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羧酸氯吡格雷血药浓度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患者5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将个体化治疗组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组、中间代谢组和慢代谢组,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入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统计分析各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羧酸氯吡格雷血药浓度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3个月,个体化治疗组血小板抑制率均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第6个月,快代谢组血小板抑制率均值显著高于中间代谢组(P<0.05);术后第5天及第1,6,12个月中间代谢组患者羧酸氯吡格雷血药浓度均显著低于快代谢组(P<0.05);各组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和羧酸氯吡格雷血药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CYP2C19基因检测可以用于指导调整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从而保障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患者介入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患者,按其表型分为快代谢组,中代谢组及慢代谢组,将中代谢组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慢代谢组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组,另设快代谢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为对照组,连续用药6个月,随访其临床事件。结果:所有患者中CYP2C19基因快、中、慢代谢型的比例分别为25%,60%, 15%;中代谢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方案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方案、慢代谢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方案,可取得与快代谢型患者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方案相似的疗效,但慢代谢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脏缺血的获益不佳,劣于替格瑞洛方案。结论: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中代谢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或氯吡格雷常规剂量联用西洛他唑的方案可能有益;慢代谢型患者建议使用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氯吡格雷用药的指导作用。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郑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ACS并行PCI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患者78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按是否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氯吡格雷基因导向组(B组)和替格瑞洛组(C组),B组按基因型划分为超快和快代谢型(B1组)、中间代谢型(B2组)、慢代谢型(B3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抗疗法,用药至术后1年。3组在PCI术前、术后检测血清中hs-CRP、IL-6、TNF-α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并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和有关的不良反应,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B、C组术后24 h及7 d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B1、B2、B3 3组患者术后24 h及7 d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B、C 2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正常反应型和无反应型在A、B、C 3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药物各反应型在B1、B2和B3 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A、B、C 3组间次要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均差异显著(P<0.01),且A组次要终点事件及血运重建率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C组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发生气短、气促或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CPY2C19基因检测指导ACS经PCI患者的氯吡格雷用药,可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次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差别,为ACS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提供合理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三个中文数据库,获得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各篇文献的有效性评测指标、疗效差别、不良反应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数据,比较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A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共纳入52篇有效文献,涉及病例7 839例。有效性方面,更多的证据提示替格瑞洛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方面,替格瑞洛组比氯吡格雷组MACE发生更少。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导致轻度呼吸困难方面替格瑞洛表现不及氯吡格雷。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治疗ACS效果更为明显。除轻度呼吸困难外,安全性不劣势于氯吡格雷,临床可以考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48-51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替换疗法和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CPGR)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ACS合并氯吡格雷抵抗患者62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其中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14d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抑制率及炎症反应变化情况。随访1年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用药后14d,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替格瑞洛替换疗法有更好的抗血小板和降低炎症反应的效果,且降低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2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篇研究,7087例患者。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洛降低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RR=0.78,95%CI(0.66-0.93),I2=0%,P=0.007]和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8,95%CI(0.66-0.91),I2=0%,P=0.002]。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任何出血[HR=2.18,95%CI(1.66-2.85)]和小出血[HR=2.41,95%CI(1.81-3.20)]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且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呼吸困难(1.2% vs 0.2%,P<0.001)和心律失常(1.7% vs 0.8%,P=0.001)发生率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更常见;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洛降低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卒中和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但替格瑞洛组小出血、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79例,氯吡格雷组75例,比较分析2组治疗1,6,12个月时全因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指标。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2组患者治疗5 d时血小板抑制率和抵抗率。