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左束支区域起搏最佳房室间期的影响。方法:纳入19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患者,术前采集心电图明确束支传导阻滞情况,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获取最佳房室间期,比较不同房室间期下所获取的超声参数差异及右束支阻滞对于房室间期选择的影响。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优化房室间期,可使心脏血流动力学最优化;术前伴右束支阻滞患者的最佳房室间期短于不伴右束支阻滞者(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可行性高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房室间期的选择可影响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最佳房室间期的选择具有个体差异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影响最佳房室间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心力衰竭不良结局的重要预测因素.利用左束支起搏(LBBP)纠正束支传导阻滞(BBB)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BBB的概述、左束支的解剖学、LBBP的定义及诊断标准,LBBP纠正左右BBB进行再同步化治疗等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病例对WPW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问题讨论如下。例 1 男性 ,36岁。平日身体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而入院。查体 :心界不大 ,心律规整 ,心率 65次 min ,无明显杂音 ,心电图检查同时表现WPW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特征。WPW的诊断依据是 :①QRS波起始有“δ”波 ,以Ⅰ、Ⅱ、V3 、V5导联最为明显。②P -R间期0 1 0s ,同时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特征 : Ⅰ、Ⅱ、aVF导联R波宽钝 ,有切迹。 V1 、V3 导呈rS型S宽 ,同时伴有两者共有的ST -T改变 ,P -J间期 0 30s,心电图诊断 :B型WPW并左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8例以晕厥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为首发表现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以晕厥原因待查而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连续2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17例患者入院心电图呈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有33例(15.2%)。该33例患者在后续的1次或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有8例(24.2%)检出有一过性Ⅱ°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患者均行起搏器置入治疗,术后随访(104±8.9)个月,所有患者晕厥症状均消失。结论:对于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晕厥患者需要进一步排除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在有起搏指征的患者中,对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的患者最适的起搏方式一直在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对起搏依赖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不能很好地保持心脏电机械同步性,而近年来的经希浦系统的生理性起搏可能是该类患者新的治疗选择。现对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影响和起搏方式探索进行综述,为未来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50%并接受LBBAP的患者,分析LBBAP纠正RBBB的临床...  相似文献   

7.
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许广实,吴洁例1男,34岁,因心悸来诊。查体、胸透、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ECG(图1)示:窦性P波,P-R间期0.10s,QRS时限0.17s,P-J0.27s,Ⅱ、aVF及V2-6导联可见正向预激波,V1-2导联为...  相似文献   

8.
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阎保国,卢喜烈,鲍冉,贾文兰患者女性,5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图1记录于1994年11月26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1次/min,P-R间期0.11s,QRS时限0.17s,各导联QRS波...  相似文献   

9.
卞士平 《心电学杂志》1998,17(3):161-162
例1 患者男,36岁。因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2年就诊。体检、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均正常。心电图(图1上行)示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中行示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下行长Ⅱ导联见  相似文献   

10.
低钾血症致右束支传导阻滞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性,28岁.因无明显诱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伴乏力4天入院.体检BP13.3/7.9kPa(100/60mmHg),心率100次/min,心律齐,心音低钝,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压痛,尤以右下腹明显,墨菲氏征阴性.肌张力减低,肌腱反射迟钝.实验室检查:WBC19×10~9/L,N 0.85,L 0.10,血清K~ 2.2mmol/L,Na~ 130mmol/L,Ca~(2 )1.2mmol/L.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心电  相似文献   

11.
12.
In a patient with atrial tachycardia with a rate of 200 per minute, the A-V conduction ratio was at times 2:1, but often it was 4:3 or 3:2 with progressive P-R interval prolongation (Wenckebach mechanism, an expression of presumable A-V nodal block). In each episode of 4:3 conduction, the first QRS complex was narrow, and the 2 ensuing beats were wide due to aberrant conduction. Aberration did not occur with a constant configuration, but in consecutive episodes of 4:3 conduction ratio there was a regular alternation of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The pattern was explained by concealed retrograde conduction into the anterogradely blocked bundle branch. This caused 2 distinct effects: (1) shifting “to the right” of the refractory period of the affected bundle branch, resulting in maintenance of aberration with the same configuration, if consecutive atrial impulses were conducted to the ventricles, and (2) shortening of the effective cycle of the affected bundle branch, resulting in aberration due to block of the controlateral bundle branch, whenever a pause occasioned by a nonconducted atrial impulse was followed by restoration of 1:1 conduction for 2 or more consecutive beats.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发生率情况.方法 分析108 610例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分别统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108 61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资料,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9例,占0.18%;右束支阻滞3 794例,占3.49%;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707,P=0.191),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09.874,P<0.05);右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986.046,P<0.05;Х^2=1 483.286,P<0.0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发生率较高,应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16.
17.
右束支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右束支阻滞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方法 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伴有新出现的持续性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2例作为观察组 ,梗死部位均累及前间壁或前壁 ,故将同期收治的无束支阻滞的前间壁或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共 2 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在症状发生后 2 4h内收入院。分析两组的临床经过、住院病死率和随访 1年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血清 CK- MB平均峰值为 (2 48.2± 15 4.9) 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0 8.6± 6 4.2 ) u(P<0 .0 2 )。观察组 5 0 %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对照组为 2 5 %。观察组心功能受损也更严重 ,Killip平均级别为 2 .45± 0 .6 8,对照组为 (1.2 0± 0 .42 ,P<0 .0 0 5 )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观察组为 (5 6 .8± 11.0 ) mm ,对照组为 (4 7.0± 4.4) mm (P<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在观察组为 0 .47± 0 .0 6 ,对照组为 (0 .6 5± 0 .0 9,P<0 .0 0 2 )。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为 2 5 % ,1年内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为 44 %。 结论 伴随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右束支阻滞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伴随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  2 94例 AMI分为RBBB组和非 RBBB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梗死部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水平、心功能状态、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  RBBB组血清 CK、CK- MB平均峰值为 (2 2 82 .0± 6 74.3) u/ L、(2 5 2 .6±137.3) u/ L ,明显高于非 RBBB组的 (192 0 .4± 5 6 9.2 ) u/ L、(114.8± 5 6 .7) u/ L (P<0 .0 0 5和 P<0 .0 1)。 RBBB组killip平均级别为 2 .33± 0 .5 4级 ,非 RBBB组为 1.46± 0 .6 3级 (P<0 .0 5 ) ,RBBB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5 3.2± 9.6 m m )大于非 RBBB组 (4 5 .8± 8.2 m m,P<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 [(4 8.9± 7.6 ) %]小于非 RBBB组 [(6 7.0± 3.7) %,P<0 .0 1]。 RBBB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于非 RBBB组 (分别为 70 .8%和 39.0 %,P<0 .0 1;43.8%和 14.6 %,P<0 .0 1)。结论  AMI并 RBBB患者梗死面积大 ,严重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Heart rhythm》2022,19(12):1984-1992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325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