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CLB)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采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对枣庄市2所三甲综合医院156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认知平均得分为40.87±1.35(满分50分),行为平均得分为30.98±2.56(满分40分).影响其认知的因素有科室、学历、护士类别、ICU工作年限.阻碍ICU护士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中心静脉置管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科室没有制定预防CRBSI集束干预策略、科室没有中心静脉导管(CVC)标准化操作和维护流程、对CRBSI集束干预策略不熟悉、科室无CVC准入制度、无CVC护理记录制度、无预防CRBSI的教育墙报或操作图片强化学习和提醒”七个方面.结论 医院应加强ICU护士有关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知识的培训和教育;逐步完善相关的护理指南和操作规范;培养ICU专科护理人才,确保有效落实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将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重症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并对2组CRBSI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中心静脉导管带管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后,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5.1%,低于对照组的20.5%;观察组ICU平均住院日及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天数低于对照组。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CRBSI发生率,并间接缩短患者ICU平均住院日及中心静脉导管带管天数,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实用的工具。方法 基于循证证据,借鉴“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理论框架,初步构建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各级指标内容,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为0.91,总体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54和0.19。最终确定的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靠性,为提高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管理质量提供评价依据;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对过程质量的控制,同时加强对结构质量及结果质量的把控,以不断促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心脏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200例,其中2021年6月至12月行常规护理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6月实施集束化护理的100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前感染相关指标、细菌培养阳性率、CRBSI发生率、导管置留天数和ICU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拔管前体温、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异常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热、血象增高的异常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20.00%(5/25)vs 45.95%(17/37),χ2=4.387,P=0.036]、CRBSI发生率(5.00%vs 17.00%,χ2=7.354,P<0.01)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天数及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已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减少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操作的150例重症医学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CRBSI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CRBSI持续时间。结果: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BSI持续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CVC置管患者中,可显著降低CRBSI发生率,促进机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控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通过感染监测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2-2015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分别为7.02‰、1.93‰、0.83‰、0.29‰,感染率逐年下降(P<0.01)。 结论 开展目标监测、最大无菌屏障、2%葡萄糖酸洗必泰皮肤消毒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CRBSI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NET 5.6软件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ICU分离的CRBSI患者的病原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7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8.06%,革兰阳性球菌占36.92%,真菌占5.02%。药敏结果显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菌素类、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ICU内CRBSI的监测,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导管信息化平台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的应用效果, 以改善CRBSI目前的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采用目的抽样法, 将2021年8—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ICU收治的14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2022年1—5月ICU收治的14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后在床边使用电子表单记录与管理, 观察组在给予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后使用基于FMEA构建的重症系统导管信息化平台对导管评估及维护过程等进行信息化管理。比较2组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执行率(6项)、执行时间、合格率及ICU患者CRBSI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执行率中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为87%(122/140)、穿刺时最大无菌屏障为97%(136/140)、导管维护时无菌操作为91%(128/140)、75%乙醇消毒接头为84%(118/140)、24 h更换输液管路为95%(133/140)、及时更换贴膜/敷料为89%(125/140), ...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资料,评估发展趋势,为提高ICU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目标性监测要求,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研究期间所有入住ICU>48 h患者进行监测,计算导管使用率及相关性感染发病率。结果 共纳入2 057例患者,ICU住院总日数为30 195 d,发生医院感染354例,感染率为17.21%;呼吸机平均使用率为53.4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总发病率为8.80‰;中心静脉导管平均使用率为65.7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CRBSI)的总发病率为3.58‰;导尿管平均使用率为76.85%,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总发病率为2.24‰;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占18.75%、16.96%和15.18%;常用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替考拉林和舒普深,分别占15.24%、11.52%、10.97%和10.97%;联合用药以一联为主,占39.75%。结论 呼吸机平均使用率及VAP的总发病率、导尿管平均使用率及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总发病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及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总发病率仍较高,说明3种导管感染预防与控制还有一定空间,仍为ICU干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对CRBSI的风险进行预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某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92例为CRBSI组,262例为非CRBSI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风险预测准确性。结果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糖尿病史、置管天数≥7 d、使用抗菌药物、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白蛋白<35 g/L均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感染型导管为CRBSI的保护性因素,建立的CRBSI发生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高达0.874(95%CI 0.826~0.922)。结论 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抗感染型导管为CRBSI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CRBSI的风险预测精准度、区分度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中长导管对急诊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5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MC)置入技术分为MC组(n=278)和对照组(n=251),MC组应用超声引导置入MC作为早期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序贯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针作为CVC拔除后的静脉序贯治疗方法。