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能谱CT的表现差异。方法 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淋巴瘤22例和胸腺癌28例,经能谱CT进行平扫和增强检查,应用能谱分析软件测量不同单能量下的CT值及病变部位的碘含量、水含量变化,比较前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的差异。结果 胸腺癌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单能量CT值高于前纵隔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42,P=0.034,P=0.002;P=0.016,P=0.013,P=0.018,P=0.024,P=0.012);胸腺癌在90~110 keV单能量CT值与前纵隔淋巴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腺癌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低于前纵隔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37);碘浓度高于前纵隔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0)。结论 前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在能谱CT检查40~80 keV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碘浓度上的差异显著,并可以此区分两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能谱曲线在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或临床治疗证实的29例脊柱转移瘤和18例脊柱感染性病变的能谱CT增强静脉期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病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 keV不同能级水平(每10 keV)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在传统混合能量图像的同一ROI测量CT值,对所得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其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的中位年龄分别为58岁和64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1,P=0.4)。40~100 keV各能级下脊柱转移瘤的CT值分别为281.79 (143.67, 446.19) HU、199.68 (100.04, 321.49) HU、151.54 (81.47, 243.49) HU、(122.64±27.72) HU、(99.90±23.88) HU、(85.82±21.61) HU、(75.94±20.27) HU,脊柱感染性疾病的CT值分别为185.29 (164.19, 277.03) HU、138.44 (124.98, 238.56) HU、105.46 (92.94, 169.53) HU、(93.77±15.55) HU、(79.15±12.84) HU、(68.99±11.75) HU、(62.22±11.71) HU。脊柱转移瘤在同一能级的CT值显著高于脊柱感染性病变(P均<0.05),110~140 keV能量水平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能量图像测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转移瘤的能谱曲线斜率为2.43±0.58,高于脊柱感染性疾病的能谱曲线斜率1.50±0.40(P<0.001)。当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阈值取1.72、40 keV CT值取248.80 HU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892,灵敏度分别为88.0%、80.0%,特异度分别为76.9%、92.3%。结论: CT能谱曲线能够对鉴别脊柱转移瘤及感染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半定量信息,可以作为传统CT影像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合成的单能级图像对下腔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例临床怀疑有腹部疾病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进行腹部CT检查。以3 ml/s的速度注射60 ml 碘帕醇对比剂(320 mg/ml),3 min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原始图像被重建成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基于能谱的图像(SBI),获得40、50、60、70 keV的单能级图像。分别测量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及40、50、60、70 keV单能级图像下腔静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相对于腰大肌的对比噪声比(CNR)。单能级40~70 keV图像与常规混合能量(120 kVp)图像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5组间CT值、噪声、SNR和CNR,选择显示下腔静脉的最佳单能级图像。结果 5组间下腔静脉CT值、噪声、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 和50 keV单能量组的SNR和CNR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40 keV单能量组的SNR明显高于50 keV组(P=0.002),40 和50 keV单能量组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结论 40 keV是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下腔静脉成像的最佳单能级,有助于下腔静脉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富血供肝脏转移瘤(HVHM)与肝细胞肝癌(HC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分析行能谱CT扫描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7例,分为HVHM组(n=20)和HCC组(n=27),获取动脉期、门静脉期单能量图像,以及碘基图、水基图,测量病灶边缘明显强化区域、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病灶动静脉期碘浓度差(ICD)及能谱曲线斜率,对上述参数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 结果 动脉期HVHM组和HCC组的NIC、LNR、能谱曲线斜率无明显差异(P>0.05)。