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空间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对家蚕蚕卵的生物学效应,在俄罗斯生物卫星舱内进行了 卵生物叠实验,研究银河宇宙线重粒子作用于滞育期蚕卵的生物效应。卫星在轨飞行12d,测量的累积辐射剂量为1.88mGy。蚕卵样本分为轨道飞行重粒子击中组、轨道飞行重粒子未击中组、地面实验组与地面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空间辐射是载人航天长期飞行及深空探测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近地轨道飞行及载人登月、深空探测任务中空间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空间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热点(致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退行性变、辐射综合症)、空间辐射剂量测量、风险评估及防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后续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地卫星舱内粒子计数率随空间位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测量近地轨道空间舱内辐射环境,在卫星内搭载了两台带有定时数据存储功能的盖革-弥勒计数管式辐射测量仪,获得了卫星飞行期间舱内带电粒子计数率动态变化的完整数据。  相似文献   

4.
美国失重生理在轨研究证据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以来,科学家们就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监测人体在失重环境中的生理变化,随着对失重生理效应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载人飞行时间的延长,各种防护理念、防护措施以及防护效果的评估也逐步推进.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载人航天以来美国各次飞行任务的在轨失重生理学研究以及防护措施的评价,旨在为我国载人空间站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长期载人航天中的医学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以及星际探索中面临的关键医学问题,如辐射生物效应、失重生理效应、疾病风险、心理及行为问题,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讨论了长期飞行任务航天医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防护策略,并展望了我国长期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给医学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载人航天50多年来,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也已逐渐进入其成熟阶段.本文系统综述了美国和俄罗斯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失重生理效应研究与防护措施在轨使用历史及其在轨应用方案,提出了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未来三方面的发展策略:多锻炼方式的整合,锻炼与营养的整合,反向契合失重生理效应层次特征的锻炼-效果动态响应的应用.本综述旨在为我国相关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以黑腹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Muller-5检测技术,进行了伴性隐性致死频率的卫星空间飞行试验。结果表明,卫星空间飞行的综合因素对果蝇伴性隐性致死频率变异有增高趋势。提示我们,空间飞行因素的遗传效应及其防护的研究仍是今后应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保障机组人员健康和飞行安全,研究开发宇宙辐射剂量计算机估算系统.方法先通过模拟和测量数据,根据给定日期、地理坐标和海拔计算剂量率,然后按照飞行信息计算航程有效剂量.结果用该系统计算的剂量率和航线剂量的数值结果满足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60号出版物的精度要求.结论该计算机宇宙辐射剂量估算系统适用于航空公司辐射防护管理.  相似文献   

9.
长期载人航天飞行医学保障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70年代的"空间实验室"、"礼炮号"任务至今,蓬勃发展的航天医学为人类长期近地轨道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但伴随着长期飞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长期航天飞行中,失重、辐射、密闭隔离环境、昼夜节律改变等环境因素对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飞行中不可避免罹患疾病的风险,都严重威胁着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现有的医学保障技术能力难以切实预防和消除上述风险因素.以往飞行任务中的确也发生过因航天员健康问题提前返回的事件[1].  相似文献   

