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对脑瘫伴足外翻儿童下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9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伴足外翻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力学矫形鞋垫进行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立姿跟骨休息位(RCSP)、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Berg平衡量表(BBS)和足印分析法进行评定。 结果 两组治疗后RCSP、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BBS评分、步长及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可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足外翻畸形,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A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 Pro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观察组B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C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姿势管理,4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D和E能区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后4组患儿的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MBI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其中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得分:观察组A >观察组B>观察组C>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83,13.051,P<0.001)。MBI得分:观察组A>观察组B(观察C)>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77,P=0.001),而观察组B、观察组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更为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疗效,为蜡疗在儿童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MB、CNKI和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至少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063例患者,蜡疗组为552例,对照组511例。Meta分析结果:蜡疗组在提高有效率(OR=5.72,95%CI:3.6~9.11,Z=7.36,P<0.001),改善MAS评分(MD=0.54,95%CI:0.35~0.73,Z=5.57,P<0.001)、GMFM-88评分(MD=5.46,95%CI:2.84~8.07,Z=4.09,P<0.001)、关节活动度(MD=10.89,95%CI:3.47~18.3,Z=2.88,P<0.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蜡疗能够提高儿童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肌肉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温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核心稳定性评估方法、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MWT)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平板支撑时间、仰卧双腿上举角度、仰卧静态卷腹维持时间、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步数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3.78、3.46、3.37、2.89、4.52、7.33、3.96,P<0.01)。结论 悬吊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配戴踝足矫形器(AFO)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CP)患儿肌张力康复的效果,为CP患儿康复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CP患儿6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戴AFO。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肌张力评分和步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794,P<0.001);内收肌评分、腓肠肌评分及腘绳肌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916、5.694、8.786,P<0.001);步幅、步速、步长高于对照组,而步频低于对照组(t=2.235、2.247、5.271、7.454,P<0.05)。结论 CP患儿配戴AFO可改善患儿粗大运动能力,降低患儿肌张力,提高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林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12):1384-1387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连续康复治疗3个月。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评价两组患儿平衡及粗大运动功能,记录步长、步宽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能力,并比较不同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对步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 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7、3.543,P<0.01);两组治疗前步行能力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步宽显著降低,步长、MWS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步长、MWS显著高于对照组,步宽显著低于对照组(t=4.767、3.985、4.221,P<0.001);治疗后不同年龄及GMFCS分级患儿步宽、步长、MW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t=3.986、2.8782.986,P<0.001;GMFCS分级:t=4.043、4.173、3.875,P<0.001)。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能提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能力,降低步行宽度,提升步速及步长,也能显著提升其康复效果,同时患儿年龄及GMFCS分级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和LF-rTMS)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HF-rTMS,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LF-rTMS。试验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能力的治疗疗效,以期为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3-12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579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肌贴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综合性康复治疗,肌贴组行常规康复和肌内效贴,实验组在肌贴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悬吊疗法。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区(GMFM-E区)来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100 d三组的痉挛情况、平衡功能和和行走功能。结果 治疗100 d后,三组CSI评分均降低,BBS、GMFM-E区评分均增高(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效果最佳,较肌贴组和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并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进行常规躯干训练前先进行前馈控制训练。在治疗8周和6个月、1年后两组患儿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C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且训练组的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2.393、2.283、3.048,P<0.05)。6个月、1年后随访发现训练组的改善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与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随访发现效果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Ch-QUEST)指导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精细运动训练,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住院和门诊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Ch-QUEST手册所应用的示范游戏作为训练方法,每月调整一次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均应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两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训练方案对提高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