门静脉期HVHM组和HCC组NIC、LNR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门静脉期NIC分别为0.59±0.08、0.45±0.10;LNR分别为1.17±0.22、0.92±0.16;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85±0.49、1.18±0.34。HVHM组和HCC组ICD参数分别为(0.54±0.39)g/L、(0.45±0.39)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碘)浓度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对HVHM组和HCC组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 结论 HVHM和HCC在门静脉期的能谱CT特征性物质含量及能谱曲线具有明显差异,CT能谱成像为HVHM和HCC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多参数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能谱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小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100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恶性组(n=47)和良性组(n=53),均经能谱CT低剂量扫描,比较两组碘基参数、水基参数、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恶性组ICLes_(Ap)、NIC_(Ap)、ICLes_(vp)、NIC_(vp)及ICD均高于良性组(P0.05);两组WCLes_(Ap)、NWC_(Ap)、WCLes_(vp)、NWC_(v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恶性组在40、70、100、140keV能量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恶性组在40~70、70~100keV区间斜率高于良性组(P0.05),两组在100~140keV区间斜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碘基参数、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鉴别良恶性SPN,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鉴别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对肺内占位良恶性的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经影像学检查(X线、CT)发现肺内占位的5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良性占位组(n=21)和恶性占位组(n=36)。两组患者均实施能谱CT成像技术,并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对比两组动、静脉期40-80keV隔间单能量CT值,动脉期40-70keV期间能谱斜率,动、静脉期碘和水基值及差值。结果动、静脉期40-80keV隔间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40-70keV期间能谱斜率,良性占位组均低于恶性占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期碘基值及差值,良性占位均低于恶性占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期水基值及差值,良性占位均高于恶性占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内占位良恶性在能谱CT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其诊断结果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技术在肺部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能谱CT双期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肺部占位患者40例,其中恶性20例(鳞癌10例,腺癌7例,其他3例),良性20例,通过能谱分析软件,获取动脉期、静脉期占位灶感兴趣区的碘浓度、水浓度及40~140 keV(以10 keV为间隔)各能量水平CT值(HU),并计算动脉期、静脉期其不同能量水平下的能谱曲线斜率。结果动脉期及静脉期良恶性肿瘤之间在不同keV(40、60、80、100、120、140 keV)对应的CT值及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动脉期及静脉期良恶性肿瘤之间的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9、1.808,P>0.05)。动脉期鳞癌与腺癌在不同keV下对应的CT值差异及碘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肺鳞癌与腺癌不同keV下对应的CT值差异及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及静脉期鳞癌与腺癌的水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联合多参数定量分析,在肺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碘浓度值评估肾脏光谱CT增强皮质期不同单能级图像以确定最佳单能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肾功能正常并行腹部光谱CT增强检查的患者,对皮质期图像行碘浓度值及不同光谱单能级图像CT值测量,并分析其相关性及CT值变异系数。结果 相关性分析提示皮质期肾皮质在40、50、60、70、80、90及100 keV能级CT值与碘浓度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4、0.993、0.987、0.976、0.960及0.938(P均<0.001)。