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匡夏颖  邵楠  林颖 《肿瘤学杂志》2022,28(11):946-950
[目的]通过对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胚系基因检测,评估BRCA1、BRCA2、PALB2基因胚系致病/可能致病性突变在高危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2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已进行胚系多基因检测的353例具有遗传性高危因素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她们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BRCA1、BRCA2和PALB2基因胚系致病/可能致病性突变患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等情况。[结果] 353例患者中,胚系BRCA1、BRCA2和PALB2致病/可能致病突变者共59例,突变率为16.71%,年轻患者较其他年龄患者的BRCA1突变率更高(P=0.039),相比其他分子分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突变(P<0.001)和3个基因的总突变率(P=0.007)都明显更高。和没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相比,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高突变率。具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的基因突变率要明显高于只有1个高危因素的患者(P=0.048)。[结论] PALB2基因胚系致病/可能致病突变在高危乳腺癌患者中的发生比例较高,其重要性并不亚于BR...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基因BRCA1/2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其他DNA损伤修复(DNA-damage repair,DDR)基因突变在中国卵巢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仍缺乏详细的探讨。  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122例,收集其外周血样本和67例对应肿瘤组织标本,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9个DDR基因的变异情况、分布特点和临床病理相关性。  结果  胚系DDR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HRR基因,占80.37%,致病性和可能致病性突变全部集中在HRR基因。携带胚系HRR(germline HRR,gHRR)突变的患者较BRCA突变的更多(31.15% vs. 23.77%),且呈现家族聚集现象,病理类型以浆液性腺癌为主,并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肿瘤组织层面DDR基因突变中HRR基因突变率仅次于TP53,占39.39%。检出肿瘤组织HRR(tumor HRR,tHRR)突变的患者较gHRR突变的患者多5.97%。tHRR突变患者对铂类药物治疗敏感,且复发风险更低。  结论  揭示中国卵巢癌DDR基因突变特征,提示基于二代测序的DDR多基因检测可指导卵巢癌患者的精准诊疗。   相似文献   

3.
219例中国汉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与目的:BRCA1和BRCA2是通过家系连锁分析确定的与乳腺癌、卵巢癌家族高度相关的两个基因,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汉族遗传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突变研究的样本量都不大,而且大部分研究仅检测了BRCA1或部分BRCA2,并不能真正反映汉族遗传性乳腺癌的遗传特征.本研究旨在建立中国汉族人群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和BRCA2的突变谱,并确定高危突变的家族特征.方法:来自3个中心的219个独立的家系纳入本研究,每个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BRCA1和BRCA2全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的突变检测.结果:219例患者检测到23例致病性突变,7例位于BRCA1,16例位于BRCA2.BRCA1和BRCA2的突变率与家系特征有关,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患者BRCA1和BRCA2的突变率分别14.3% (1/7)和28.6% (2/7);早发性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1的突变率为22.2%(2/9);而在非早发性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2的突变率明显高于BRCA1(7.8% ,6/77 vs 0%, 0/77, P=0.028).结论:BRCA1和BRCA2突变率与家族特征有关,在非早发性遗传性乳腺癌家族中BRCA2突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BRCA1/2、ATM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同时可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患者的PARP抑制剂治疗、铂类化疗进行指导,然而,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患者BRCA1/2、ATM基因的胚系突变率,从而指导基因检测和临床治疗。方法:前瞻性分析53例遗传咨询门诊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患者的胚系DNA进行测序,将目标基因BRCA1/2、ATM的突变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遗传突变分类标准与指南评估致病性。同时对致病性突变与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家族史、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值、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患者BRCA1/2、ATM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率为7.55%,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突变率为9.68%。在中国人群中,BRCA1/2、ATM基因的致病性突变与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生有关(P=0.011);但在家族史、Gleason评分、PSA水平及肿瘤转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群基因检测推荐标准,对包括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和早发前列腺癌患者在内的高危胚系突变者推荐进行基因筛查,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疗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风险三阴性乳腺癌(TNBC)BRCA基因突变情况及BRCA基因突变者与未突变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0例符合高风险TNBC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预筛BRCA1/2基因突变,经DNA测序证实.对比分析BRCA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30例患者中,5例(16.7%)BRCA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其中BRCA1突变4例(13.3%),BRCA2突变1例(3.3%);25例(83.3%)未发现BRCA基因突变.