结果:替格瑞洛组1,6,12个月时全因病死率、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左室射血分数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时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69.22±12.34)% vs (46.87±22.1)%(P<0.05),血小板抵抗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53% vs 22.67%)(P<0.05)。结论:在行PCI治疗的STEMI合并DM患者中应用替格瑞洛可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早期疗效及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7月入我院心内科诊断为ACS的患者199例,其中服用替格瑞洛患者96例,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3例。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口服,后90 mg每日2次维持。氯吡格雷组给予300/600 mg口服,后服用氯吡格雷维持剂量75 mg每日1次,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两组的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服药10天、30天、90天的不良事件,并对两组90天的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心血管死亡(1%:1.9%)、心肌梗死(0%:1%)、卒中(0%:1.9%)、支架内血栓(0%:1%)、再发心绞痛(2.1%:4.9%)少于氯吡格雷组,呼吸困难(2.1%:0%)、次要出血(3.1%:1.0%)和轻微出血(5.2%:2.9%)多于氯吡格雷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和低于氯吡格雷组(3.1%: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均无主要出血。替格瑞洛组次要出血和轻微出血总和高于氯吡格雷组(8.3%: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结论 替格瑞洛在中国患者中的早期疗效与PLATO(血小板抑制和患者预后研究)研究结果 基本一致,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评价拟行介入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依据CYP2C19基因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513例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或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根据是否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及个体化用药指导,非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和采用氯吡格雷标准剂量的常规治疗组。成本仅包括直接医疗成本,效果指标采用患者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次数,进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个体化治疗组(n=312)的人均总治疗费用为49 319元,常规治疗组(n=201)为51 820元;1年内再入院率个体化治疗组为12.18%,常规治疗组为21.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57.5元/%,相比常规治疗组,个体化治疗组每使100个患者中减少1例因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再入院,可少花费25 750元,表明个体化治疗策略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优势。敏感性分析表明,提高用药效果对增量成本效果比的改变并不十分显著,提示医疗费用才是影响基因检测经济性的关键因素。结论: 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良好效果,并具有明显成本-效果收益,更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CYP2C19基因多态性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使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SCI、Pubmed、Embase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9年6月。对收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14.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入选17篇文献,3812例患者,其中替格瑞洛组1421例、氯吡格雷组2391例。meta分析显示,在各亚组中,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均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P<0.05),尤其是在CYP2C19慢代谢组中,或是与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相比,MACE发生率降低尤为显著(P<0.001);此外,在各亚组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严重出血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介入治疗中,替格瑞洛均能有效的减少MACE发生率,而两者的严重出血情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用药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方法,依据患者是否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进行分组,A组(未进行基因检测)和B组(基因检测组),B组根据代谢表型分UM组(超快代谢型),EM组(快代谢型),IM组(中间代谢型),PM组(慢代谢型),均采用标准给药剂量,比较各组血药谷浓度(Cmin)、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采用RT-PCR法检测基因型,RP-HPLC法检测Cmin。常规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治疗结束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细菌学情况、肝、肾功能检测。结果:A组和B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EM、IM和PM 3组间Cmin和不良反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PM组的Cmin显著高于EM组(P<0.01),P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EM和IM组(P均<0.01)。单因素分析表明CRP和基因型对Cmin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基于CYP2C19基因型和炎症严重程度进行伏立康唑起始剂量用药,有助于获得目标谷浓度,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CYP2C19、PEAR1PON1基因多态性与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86例冠心病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高反应组及低反应组,根据患者治疗1年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分析氯吡格雷代谢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反应组CYP2C19 rs681PEAR1PON1 rs108突变型检出率均高于低反应组,联合检测评估血小板聚集功能的AUC大于PEAR1和PON1基因单独检测(P<0.05);预后不良组的CYP2C19 rs681、PEAR1和PON1 rs108突变型检出率高于预后较好组(P<0.05);联合检测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PON1 rs108基因单独检测(P<0.05);CYP2C19 rs681、PEAR1基因突变型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CYP2C19 rs681、PEAR1和PON1 rs108基因多态性联合检测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具有评估价值,且与双抗治疗相关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指导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否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其对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入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OPCAB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指导组和传统治疗组,基因指导组根据CYP2C19基因不同分为快代谢型亚组和非快代谢型亚组,快代谢型亚组患者OPCAB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非快代谢型亚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传统治疗组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亚组和替格瑞洛亚组,术后分别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比较患者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MACE及出血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58例患者中,因不符合标准,31例患者先后退出本研究,最终入组127例患者。基因指导组患者63例,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62.65±7.88)岁,根据CYP2C19基因不同分为快代谢型亚组20例、非快代谢型亚组43例;传统治疗组患者64例,其中男45例、女19例,年龄(61.91±8.99)岁,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亚组32例、替格瑞洛亚组32例。