相关系数比较显示40、50 keV能级(P=0.007)及60 keV能级(P=0.030)相关系数均显著大于70 keV能级相关系数,40、50 keV能级与60 keV能级相关系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90)。肾皮质CT值在40、50、60 keV能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1、0.20及0.19。结论 60 keV是肾皮质光谱CT增强扫描皮质期最佳单能级。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杂志》2022,(23):1741-1746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术前评估胃癌脉管侵犯(LVI)及神经侵犯(PNI)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并行能谱CT扫描的62例胃癌患者资料, 男46例, 女16例, 年龄36~71(57.5±9.1)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存在LVI/PNI分为阳性组(42例)和阴性组(20例)。测量能谱CT上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4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CT值(CT40 keV值、CT70 keV值)、碘浓度(IC)、归一化碘浓度(NIC), 并计算40~70 keV的能谱曲线斜率(K(40-70)), 后期计算动脉期联合参数(AP~all)、静脉期联合参数(VP~all)及延迟期联合参数(DP~all)。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各能谱参数的差异,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LVI/PNI阳性组在能谱CT上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40 keV、CT70 keV、K(40-70)、IC、NIC及延迟期的CT70 keV、NIC均大于阴性组[其中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前向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内注射少量无水乙醇对提高RFA治疗效率的价值。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据标准纳入98例(98个结节)病理确诊为良性的实性结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乙醇消融(EA)联合RFA组(EA+RFA组)和 RFA组,每组4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时间、消融能量、消融功率、术后结节体积缩小率(VRR)、症状评分(SS)及外观评分(CS)、甲状腺功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A+RFA 组平均RFA时间[(441.30±243.31)s比(790.70±349.82)s;t=4.403, P=0.000]、平均消融能量[(3.92±2.01)kJ比(5.15±2.12)kJ;t=2.709, P=0.009]和平均消融功率[(6.07±1.44)W比(7.30±1.29)W;t=3.612, P=0.006]均显著低于RFA组。术后 3、6、12 个月,EA+RFA 组VRR分别为(57.73±11.07)%( t=-3.16, P<0.001)、(64.40±10.56)%( t=-5.45, P<0.001)、(77.29±8.48)%(t=-10.46, P<0.001),RFA组分别为(55.44±13.01)%(t=-1.76, P<0.001)、(65.28±11.33)%(t=-5.09, P<0.001)、(75.17±9.84)%(t=-8.93, P<0.001),均较术前明显缩小;EA+RFA 组和RFA 组间术后1(t=3.41, P=0.33)、3(t=2.05, P=0.21)、6(t=2.77, P=0.49)、12 个月(t=5.05, P=0.10)的V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超声造影检查未见结节复发。术后12个月,EA+RFA 组SS[(1.77±0.86)分比(5.54±2.15)分;t=9.63, P<0.001]和CS[(1.39±0.77)分比(3.32±0.61)分;t=10.09, P=0.004]均明显低于术前,RFA组SS[(1.63±1.04)分比(5.90±1.79)分;t=12.72, P<0.001]和CS[(1.64±0.83)分比(3.15±0.72)分;t=8.13, P=0.012]也均明显低于术前,EA+RFA 组的CSS明显低于RFA组[(0.93±0.55)分比(2.44±0.53)分;t=-11.70, P=0.007]。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EA注射可有效提高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RFA治疗的效率,并在结节VRR、压迫症状和外观不适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肿瘤干细胞分选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经盐酸阿霉素(ADM)诱导的人肺腺癌SPC-A-1(SPC-A-1/ADM)细胞系中的ABCG2 +和ABCG2 -细胞,流式细胞术和裸鼠体内移植针对ABCG2 +和ABCG2 -细胞体内的成瘤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SPC-A-1细胞中的荧光强度平均为(1.001±0.014)×10 2,明显低于SPC-A-1/ADM细胞的(10.257±0.023)×10 2(t=17.320,P=0.001)。SPC-A-1细胞ABCG2/BCRP-FITC处理组与SPC-A-1细胞对照组(t=5.269,P=0.021)和SPC-A-1细胞同型对照组(t=6.869,P=0.01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C-A-1/ADM细胞对照组与SPC-A-1/ADM细胞同型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2,P=0.015)。SPC-A-1/ADM 细胞 ABCG2/BCRP-FITC 处理组阳性率为9.8%,是SPC-A-1细胞组的39.84倍。SPC-A-1/ADM 细胞 ABCG2/BCRP-FITC 处理组与SPC-A-1/ADM细胞组(t=9.120,P=0.005)和SPC-A-1/ADM细胞同型组(t=8.257,P=0.00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群细胞阳性率是 A 群细胞的 684 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5,P=0.001),且 B 群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强。