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临床病理分期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风险TNBC BRCA1基因突变率高,对于高风险TNBC患者建议进行BRCA基因检测;高风险TNBC BRCA基因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可能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应考虑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国湖南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BRCA1和BRCA2基因是已经证实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与家族性及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湖南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以来自湖南地区的5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52%)有乳腺痛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和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之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在5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有5种致病性突变,其中2种为新发现突变--BRCA2基因无义突变2372C>G和移码突变2808delACAA.BRCA1基因中发现一种已报道的无义突变220C>T;其他两种为已报道的BRCA2移码突变位点1796delTTTAT和6275delTT.我们还发现4个未知功能的突变位点(UV)及11个基因多态性位点.湖南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率4%低于BRCA2突变率16%. 结论:在中国湖南人群中,BRCA2基因的突变对于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生可能具有较重要意义:新发现的2个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中的特有突变;湖南地区BRCA1在家族性乳腺癌中突变率明显低于国内外报道,而BRCA2突变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但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这可能是中国湖南人群中的特有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BRCA2基因已经证实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家系成员BRCA1和BRCA2突变特征及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2013 12-02-2015-06-08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55例及家系成员48名,共计103例样本.柚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BRCA1和BRCA2基因全编码外显子序列.结果 5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5个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位点,1个突变位点乳腺癌信息库中见报道(BRCA1:4730insG),4个为新发现突变位点(BRCA1:1937insC,4538insAG;BRCA2:1382delA,2820delA).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2突变率为9.09%(BRCA1,5.45%;BRCA2,3.64%),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突变率为22.22%(x2 =1.99,P=0.20),早发性乳腺癌患者(≤35岁)突变率为20.00%,x2=0.79,P=0.39.48例家系成员检测到3个新发现突变位点(BRCA1:1370insA,3459insA;BRCA2:6502insT),总突变率为6.25%.结论 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突变率显著低于国外,应重点关注有家族史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家系成员中发现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家系成员突变率和发病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患者胚系基因BRCA1/2的外显子区域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确诊的100例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胚系基因BRCA1/2突变的情况,并收集其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以及ER、PR、HER-2状态等临床病理资料。然后,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并用χ2检验分析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在100例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有6例患者携带BRCA1基因突变,11例患者携带BRCA2基因突变。而在6例BRCA1基因突变者中,发生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者分别占4/6、2/6;在11例BRCA2基因突变者中,发生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者分别占4/11、7/11;2组间比较,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在组织学分级1、2级的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以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4.4%(4/91)、8.8%(8/91)和86.8%(79/91),而在组织学分级为3级的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2/9、3/9和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8,P=0.007)。在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10.7%(6/56)、16.1%(9/56)和73.2%(41/56),而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及不携带BRCA1/2基因突变者分别占0(0/44)、4.5%(2/44)和95.5%(42/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2,P=0.007)。 结论遗传性乳腺癌患者胚系基因BRCA1/2突变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HER-2状态的患者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在丰富遗传性乳腺癌临床遗传学资料的同时,可能为后期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国新疆多民族地区的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位点情况。  方法  以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来自新疆地区的68例符合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BC 12例,HBOC 4例,E-BC 25例,BI-BC 10例,TNB 17例。通过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突变分析预筛,结果经DNA测序验证。  结果  BRCA1/2致病性突变在新疆地区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的突变率为8.8%(6/68)。其中BRCA1的突变率为4.4%(3/68),BRCA2的突变率为4.4%(3/68)。不同民族之间BRCA1/2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中国新疆多民族地区的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患者部分病例具有与内地汉族人群不同的BRCA基因突变谱。BRCA1 2073delA,BRCA2 6873del CTCC及BRCA2 9481del A可能是新疆遗传性乳腺癌特有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苏州地区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并对携带致病突变基因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和风险管理。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10月确诊的85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早发性乳腺癌40例,家族性乳腺癌36例,三阴性乳腺癌35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外周血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部分内含子序列进行检测,将检测到的致病突变与ClinVar数据库进行对照,确定是否为新发现的致病突变。