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案。方法 从症状、体征、影像学、肌电图、治疗方法等方面对10例具有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表现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其中Keegan型4例,3例行保守治疗,l例行手术治疗;非Keegan型6例,5例行保守治疗,l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Keegan型颈椎病以上肢肌无力、肌萎缩为临床表现,无上肢根性疼痛为主要特征;非Keegan型是一类特殊的根型与脊髓型的混合型颈椎病。对于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效果佳。结论 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提高对该型颈椎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与误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矿泉中药泥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五龙背疗养区疗养的18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胸廓上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男112例,女73例;年龄:45岁-76岁;病程:1年-15年。185例患者随机分为矿泉中药泥组95例,单纯矿泉泥组90例,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分米波辅助治疗1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女,14岁,因四肢活动障碍伴排尿困难3d入院,起病前无感染及发热病史。查体示:体温36.8℃,有尿潴留,颅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张力下降,肌力Ⅱ~+级,双手握力0级;双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0级;肱二头肌反射减弱,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稍活跃,腹壁反射、肛周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基征(+);乳头水平线以下痛觉消失,温度觉、触觉减退,乳头水平线以上有感觉过敏区。脊髓增强核磁示:C_(3-5)椎体水平脊髓线样高信号为室管膜增厚,符合炎性改变。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数100×10~6个/L,单核细胞数>多核细胞数,蛋白0.34 g/L,糖  相似文献   

5.
对我院2a来神经根型颈椎病误诊为肩周炎3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54岁。左肩部疼痛1个月,无头晕及颈、背部不适。查体:左肩活动正常,外展时感疼痛,肱二头肌长腱压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梁胜根  张敏 《新医学》1999,30(6):336-337
1引言本院自1992年以来,共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院1992年4月至1998年3月住院患者,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座谈会诊断标准[1]。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6~72岁,中位年龄52岁。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16年,平均2年3个月。2.2临床表现颈痛不适、乏力36例,上肢放射痛、麻木、乏力25例,躯干、下肢束缚感33冽,下肢无力、步行困难30例,站立不稳周例,感觉异常对倒。腱反射亢进37例,踝阵挛征阳性23例,髌阵挛征阳性34例。2.3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行X线照片、脊髓造影、CT或磁…  相似文献   

7.
外伤致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46岁。因车祸致颈部疼痛 ,右上肢抬高乏力 1d。于 2 0 0 0年 5月 2 9日入院。体检 :颈肌紧张伸直 ,颈稍抵抗 ,C5~ 6处压痛 ,无放射痛 ,右肩关节不能外展上抬 ,肘关节屈曲受限 ,腕及指关节活动正常 ,右上肢各肌肉肌张力正常 ,三角肌、肱二头肌、三头肌肌力Ⅲ级 ,手内肌肌力正常 ,右上肢深、浅感觉正常 ,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 ,桡骨膜反射正常 ,Hoffmann征阴性 ,左上肢及双下肢活动、感觉均正常。MRI示 :C5~ 6椎间盘右侧突出 ,C5~ 6水平段脊髓轻度水肿 ,MRI及颈椎X光片均未见有骨折及椎体滑脱征。诊断为…  相似文献   

8.
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仰卧位推拿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97.5%与41.7%、83.4%,P〈0.05)。结论: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占颈椎病的10%~15%,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颈椎疾病之一。CSM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呈慢性病程,病情反复或进行性加重,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多样,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也有极少部分患者以突发偏瘫起病,易被误诊为脑梗死。本文报道了1例表现为脑梗死样跌倒发作,最终诊断为CSM的病例。1 临床资料患者,  相似文献   

10.
熊友生  周玉珍  殷明 《新医学》2003,34(12):739-740
目的:探讨感觉障碍平面与颈椎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病灶不符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感觉障碍平面与病灶不符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和结论:全部病例均存在较病灶低的传导束型感觉障碍,64%(23/36)位于T4~T5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感觉障碍平面低于病灶水平的原因除与神经传导纤维排列有关外,尚须考虑供血的解剖学因素。临床遇到感觉障碍平面位于中、上胸段的脊髓压迫症患者需考虑颈段病灶所致,有手术适应证者早期手术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的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针刺治疗组、本体感觉结合针刺治疗组。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调查问卷评分、简化疼痛量表评分(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本体感觉功能评定。结果:经过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后,3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NDI评分、简化MPQ评分、本体感觉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显示结合治疗组较单纯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在NDI评分、简化MPQ评分降低幅度更大,本体感觉功能改善程度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和针刺治疗均可促进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恢复,二者结合可更有效的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促进患者颈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张维敏 《中国康复》2001,16(1):34-35
颈椎病是门诊的常见病 ,而椎动脉型颈椎病常突然起病 ,反复发作 ,是造成脑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 ( TIA)的重要原因。此病用西药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笔者近年来综合自己的体会采用推拿和牵引方法治疗 ,疗效显著。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按照 1 984年 5月桂林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上通过的诊断标准 ,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1 2 7例 ,男 55例 ,女 72例 ;年龄最小 35岁 ,最大 63岁 ;病程最短 1周 ,最长 >1年 ;全部患者采用昆明智能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人体主要器官血流动力学变化电脑自动分析 ( YK- 1 0 )型诊断仪检查脑血流…  相似文献   