10.
女性15d头低位卧床实验的组织实施与医学监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低位卧床实验(HDBR)是弥补在轨飞行资源限制的重要地面模拟途径.女性头低位卧床实验是探索我国女性航天员参与航天飞行任务防护方法的重要平台.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实施了女性15 d头低位卧床实验,用于评价、比较和改进失重生理效应的防护方法.本文介绍了实验概况,志愿者的选拔情况,卧床实验控制、测试项目和测试时间等.卧床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空间飞行及辐射对微藻光合系统的影响.方法 利用卫星搭载空间飞行、钴60的γ射线照射及地面对照黑暗培养微藻葛仙米,测定其存活率、光合活性、光合系统色素及观察藻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空间飞行和射线处理后的微藻其存活率、光合活性发生显著降低,捕光色素明显降解、光合片层结构出现异常,同时空间飞行后微藻细胞外诱导出较厚的胶被.结论 空间飞行及辐射均对微藻的光合系统产生损伤,但微藻可以通过结构上的改变对其进行适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6次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已经全面进入地面结合航天实验阶段。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交会对接任务阶段自主开展的系列卧床实验结果,飞行任务人体生理影响,以及在失重生理机制上取得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简要从防护目标,防护措施研制模式,防护方案以及评估技术几个方面介绍了面向空间站长期飞行任务的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提出了未来长期载人航天以及深空探测我国失重生理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民航机组人员的字宙辐射危害及其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静  葛盛秋  叶坚 《民航医学》1994,4(4):24-27
从事飞行工作的民航机组人员.尤其是在高于一万米以上高空飞行的机组人员所受电离辐射暴露问题,目前在国际上已日益受到重视。对宇宙射线的来源、成分、及其三个效应(高度效应、纬度效应、地磁纬度效应)进行总结。以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该方面进行的实地监测结果为依据.阐述了民航机组人员飞行中所受宇宙辐射的剂量水平、危险性及其特征。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出的有关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结合民航飞行人员长期均匀地接受宇宙辐射这一职业特点,建议制订相应的剂量限值标准并提出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保障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三维空间中定向任务的特点,探讨在不同身体朝向条件下完成空间站模拟失重视觉环境中定向任务绩效间的差异。方法选取16名男性志愿者参加舱内定向测试任务,对不同身体朝向下的舱内定向任务绩效指标进行差异性检验;同时测量志愿者的空间能力,对空间能力绩效指标与舱内定向任务绩效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身体朝向下的定向任务完成绩效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身体朝向相对于典型朝向偏差越大时完成定向任务的反应时越长;个体空间能力与舱内定向任务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三维空间定向任务中存在"朝向依赖"效应,飞行前进行多朝向的定向训练对航天员在轨高效完成定向任务是必要的;个体空间能力可能在多朝向的舱内定向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次在轨飞行任务前后航天员警觉度及昼夜节律的变化情况,研究在轨飞行任务对航天员认知和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运动警觉性任务(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PVT)方法对3名航天员某次在轨飞行任务前和返回后的警觉度进行测试。结果与飞行前第一次PVT结果相比,有2名航天员在飞行后有较大改变,其中第一名航天员PVT均值在飞行后降低,而第三名升高。第二名航天员的PVT均值在飞行前后无明显改变。本研究还对PVT的节律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不同航天员在飞行前后都发生了变化,且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这些数据提示不同航天员警觉度及其节律特征的变化趋势在飞行前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结论在轨飞行对人心理和认知能力的节律具有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和空间实验室任务等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以航天医学工程理论为指导,逐步凝练出以人为中心、以提高航天员在轨工作效能为目的的"培养人、保障人、研究人"三位一体的航天医学工程组织实施方法。以这一工程组织实施方法为指导,从航天员能力培养、航天员能力保障、深化对人的研究三个方面,高效地推进我国空间站工程研制,确保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目标,同时践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提升国内相关领域技术能力和影响力。这一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航天医学工程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计算被检测飞行人员个人宇宙辐射年均受照有效剂量。方法根据飞行指令数据使用美国联邦航空署开发的软件CARI 6,计算飞行航线的宇宙辐射有效剂量和乌鲁木齐地区地面的宇宙辐射有效剂量率 ,由运行软件输出数据计算个人年均受照有效剂量。结果乌鲁木齐地区地面个人年均受照有效剂量为 0 .42 0mSv ,新疆航空公司全部航线 1 997~ 1 999年平均宇宙辐射有效剂量率为 2 .381 μSv·h- 1 ( 0 .33~ 3.64μSv·h- 1 )。被检测飞行人员年均受照有效剂量为 2 .1 93mSv·a- 1 ( 0 .887~ 4.41 9mSv·a- 1 )。结论估算的 2 34个受检飞行人员的年均受照有效剂量均小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建议的限值 2 0mSv·a- 1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航天员短期在轨飞行中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倾向。方法采用积极情绪量表对"神舟"9号3名航天员13 d在轨空间飞行环境下的积极情绪和额区EEG偏侧化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3名航天员在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呈现出积极情绪活动水平逐渐升高而后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神经电活动的记录显示,额区EEG偏侧化的变化趋势与积极情绪的变化趋势接近。结论航天员短期在轨飞行没有达到衰弱化症候的易感期,且由于良好的心理对抗措施,其积极情绪整体水平较高。额区EEG偏侧化与积极情绪变化相关联,可能反映了即时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9.
空间站所处真空、高辐射和微重力环境,以及空间站结构及功能设计决定了空间站在轨维修的特点。空间站维修方案的优化,维修策略的制定,航天货运计划的安排以及空间站可维修性设计更改都要求量化分析空间站在轨维修的复杂度。基于复杂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本文回顾了复杂度理论的发展,梳理了任务复杂度研究进展及其评价方法应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空间站在轨维修任务复杂度概念,搭建了维修任务复杂度评价模型以定量分析在轨维修任务。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空间站维修任务的开展以及维修手册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综述空间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生物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探讨各种生物防护途径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外该领域的研究及论著资料引用引用文献资料39篇. 资料综合空间辐射粒子尤其是高能重离子对人体细胞及组织器官有严重危害,某些药物及活性物可以通过抗自由基、调节免疫、调节细胞分裂周期等途径对抗辐射损伤效应. 结论 生物防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空间辐射带来的伤害,包括辐射诱导引起的癌症、免疫抑制以及神经损伤等不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