接种SPC-A-1 细胞、A群细胞和B 群细胞的裸鼠平均成瘤体积分别为(6.96±1.82)、(6.70±2.55)和(9.17±2.41)mm 3,以接种B群细胞组最高,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2,P=0.086)。接种B群细胞组的成瘤率为75.00%,明显高于SPC-A-1 细胞组和A 群细胞组(F =19.780,P=0.002)。结论 ABCG2抗体与免疫磁珠分选法结合可以从人肺腺癌 SPC-A-1/ADM 细胞系内分离ABCG2 +细胞,其在裸鼠体内成瘤情况良好,可用于肺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治疗前不同时期布鲁斯菌脊柱炎(BS)与正常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差异,同时评价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和FA值变化。方法 53例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疑似为BS患者,后经血清学实验确诊为BS患者。对BS患者进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后测量ADC值、FA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期BS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期BS组间ADC值和FA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及FA值。结果 FA图显示BS彩码不同于正常对照组,BS治疗后FA图彩码信号增高。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慢性期组ADC值分别为(1.45±0.02)×10 -3 mm 2/s、(1.35±0.03)×10 -3 mm 2/s、(1.26±0.05)×10 -3 mm 2/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6±0.09)×10 -3 mm 2/s(t=2.538,P=0.009;t=1.998,P=0.032;t=1.575,P=0.004),FA值分别为0.55±0.02、0.65±0.03、0.71±0.04,均低于对照组的0.78±0.02(t=2.440,P=0.012; t=1.847,P=0.041;t=2.102,P=0.003)。重复测量分析显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分别为:F=12.100,P<0.001;F=8.439,P=0.005;F=9.704,P=0.004。FA值分别为:F=7.080,P=0.002;F=6.607,P=0.003;F=8.868,P=0.001),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低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332.14,P<0.001),FA值高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134.26,P<0.001)。结论 FA图彩码能够直观显示BS和正常椎体差异,同时能够显示治疗前、后彩码变化情况,ADC值和FA值能量化不同时期BS与正常椎体的差异,亦能量化BS病变椎体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尤其在治疗后BS患者恢复情况下,能够评估常规MRI难以显示微观水肿变化情况,因此,扩散张量成像有望成为评价BS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可视喉镜下观察经不同鼻孔入路对鼻插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的颌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左鼻孔入路)和B组(右鼻孔入路),每组60例。麻醉快速诱导后,采用Tosight视频喉镜完成经鼻插管,记录并比较两组导管一次通过鼻腔率、导管通过鼻腔时间、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总时间、插管成功率和鼻腔出血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导管入鼻一次成功率(84.7%比81.7%;χ 2 =0.202,P=0.653)、导管通过鼻腔时间[(7.3±4.6)s比(7.5±4.1)s;t=-0.223,P=0.824]、声门暴露时间[(6.6±1.4)s比(6.7±1.4)s;t=-0.348,P=0.728] 和插管总时间[(35.1±9.2)s比(34.0±7.8)s;t=0.663,P=0.50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均为100%。A组有16例(27.1%)发生插管相关鼻出血,B组有17例(28.3%),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 =0.022,P=0.882)。结论 经不同鼻孔入路对鼻插管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经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途径的脑对流增强给药(convection enhanced delivery, CED)在进行脑病微创治疗时,不同给药速率下成年大鼠与老年大鼠脑ECS结构参数及局部药物分布的改变.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按照月龄分为成年大鼠组(2~8月龄,18只)和老年大鼠组(18~24月龄,18只),每组再按照不同的给药速率(0.1 μL/min,0.2 μL/min,0.3 μL/min)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立体定位注射法分别在各组鼠脑尾状核区导入浓度为10 mmol/L的磁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后,应用磁示踪法动态采集Gd-DTPA在脑间质系统(brain interstitial system, ISS)中的扩散和分布图像.利用自主研发的MRI影像测量分析系统软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获得各组大鼠脑尾状核区ECS内的有效扩散系数(DECS),清除率,容积占比和半衰期(T1/2)等参数.比较分析在不同给药速率下,老年大鼠与成年大鼠脑ECS内药物清除以及ECS结构功能的影响和差异.应用磁示踪DECS-mapping技术观察示踪剂在尾状核区的分布引流情况.