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34个月随访,平均20.4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时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05至2021-05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治疗的25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峡部不连均位于L5,均采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随访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与术前进行比较.行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通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经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2具干燥枢椎标本行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测量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钉道长度.行加密薄层螺旋CT扫描和重建,然后在重建后的横断面和矢状面图像上运用软件测量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外倾角度及尾倾角度.结果 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选择在枢椎椎体与上关节突之间凹陷的顶点,螺钉长度为(28.4±2.5)mm,外倾角度为(28.5±2.3)°,尾倾角度为(15.5±2.0)°.结论 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椎动脉沟、椎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安全空间较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n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unnel in the axi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evid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 Thirty-two dry axis specimens were used for anterior pedicle screw placement,and the length of pedicle crews tunnel was measured by a digital caliper.The extraversion angle and the downslope angle were determined by CT cross-sectional sc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Results All the anterior pedicle screws were positioned well,with no perforation of the pedicle.The anchoring point was at the vertex between the vertebral body and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with axis pedicle length of(28.4 ± 2.5)mm,the extraversion angle of (28.5 ±2.3)°and the downslope angle of(15.5 ±2.0)°.Conclusions An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unnel is feasible in the axis and can keep away from some important anatomy structures including transverse foramen,vertebral artery groove and vertebral canal to provide large safety space.  相似文献   

4.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化翻修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翻修及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胸10-腰5共48个椎体标本,首先置入5.5mm/45mm椎弓根螺钉,在858Mini-MTS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试最大拔出力;然后随机选取6.25mm/55mm、7.0mm/55mm螺钉翻修,继而应用骨水泥强化固定不同型号椎弓根螺钉,分别测试最大拔出力,并将各组数据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椎弓根螺钉拔出时的破坏情况及强化固定后骨水泥在椎弓根内的分布。结果①单纯螺钉翻修组把持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7.0mm/55mm比6.25mm/55mm螺钉获得更大把持力。②骨水泥强化固定后,获得的把持力远远大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螺钉翻修组,且与螺钉型号无关。③椎弓根螺钉的抽出为测试中拔出破坏的主要形式,在骨水泥强化固定组同时观察到较多的椎弓根或椎体的断裂、破坏。结论①椎弓根螺钉翻修时,适当增加螺钉直径、长度或骨水泥强化均可达到翻修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增加脊椎稳定性,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更为明显。②单纯螺钉翻修时,适当范围内翻修螺钉长度和直径,增加的幅度越大,螺钉置入椎弓根后的稳定性越大;而添加材料强化固定时,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材料一骨界面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5.
病例 男,10岁.3个月前感冒、持续高烧,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2个月前发现步态异常,行走不稳,易摔跤,家属发现其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近2 w不能下床活动,不能站立及行走.  相似文献   

6.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固定方法。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固定。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9.5岁。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三维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7年收治7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59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单一节段骨折66例,其中L1骨折28例,L2骨折13例,L3骨折10例,L4骨折4例,L5骨折2例,T11骨折2例,T12骨折7例;双节段骨折3例,其中T12~L1、L1-L2和L2-L3骨折各1例;三节段骨折1例,为T12~L2。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26例,C级14例,D级7例,E级17例。术前椎体前缘高平均32%,后凸角平均25°,术前、术后均行X线检查。内固定方式:钛板系统(DRFS)65例,钛棒系统5例(PRSS1例,USS1例,CD3例)。结果术后随访0.5~5年,平均2.3年,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恢复至95%,后凸角矫正至前凸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6例,B级18例,C级19例,D级5例,E级22例。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螺钉内固定可以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前缘高度,使骨折块复位,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DRFS钢板操作简单、固定效果确切,适合伤椎内固定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1年5月~2013年7月共治疗腰椎疾病患者41例,其中胸腰椎骨折2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12例.我们从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内固定(传统组)的病人中抽取同种疾病、等量的病人,与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组)的病人术后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术后疗效优良率、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3例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患者失去随访外其余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1个月.胸腰椎骨折组中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00±21.6和72.0±17.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优良率分别为23/88.5%和22/84.6%,(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量微创组(60.0±6.2ml)少于传统组(360.0±15.3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腰椎退行性疾病组中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00±23.1和93.0±19.5min,术后疗效优良率分别为10/83.3%和9/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量微创组(90.0±8.2ml)少于传统组(450.0±17.5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疾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少、出血量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引导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的有效性。方法8例新鲜枢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行钻孔和植入螺钉,实验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定位器与枢椎椎板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关系,安放好定位器后在定位器引导下钻孔和植入螺钉。结果对照组1例螺钉穿破枢椎上关节面,1例穿破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外侧骨皮质,实验组无1例出现植钉错误。结论利用可调试枢椎定位器在计算机模拟辅助下引导钻孔和进钉,可使植钉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其他任何颈椎固定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三维稳定性[1 ]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3 ] 。