基因指导组和传统治疗组术后30 d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6%(1/63)、10.9%(7/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P=0.030);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分别为3.2%(2/63)、14.1%(9/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29)。基因指导组和传统治疗组患者术后30 d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4/63)、10.9%(7/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5,P=0.358);术后6个月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9%(5/63)、12.5%(8/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0,P=0.396)。结论 基于CYP2C19基因检测进行精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OPCAB术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YP2C19、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ACS行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行PCI术的患者,进行氯吡格雷相关CYP2C19PON1-Q192R基因位点检测。以服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血小板聚集率为观察指标,分析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基因多态性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然后对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CYP2C19等位基因缺失组(CYP2C19 LOF)和非缺失组分别是40例和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和既往PCI史占比无统计学差异。CYP2C19 LOF组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高于非缺失组[(46.7±11.77)%vs.(40.62±9.55)%],PON1-Q192R突变者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GG型(P<0.05)。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与CYP2C19PON1-Q192R基因型、性别有关。在非CYP2C19 LOF组中,PON1-Q192R AA型和GA型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GG型;CYP2C19 LOF组中,PON1-Q192R GA型高于GG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型明显高于GG型。随访结果表明,ACS行PCI术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是15.58%,死亡率是6.49%,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不同基因型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行PCI术患者中,男性更易发生PON1-Q192R基因突变。扬州地区CYP2C19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时会出现血小板高反应,但基因多态性对主要心血管事件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对于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经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某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247例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非随机分为基因检测组和采用氯吡格雷标准剂量的常规治疗组。成本仅包括直接医疗成本,效果指标采用1年内再入院率,进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基因检测组(n=123)的人均总治疗费用为47 406.5元,常规治疗组(n=124)为31 905.99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年内再入院率基因检测组为13.01%,常规治疗组为28.22%,差异显著(P<0.001)。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 019.10元/%,相比常规治疗组,基因检测组每减少1例患者再入院,需多花费101 910元。敏感性分析中,基因检测组的人均总治疗费用降低30%时,基因检测组才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效果,但不具有经济性,未来可通过降低医疗费用实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脑梗患者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2017年4月-2019年7月中医科的脑梗患者根据中医证型进行分型,并且采集其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进行扩增及结果判定,观察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某院中医科的脑梗患者根据中医分型,分为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和风痰瘀阻型,其中,气虚血瘀型占比50%,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基因检测分析发现,脑梗患者CYP2C19基因的突变易发于2、3位点,CYP2C19*2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307 2;CYP2C19*3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085 7;CYP2C19*17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021 5。其中,气虚血瘀型患者中CYP2C19*2基因突变率最高,并且CYP2C19*2突变型比率高于野生型(P<0.05)。结论: 脑梗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CYP2C19*2基因多态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气虚血瘀证型为脑梗患者的主要分型,并且气虚血瘀证型脑梗患者大多数存在CYP2C19*2基因突变,并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明确CYP2C9*3和CYP4F2 rs2108622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治疗相关的过度抗凝和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共纳入196例患者,其中男性80例,平均年龄50.8±10.7岁,平均随访26.9±11.8个月.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且服用华法林3个月以上,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CYP3A5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给药剂量(D)、血药浓度(C0)和浓度/剂量比(C0/D)的影响,为临床Tac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诊断为胆道闭锁并行儿童活体肝移植术的患者188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Tac的DC0以及各生化指标。根据供、受者的基因型,分为快代谢组(CYP3A5*1/*1)、中间代谢组(CYP3A5*1/*3)和慢代谢组(CYP3A5*3/*3);综合考虑供者与受者基因型,分为供者-受者均表达组、供者不表达-受者表达组、供者表达-受者不表达组、供者-受者均不表达组,比较各组D、C0、C0/D结果: 按照供者或受者的基因分型,与CYP3A5*3/*3组比较,CYP3A5*1/*1CYP3A5*1/*3D、C0、C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考虑供受者基因型,除个别时间点外,与供者-受者均不表达组比较,其余3组的C0与C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者表达-受者不表达组与供者-受者均不表达组的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道闭锁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Tac的药动学受到供者、受者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共同影响。在移植术后4周内,要达到相同的的血药浓度,供者或受者基因型为CYP3A5*1/*1CYP3A5*1/*3的患者需给予更大剂量的Ta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维吾尔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CYP2C19基因代谢型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维吾尔族ACS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治疗,2组患者均采用PCR-RFLP法测定CYP2C19基因分型,观察2组12个月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结果,2组用药后ACS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比较2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型治疗后ACS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出血事件在观察组中发生率较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12个月后观察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抑制率升高(P<0.01),且观察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3种代谢分型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出血在中代谢型组、慢代谢型组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