统计CVC、MC、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CVC使用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的CVC留置时间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CVC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CRBSI和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C组CV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 d vs.13 d,P=0.000),CVC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3%vs.80.45%,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困难静脉、ICU住院时间延长、置管部位和未开展超声引导MC置入均是CVC留置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MC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1‰vs.3.802‰,P=0.038),两组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结论开展超声引导置入MC可缩短CVC留置时间,减少CVC使用率,降低CRBS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将ICU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预防和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ICU护士对失禁相关性皮炎预防和管理的能力和依从性,从而降低ICU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和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ICU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预防及管理的审查指标,指导并规范ICU护士的临床实践;开展多渠道培训结合模式,对ICU护士进行ICU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的培训,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ICU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和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及质量审查结果,培训前后ICU护士对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的认知水平。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ICU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从12%下降至3%;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从4%下降至0%;失禁性皮炎证据的执行率和ICU护士对失禁相关性皮炎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基于循证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可促进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防及管理工作,降低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和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效果。方法将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前(2011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8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后(2012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93例患者设为集束组。比较实施集束干预措施前后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及时间,置管情况。结果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后CRBSI发生率由实施前8.31‰下降至1.67‰,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BSI发生时间由(7.47±2.44)d延长至(13.75±1.92)d,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39.78%上升至71.50%,股静脉置管率从45.70%下降至18.65%,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市三级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探讨其对策。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某市8家三级医院ICU CRBSI防控现状,分析252名ICU护士CRBSI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认知、赞同度及行为情况。结果8家医院中6家医院具有预防CRBSI标准操作规程,2家医院有CVC导管维护专用记录单。基于美国CDC《指南》推荐的循证支持的CRBSI特殊预防措施,各家医院执行不佳。252名ICU护士对导管感染相关知识、组合干预与维护措施赞同度、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和控制行为得分分别为(55.88±7.46),(20.21±1.48),(72.59±6.83)分。结论某市三级医院ICU缺乏统一的CRBSI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CVC置管核查表和维护核查表,应加强医护人员CRBSI防控知识的培训,提升行为依从性,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5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0例(采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和对照组430例(采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与特点。结果发生CRBS166例,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41例,两组导管留置7d前CRBSI感染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7d后实验组CRBSI感染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1,4.30,P〈0.05)。实验组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阳性菌。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安全性,降低ICU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为防治CRBSI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手段。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小组,应用FOCUS—PDCA标准化管理程序,针对CRBSI发生的风险环节和因素,采取系统的预防和管理手段,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手卫生、重视监测工作、严格无菌操作和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等措施,并应用核查表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结果:CRBSI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2.04‰~9.82‰下降到0~1.82%‰达到预期目标(≤3‰)。结论:FOCUS—PDCA标准化管理程序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CRBSI发生率,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支出,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堵管、血栓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天数和住院天数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够降低和预防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感染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循证实践方案,在临床应用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JBI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应用模式开展证据应用,通过查看护理记录单和现场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对75例患者以及36名护士进行审查,讨论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并采取措施针对性改进。结果 本研究共形成4条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后,4条审查指标执行率均上升至100%,其中3条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较证据应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由44.0%下降到25.3%(P<0.05)。结论 基于证据制定的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可规范护士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对证据的依从性,有效降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DCA在神经外科ICU开放气道患者误吸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7年1-9月我科收治的391例开放气道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9月收治的419例开放气道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管理模式对预防误吸措施进行管理。 结果 观察组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1.110,P=0.001;χ2=9.257,P=0.002)。 结论 PDCA循环可有效降低神经外科ICU患者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751例,其中发生CRBSI 21例,分析发生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 21例患者发生CRBSI的原因与操作流程不当、患者个体因素、导管的类型和材料、置管部位和时间等有关;其中2例患者进行了导管更换,4例拔除了导管,其余15例感染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转出ICU,1例患者死亡.结论 ICU应制订完善的预防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正规的置管培训,同时加强无菌观念,落实血管内导管的管理与监测,以保证患者的置管安全,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