由于枢椎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 ,其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自然与其他颈椎不同。现就有关枢椎椎弓根的形态学、固定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一、应用解剖学研究(一 )枢椎椎弓根解剖学定义中所谓椎弓根是指连接于椎体侧后方和椎板之间的部分。而目前有关枢椎的应用解剖和临床研究中 ,所指的椎弓根则与其他脊椎不同 ,为“狭义椎弓根” ,特指枢椎上关节面和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 ,即峡部[4] 。1.枢椎椎弓根的高度 :此为枢椎横突孔内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6例,其中T2~32例,T3~42例,T4~53例,T5~65例,T7~810例,T8~96例,T9~104例,T11~124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1例,D级10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11.25~48.32°,平均35.34°。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27.63°,平均16.20°,随访1年未见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期完全清除结核病灶,脊髓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 69例胸椎或腰椎骨折、15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根据第12肋骨、骶骨或骨折的横突等标志确定椎体次序,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4例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椎及腰椎椎弓螺钉338枚,1例术中即发现椎体次序定位错误。所有病例术后X线片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CT观察136枚螺钉有5枚穿透椎体前骨皮质,无一枚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漏斗技术植入螺钉的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牵引复位失败的下颈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9月一2012年1月,我科采用后路手术复位、短节段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经过颅骨牵引仍不能复位的下颈椎脱位19例,并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6个月,平均12.3个月;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后患者颈椎序列恢复满意,脊髓功能除AISA分级A、E级患者外,均改善1—2级;共植入椎弓根螺钉42枚,38枚完全在椎弓根内;3枚向内穿破椎弓根皮质,未引起脊髓损伤;1枚向外部分穿入横突孔,未引起头昏、眩晕、偏瘫等症状。全部病例随访时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已融合。结论对于牵引复位失败的下颈椎脱位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实现单一切口下松解复位以及短节段坚强固定,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三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并以同期19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类似患者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带支具起床时间、透视次数、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与开放手术组相比,经皮手术组住院时间、带支具起床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无明显增加;两组术前术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恢复。结论在严格手术适应证前提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潘定康  罗军  单永兴 《武警医学》2015,26(11):1141-1144
 目的 探讨采用横突上嵴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骨科2012-02至2014-12收治的73例胸椎骨折患者的诊治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39例,采用横突上塉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和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植钉法置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189.5±27.9)min、术中出血量(420.4±61.5)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36.1±1.5)mm、椎体后缘高度(36.2±1.5)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研究组的Cobb角(4.1±0.7)°显著小于对照组的(6.2±0.8)°(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Cobb角丢失度为(2.3±0.5)°显著小于对照组的(3.9±0.8)°(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10.25%低于对照组的14.7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横突上塉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胸椎骨折较传统置钉法置入术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16例,2节段10例,3节段4例,4节段2例,其中9例合并椎管狭窄。结果 16例术后随访11~42个月,平均22个月。复查X线片见螺钉的方向、长度均满意,原伤椎未进一步压缩,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胸腰部及腿部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脊柱融合好。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适用于不能行椎体成形术的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它具有安全、可靠及缓解疼痛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辅助手术技术与传统徒手技术置入胸椎椎弓根钉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准确性。方法32例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病例,分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组(A组)和传统技术手术组(B组)。其中A组13例,行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开展术前计划及个体化测量以指导手术,置钉31椎节共60枚;B组19例,采用传统徒手技术置钉45椎节共88枚。所有病例术中记录钉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术后再次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置钉准确性,数据按P≤0.05的显著性标准,应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的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分别为75.0%(45/60)和53.4%(47/88)(P=0.008);椎弓根穿破率分别为46.7%(28/60)和60.2%(53/88)(P=0.104);椎弓根穿破≥2mm的发生率分别为1.7%(1/60)和14.8%(13/88)(P=0.007)。结论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给予所有入选患者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高度及Cobb's角、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入选患者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1个月的Frankel分级中A、B、C、D级比例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E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前(P0.05)。80例患者中,优37例,良35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0%(72/80)。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5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每组30例。微创实验组选用经椎旁肌间隙(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入路,并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固定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段骨折;传统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切口手术,比较两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伤椎Cobb's角恢复百分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两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X线片,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分别为(48.0±9.5)%、(50.2±9.4)%,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Cobb's角恢复百分比分别为(78.8±10.8)%、(80.2±8.9)%,上述两指标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8.4±11.5)min、(131.2±45.1)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2.7±2.4)d、(20.5±5.3)d,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2±12.5)m L、(227.6±56.4)m L,术后伤口的引流量分别为(31.9±10.4)m L、(247.4±48.4)m L,术中需要透视的次数分别为(4.0±0.5)次、(7.5±2.0)次,微创实验组均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技术不但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而且具有术中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是一种实用的外科手术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