13.
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86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塔娜 《中国康复》2004,19(6):321-321
颈椎病患者86例,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并经颈椎平片或CT扫描确诊,男40例,女46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岁;病程4个月~18年。平均3.8年;神经根型45例,椎动脉型36例,脊髓型3例。交感型2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颈肩臂痛,手指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将草药葛根30g、鸡血藤30g、川芎20g、桂枝20g、伸筋草30g、姜黄25g、丹参30g、元胡25g、五加皮30g、红花20g、大黄20g、艾叶20g、天麻15g,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多年来运用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36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7例,女163例,年龄21~78岁,多在45~60岁之间。病史5d~32a,有外伤史29例。临床分型中:神经根型106例,椎动脉型66例,脊髓型20例,交感神经型36例,混合型132例。1.2治疗手法1.2.1准备工作患者取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用拇指指尖自上而下,先左后右触摸颈椎棘突是否有移位(同时参考颈椎X线片或CT片)。触摸有无项韧带、前后纵韧带钙化点或压痛点。1.2.2放松颈肌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置于颈部两侧,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15.
电针加中药及认知行为干预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庐山  彭力  周立志  方伟  黄芳 《中国康复》2010,25(3):175-175
近年来我科收治交感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首次发病,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男11例,女27例;年龄26~56岁,病程5d~3年。38例患者均采用电针、中药、心理疏导及体能训练等治疗。①电针:主穴取颈夹脊、风池、内关、天窗、阿是穴。配穴根据临床症状,心率失常配神门穴;  相似文献   

16.
王琳  柯志庭 《中国康复》2005,20(2):F003-F003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38—80岁,平均50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1年;X线和CT检查示有骨质增生、关节退变、椎间盘突出等病变52例,无明显改变8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部不适、手臂麻木。按奇经疗法,在颈部寻找特定穴位,C1穴(后正中线旁开1.3寸,后发际下1横指)、乳点(乳突后下1横指凹陷处)、C7穴(风池穴下方近发际处)、C2穴(肩井穴前下2横指,三角肌内侧)、C5穴(大椎至肩胛骨上角连线中点),然后以拇指指腹水平位压住穴位处的条索状物或结节适当用力左右上下拨动使其松懈;再以磁针点压各穴及中府、曲池各约1min,以麻胀感达手指为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评定双侧肢体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侧组和单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双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肢体训练,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利用Delsys表面肌电图仪测试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的相关指标,对其最大自主收缩(MVC)、随意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的MVC、iEMG、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的MVC、iEMG、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且双侧组MVC、iEMG、RMS较单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肢体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量感觉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浪  赵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55-57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温度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小纤维神经的功能状态。 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组为2005—01/04于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就诊,并被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3~70(49.8&;#177;11.5)岁。所选病例均为单侧上肢出现症状(左侧10例,右侧10例),且检查前1周未进行理疗或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选择同期在疼痛诊疗中心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及志愿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3&;#177;75(49.7&;#177;14.7)岁。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界限法检查双上肢大鱼际掌侧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 结果: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和20例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阈值低于健侧,热感觉阈值高于健侧[(29.00&;#177;1.26)℃,(30.00&;#177;1.06)℃:(35.04&;#177;0.87)℃,(34.14&;#177;0.99)℃,P〈0.05]。冷痛觉和热痛觉阈值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组患侧与健侧阚值之差和对照组双侧阈值之差进行比较可见: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和热痛觉差异均有显著性[(-1.01&;#177;o.57)℃,(0.04&;#177;0.28)℃;(0.89&;#177;0.39)℃,(0.05&;#177;0.26)℃;(2.49&;#177;1.10)℃,(0.28&;#177;1.79)℃;(-1.62&;#177;0.86)℃,(0.17&;#177;1.10)℃,P〈0.01]。颈椎病组患侧冷感觉和热痛觉阈值比健侧低,热感觉和冷痛觉阈值比健侧高。 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提示C类和A8类神经纤维出现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对带状疱疹累及运动神经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85岁。主因右颈及右上肢疼痛6 d,右上肢出现疱疹伴抬举无力2 d于2005-09-08入院。既往有戊型肝炎及类风湿史。查体:T 36.5℃,P 70次/min,R 12次/min,BP 130/85mm Hg。发育正常,右上臂伸侧皮肤呈簇集性丘疱疹、水疱。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右三角肌肌力4-级,右肱二头肌肌力3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大学教职工和成年家属颈椎病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及生物力学发病机制。 方法:于2002—01/02对广东省佛山市3所大学共4785名教职工和家属颈椎病患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被调查者每人发调查表1份,表中详细列出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及患病期,根据收回的表格筛选出可疑颈椎病患者。对有可疑症状者进行系统问诊和相关体格检查。症状、体征阳性者,全部摄颈椎动力位X射线片,261名患者加作颈椎MRI,54名患者加作MRA以观察脊髓和椎动脉情况。严格按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所订诊断标准确诊颈椎病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颈椎病患病情况和可能的致病因素及生物力学发病机制。进行3年随访,观察颈椎病的治疗与转归情况。 结果:参与调查者4785名全部进入了结果分析,确诊的516名颈椎病患者在3年随访中有1名死于肝癌。①确诊颈椎病患者516名,总患病率为10.78%,女性患病率12.54%,男性9.38%;患者年龄为26~85岁,平均患病年龄53岁,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共447名,其中有153名“最初症状”出现在30-40岁年龄段,占34.23%(153/447)。②颈椎病以颈型和神经根型为主,分别占58%和36%;脊髓型与其他型颈椎病占6%。③连续3年随访约有3%(15/516)的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迁延难愈,严重者导致神经根或/和脊髓功能损害,甚至瘫痪,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结论:颈椎病已是大学教职工的常见病之一,长期屈颈低头位或颈部固定姿势工作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颈椎病的发生与椎间盘所受的应力增加有关,应重视并加强对颈椎病的早期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