通过对家系先证者进行遗传咨询和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进一步对携带致病基因患者的健康家系成员进行BRCA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85例乳腺癌患者中BRCA1和BRCA2的总致病突变率为21.2%(18/85),其中BRCA1致病突变率为11.8%(10/85), BRCA2致病突变率为9.4%(8/85)。在18例致病性突变患者中发现3个新发位点,分别为BRCA1基因c.1559dupA,BRCA2基因c.8939-8941delinsT和BRCA2基因c.3677-3678insATGAAAT。进一步对携带BRCA1/B...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中心接受治疗并已有基因检测结果的卵巢癌患者情况。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Ⅰ期12例(15.78%),Ⅱ期7例(9.21%),Ⅲ期49例(64.47%),Ⅳ期6例(7.89%),分期不详2例(2.63%);高级别浆液性癌39例(51.32%),低级别浆液性癌2例(2.63%),非浆液性癌13例(17.11%),22例(28.95%)具体病理类型不详。基因检测时处于初治阶段的有56.58%。在15例仅行了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检测的患者中,4例(26.67%)存在BRCA1突变,1例(6.67%)存在BRCA2突变。在61例行全基因检测的患者中,胚系基因可能致病性突变和致病性突变有:5例BRCA1(8.20%)、2例BRCA2(3.28%)、1例MUTYH(1.64%)、1例CFTR(1.64%)、1例CHEK2(1.64%)、1例RAD51D(1.64%);体系基因致病性突变有:2例TP53(3.28%)。相关性分析发现,BRCA2突变与病理类型、治疗阶段相关,CHEK2突变与FIGOI分期相关,MUTYH突变与治疗阶段相关,RAD51D 突变与肿瘤部位相关(P<0.05)。结论:卵巢癌中基因突变与病理类型、FIGOI分期、所处治疗阶段、肿瘤部位相关。因仅为初步探索性研究,样本量较小,所得结论及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RCA1/2 胚系突变(germline BRCA1/2 mutation,gBRCA1/2m)状态对卵巢癌初始铂类化疗患者血液毒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病例检索系统,统计2019年0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入排标准的原发性卵巢癌、腹膜癌和/或输卵管癌患者,对纳入研究患者的疾病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方案、化疗后血液系统指标等临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87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包括30例BRCA1/2 胚系突变携带者(gBRCA1/2m组)和57例BRCA1/2野生型患者(BRCA1/2野生型组),两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3岁及54岁,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组织病理、手术、疾病分期、辅助治疗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gBRCA1/2m组中90.00%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过血液系统毒副作用,略高于BRCA1/2野生型组的87.72%(P=1.000)。两组在血液毒性类型及骨髓抑制分级(P=0.845)中均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gBRCA1/2m组发生Ⅲ级以上骨髓抑制患者占23.33%,略高于BRCA1/2野生型组的19.30%,但无统计学差异(P=0.659)。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后血红蛋白(P=0.577)、血小板(P=0.064)、白细胞(P=0.211)及中性粒细胞计数(P=0.257)的变化方面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BRCA1/2胚系突变的卵巢癌患者与BRCA1/2野生型患者相比,初始化疗所产生的血液学毒性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中国人群中BRCA1和BRCA2基因两种突变状态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至2015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 627例连续的、未经家族史和年龄选择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经过基因测序共有521例患者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其中BRCA1突变患者203例,BRCA2突变患者318例。对这些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乳腺癌患者中BRCA2基因突变频率(3.7%)高于BRCA1(2.4%)。BRCA1突变者乳腺癌发病年龄比BRCA2突变者早(中位发病年龄:43.0岁 vs. 47.0岁,P<0.01)。BRCA1突变乳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Ⅲ级比例显著高于BRCA2突变患者(36.2% vs. 18.4%,P<0.01),三阴性乳腺癌(ER-/PR-/HER2-)比例也显著高于BRCA2突变者(59.2% vs. 15.4%,P<0.01)。BRCA2突变患者的腋窝淋巴结阳性比例高于BRCA1突变患者(41.8% vs. 29.6%,P<0.01)。   结论   中国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提示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不同,为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乳腺癌更加精准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河北省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8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50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23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样标本的基因组DNA进行BRCA1/2基因突变的检测。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68例乳腺癌患者基因突变率为7.35%(5/68),均发生在BRCA1基因(162ATTTTT;4142GTTGTG;4196CAACAT;4196delA,4142GTTGTG;5379GAAAAA),无BRCA2基因突变,BRCA1基因的突变率高于BRCA2基因(χ2=4.829,P=0.028);其中,18例家族性乳腺癌基因突变3例,50例散发性乳腺癌突变2例,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7,P=0.111)。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未见BRCA1/2基因突变。健康对照组未见BRCA1基因突变,但有1例BRCA2基因突变[TTTCAGA-TGTCAA(6291insG,6294delG)]。家族性乳腺癌患者、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BRCA1基因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8,P=0.041)。在1例家族性乳腺癌标本中发现1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位于BRCA1第20外显子下游第35个碱基处GA(IVS20+35GA)。结论本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BRCA1/2基因的突变谱,并为将来乳腺癌的普查和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 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 strand confor- 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2个家族性乳腺癌家系的13例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结果:实验发现1个突变位点(4193insA)和2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4165T>A,5416C>A).结论:河北地区家族性乳腺癌的BRCA1基因突变率为7.7%,低于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家系中成员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吴楠  于津浦  赵晶  赵洋  穆坤  张军  金钊  刘俊田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0):1024-1028