结果: 0.1 μL/min注药速率下,与成年大鼠相比,老年大鼠的容积占比增加(18.20%±0.04% vs. 17.20%±0.03%,t=3.752,P=0.004),迂曲度下降(1.63±0.04 vs. 1.78±0.09, t=-3.680,P=0.004),药物清除速率下降[(1.94±0.68) mm 2/s vs. (3.25±0.43) mm 2/s,t=-3.971,P=0.003],ECS内分子扩散速率增快[(3.99±0.21)×10 -4mm 2/s vs. (3.36±0.37)×10 -4mm 2/s,t=3.663,P=0.004].注药速率增加到0.2 μL/min时,老年大鼠ECS内药物清除减慢[(2.53±0.45) mmol/L vs. (3.37±0.72) mmol/L,t=-1.828,P=0.021],但容积占比,ECS内分子扩散和宏观药物代谢参数无明显差异.注药速率增加到0.3 μL/min时,老年大鼠容积占比减小(17.20%±0.03% vs. 18.20%±0.05%,t=-0.869,P=0.045), ECS内药物清除明显加快[(4.04±0.76) mmol/L vs. (3.26±0.55) mmol/L,t=1.786,P=0.014],迂曲度和ECS内分子扩散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脑CED给药在不同速率时ECS内药物清除及ECS结构参数发生改变,0.2 μL/min速率下CED给药对老年脑ECS影响最小.应用CED进行脑病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年龄和注药速率等因素的影响,经ECS途径给药进行脑病微创治疗时应制定个体化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危重型组,比较恢复期首次CT影像特点,统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性别、就诊症状、合并症、氧疗方式、CT至发病时间、CT特征、病灶分布、肺叶评分和累计CT评分。结果 普通型组纳入37例,重/危重型组纳入26例。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43±16)岁比(52±16)岁;t=2.10, P=0.040],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5±6)d比(19±7)d;t=2.70, P=0.009],呼吸困难(5.41%比53.85%;χ2=18.90, P<0.001)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0比57.69%;χ2=25.62, P<0.001)更高,经鼻导管吸氧比例更低(81.08%比19.23%;χ2=23.66, P<0.001)。重/危重型组患者纳入CT影像距发病时间平均为(23±6)d,明显长于普通型组的(18±7)d(t=3.40, P<0.001)。普通型组磨玻璃样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67.57%比15.38%;χ2=16.74, P<0.001),而重/危重型组铺路石样表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6.15%比21.62%;χ2=4.24, P=0.039);普通型组肺野外周带病灶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78.38%比34.61%;χ2=13.43, P<0.001),重/危重型组弥散性分布病灶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65.38%比10.81%;χ2=20.47, P<0.001);重/危重型组中位CT评分为11(8,17)分,明显高于普通型组的7(4,9)分(Z=3.81, P<0.001)。结论 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 出院患者恢复期CT影像存在差异,重/危重型组双肺病灶浸润程度明显重于普通型组,需要更长时间随访以观察重/危重型患者胸部CT最终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研究经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途径的脑对流增强给药(convection enhanced delivery, CED)在进行脑病微创治疗时,不同给药速率下成年大鼠与老年大鼠脑ECS结构参数及局部药物分布的改变.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按照月龄分为成年大鼠组(2~8月龄,18只)和老年大鼠组(18~24月龄,18只),每组再按照不同的给药速率(0.1 μL/min,0.2 μL/min,0.3 μL/min)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立体定位注射法分别在各组鼠脑尾状核区导入浓度为10 mmol/L的磁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后,应用磁示踪法动态采集Gd-DTPA在脑间质系统(brain interstitial system, ISS)中的扩散和分布图像.利用自主研发的MRI影像测量分析系统软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获得各组大鼠脑尾状核区ECS内的有效扩散系数(DECS),清除率,容积占比和半衰期(T1/2)等参数.比较分析在不同给药速率下,老年大鼠与成年大鼠脑ECS内药物清除以及ECS结构功能的影响和差异.应用磁示踪DECS-mapping技术观察示踪剂在尾状核区的分布引流情况.结果: 0.1 μL/min注药速率下,与成年大鼠相比,老年大鼠的容积占比增加(18.20%±0.04% vs. 17.20%±0.03%,t=3.752,P=0.004),迂曲度下降(1.63±0.04 vs. 1.78±0.09, t=-3.680,P=0.004),药物清除速率下降[(1.94±0.68) mm 2/s vs. (3.25±0.43) mm 2/s,t=-3.971,P=0.003],ECS内分子扩散速率增快[(3.99±0.21)×10 -4mm 2/s vs. (3.36±0.37)×10 -4mm 2/s,t=3.663,P=0.004].注药速率增加到0.2 μL/min时,老年大鼠ECS内药物清除减慢[(2.53±0.45) mmol/L vs. (3.37±0.72) mmol/L,t=-1.828,P=0.021],但容积占比,ECS内分子扩散和宏观药物代谢参数无明显差异.注药速率增加到0.3 μL/min时,老年大鼠容积占比减小(17.20%±0.03% vs. 18.20%±0.05%,t=-0.869,P=0.045), ECS内药物清除明显加快[(4.04±0.76) mmol/L vs. (3.26±0.55) mmol/L,t=1.786,P=0.014],迂曲度和ECS内分子扩散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脑CED给药在不同速率时ECS内药物清除及ECS结构参数发生改变,0.2 μL/min速率下CED给药对老年脑ECS影响最小.