS孵育72h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最明显(P<0.01);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结论: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对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类药物可能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