  目的  通过二代测序技术筛选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探讨其对乳腺癌风险预测、临床干预及预后指导的意义。  方法  采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272例就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146例、高危人群71例及健康者55例3组样本的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DNA检测。采用Amplicon方法筛选BRCA1、BRCA2、PTEN、STK11、TP53及BAP1全外显子区域有价值的突变位点,分析3组的基因突变发生率及乳腺癌患者易感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经筛选获得177个突变位点,去重后共得到67个突变位点,其中包括50个单核苷酸突变(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s)、8个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和9个插入缺失突变(insertion-deletions,InDels)。3组突变位点中31个突变位点收录于ExAC数据库,40个突变位点收录于Clin Var数据库。本研究中21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在ExAC、Clin Var或db SNP数据库中均未提及。统计分析发现85.1%(57/67)的突变发生于乳腺癌患者及高危人群中,且突变阳性乳腺癌患者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10)及病理分期(P=0.002),致病性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家族史(P=0.005)及三阴性乳腺癌比例(P=0.009)均高于非致病性突变者。  结论  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在乳腺癌风险预测、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皮性卵巢癌中nm23-H1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忠民  常德安 《肿瘤》2002,22(3):209-211
目的 本文研究nm2 3 H1基因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突变情况 ,以期寻找监测卵巢癌转移并能指导治疗的指标。方法 利用非同位素PCR SSCP技术研究nm2 3 H1基因的 5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正常卵巢、良性卵巢癌及交界性瘤均未发现突变 ,卵巢癌突变率显著增高。低分化程度卵巢癌突变率高于高、中分化程度的卵巢癌。浆液性卵巢癌nm2 3 H1基因突变率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Ⅲ、Ⅳ期卵巢癌突变率高于Ⅰ、Ⅱ期卵巢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突变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结果 nm2 3 H1基因突变容易发生于分化程度较低、有淋巴结转移的晚期卵巢癌病例中。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MUTYH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患癌风险升高有关,但其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尚不明确,该研究探讨MUTYH c.892-2A>G剪切位点突变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方法检测95个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亲属MUTYH基因突变情况,并与BRCA1、BRCA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5个家系224名受试者中有4个家系共7名受试者检出MUTYHc.892-2A>G突变,突变率为3.1%,其中只有1例先证者检出MUTYH c.892-2A>G突变。95个家系中也只有1例先证者检出携带BRCA1突变;5个家系中共9名受试者检出携带BRCA2突变,突变率为4.0%。MUTYH c.892-2A>G突变人数分别与BRCA2、BRCA1突变人数相比较,不存在基因共突变现象。结论:MUTYH c.892-2A>G突变虽然在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正常人群中突变率较高,但很可能是低外显的乳腺癌发生相关的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携带BRCA1/2突变的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非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其他肿瘤发病风险.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检测46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先证者的BRCA1/2基因胚系突变,比较突变组与非突变组有非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其他肿瘤家族史的比例.结果 在465例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先证者中,BRCA1/2突变者47例(10.1%),非突变者418例(89.9%).在BRCA1/2突变组和非突变组中,两者总的非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其他肿瘤家族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突变组与非突变组,27.7%∶29.9%,x2=0.10,P=0.75);但两组的瘤谱分布有差别,在突变组的家族中最常见肿瘤为胃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而在非突变组家族中最常见的为肺癌、胃癌和食管癌.进一步分析发现胃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3种肿瘤家族史总的比例在突变组中显著高于非突变组(突变组与非突变组,17%∶7.7%,Fisher精确概率法P=0.048).突变组家族中发生胃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为非突变组家族的2.47倍(95% CI为1.07 ~ 5.74).结论 在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相比较于非BRCA1/2突变家系,BRCA1/2突变患者的家系有相对较高的风险发生胃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中国黑龙江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以黑龙江地区的9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为研究对象。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除外1,4号外显子)进行扩增。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SSCP)进行突变的初筛,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 在92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有5种致病性突变,其中3种为新发现的突变,发现的已报道的2种突变均为无义突变。结论 在中国黑龙江人群中,BRCA1基因的突变对于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生可能具有较重要意义;新发现的3个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中的特有突变;黑龙江地区BRCA1在家族性乳腺癌中突变率明显低于国内外报道,但其中的移码突变3712insG分别在3个患者中检出,提示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的基础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