应用CED进行脑病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年龄和注药速率等因素的影响,经ECS途径给药进行脑病微创治疗时应制定个体化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择自2013年1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RA患者502例,回顾性分析入院诊断无下肢静脉血栓,出院诊断包含下肢静脉血栓的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特点,并将该组患者定义为血栓组,其他不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患者34例(6.77%),对照组468例(93.23%)。血栓组年龄34~86岁(中位年龄71岁),女性23例,男性11例;单侧下肢静脉血栓20例(58.8%),双侧下肢静脉血栓14例(41.2%),其中3例(8.8%)合并肺栓塞(低危)。血栓组中17例(50.0%)患者入院前卧床大于1周或需要借助拐杖/轮椅活动,29例(85.3%)患者存在下肢大关节受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膝、髋关节同时受累的患者分别为1、22、2和4例。血栓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GC)治疗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经皮肾活检、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81例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重新进行病理分型,对诱导治疗阶段接受GC冲击和未冲击治疗患者的肾脏总体缓解率、感染及死亡情况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近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81例患者中,49例(60.5%)在诱导缓解期同时联合GC冲击治疗,32例(39.5%)未联合GC冲击治疗。冲击组患者基线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0)明显低于未冲击组患者(t=3.003,P=0.015),24 h尿蛋白(24 hUP)(t=-2.394,P=0.002)、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t=0.049,P=0.013)明显高于未冲击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环磷酰胺(CTX)累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6,P=0.245)。冲击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的肾总体缓解率明显低于未冲击组(48.7%比 79.3%;χ 2=6.591,P=0.0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24 hUP(t=6.222,P=0.017)、eGFR0(t=3.727,P=0.046)及病理分型(χ 2=7.654,P=0.045)与6个月时肾总体缓解率显著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月体型是6个月时肾总体缓解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新月体型相较硬化型OR=20.63,95%CI:2.217~191.973,P=0.008),GC冲击治疗与肾总体缓解率无关(OR=0.271,95%CI:0.062~1.179,P=0.082)。6个月内共有37位患者新发感染,冲击组的感染率(55.1%,27/49)明显高于未冲击组(31.3%,10/32)(P=0.042)。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0(t=1.912,P=0.049)、基线BVAS(t=-3.360,P=0.001)、是否GC冲击治疗(χ 2=6.249,P=0.014)与6个月内新发感染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基线BVAS是6个月内感染事件的唯一影响因素,BVAS每增加1分,感染风险为1.089倍(OR=1.089,95%CI:1.006~1.179,P=0.034)。 结论 新月体较硬化型是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近期肾总体缓解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可能更有获益。基线BVAS评分是近期新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能及不良反应。方法 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记录系统,回顾性分析手术日期在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的术后镇痛记录,对比使用盐酸羟考酮组、舒芬太尼组和吗啡组患者术后24、36、48 h镇痛药累计用量、静息状态及下床活动时的疼痛评分、相应曲线下面积(AUC)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36 h,羟考酮组患者的活动时疼痛评分为(2.2±2.4)分,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的(3.4±2.1)分(t=0.305,P=0.0126)和吗啡组的(3.4±1.7)分(t=0.104,P=0.0277)。静息状态下,羟考酮组和吗啡组的AUC分别为29.00和27.00,低于舒芬太尼组的40.01;下床活动时,羟考酮组的AUC为63.17,低于吗啡组的80.93和舒芬太尼的82.00。术后24、36、48 h,舒芬太尼组患者等效吗啡累计量分别为(37.2±16.1)、(46.1±24.3)、(64.4±33.4)mg,明显高于羟考酮组的(20.4±14.8)(t=3.571,P=0.001)、(24.2±16.1)(t=4.630,P<0.0001)、(34.4±25.1)mg(t=6.409,P<0.0001)和吗啡组的(16.6±11.7)(t=4.233,P<0.0001)、(20.50±14.1)(t=5.250,P<0.0001)、(28.8±19.0)mg(t=7.354,P<0.0001);羟考酮组和吗啡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羟考酮组出现恶心(χ 2=11.360,P=0.003)及提前终止镇痛患者的比例(χ 2=7.914,P=0.019)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可用于术后PCIA,缓解多种手术的术后疼痛,其镇痛效能优于吗啡及舒芬太尼,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