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81 7例大肠癌患者诊治信息 ,应用 Kaplan- meier法和 Cox模型 ,对有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失访率 5 .1 4% ,全组 3、5、1 0年生存率分别为 5 9.92 % ,48.2 7%和 34.0 2 %。多因素 Cox模型分析显示影响大肠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为淋巴结转移 ,Dukes’分期及组织学类型。结论 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通过我院近年来对大肠癌病人的DI,SPF,PI及相关基因等检测与生存率关系判定其预后指标.结果DNA二倍体肿瘤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二倍体,并表明DI,SPF,PI能反应肿瘤生物学特征,可作为判定预后指标.相关基因p12,p53,nm23表达与预后具有相关性,可为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p16在照射后其基因产物表达水平的变化与3年生存率无关,与5年生存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不同大体分型之间,淋巴结的转移与否之间,p16基因产物表达水平在照射前后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照射后的p53、rasp21、及nm23基因表达产物分别与p16基因产物在照射前后的变化密切相关.大肠癌组织具有依赖性激素的特征,ER(+)/PR(+)生存期高于ER(-)/PR(-),对判定预后有一定意义.结论大肠癌分子生物学检测虽然补充了临床病理分期的不足,但是能否为预后提供独立的信息还尚存争议.对这些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影响晚期大肠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晚期大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有利于其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而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探讨晚期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法对其生存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近5年化疗的143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43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中位生存期20.0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确诊晚期时转移器官数目、腹膜转移、癌胚抗原(CEA)≥50 ng/ml、乳酸脱氢酶(LDH)及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肠道外转移灶综合治疗、转移灶曾行根治性切除术为预后影响因素(P<0.05),新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两种新药序贯化疗、单种新药化疗、不规范应用新药化疗及氟尿嘧啶类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0、24.0、21.0、9.0、14.0个月,前3组分别与后2组间生存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回归分析显示转移器官数目、ALP升高、全身治疗方案、肠道外转移灶综合治疗、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是影响晚期大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确诊晚期时单器官转移、ALP正常、肠道外转移灶综合治疗、转移灶的根治性切除、新一代化疗药物的规范应用及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是提示晚期大肠癌患者预后好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1995年5月-1999年12月间本院外科手术治疗的64例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部分患者全身化疗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占大肠癌患者10.2%.肝转移灶大小、术前CEA水平、原发灶切除、辅助治疗方式为影响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肝转移灶数目与预后无关.肝转移灶>5cm、术前CEA>100μg/ml、原发灶未切除的患者的生存时间(3.52月)显著低于其他患者(21.60月).结论治疗方式对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应积极切除原发灶、治疗转移灶.肝动脉插管化疗优于全身化疗.肝转移灶大小、术前CEA水平是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原发大肠癌(MP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MPCC患者占三年所有收治的大肠癌患者的17.02%(126/739)。同时性MPCC(SCC)患者69例,其中经术前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者31例(44.9%),经术前B超、MRI及钡灌肠造影确诊者21例(30.4%),经术中探查及术中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者17例(24.6%);异时性MPCC(MCC)患者57例,次原发癌均经乙状结肠镜检查和MRI检查确诊。126例MPCC患者合并腺瘤性息肉者79例,其中息肉恶变10例;SCC患者的肿瘤部位从盲肠近端到直肠远端渐变过渡,而MCC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趋向相反;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乳突状腺癌和管状腺癌,分别为50.0%(25/50)和18.0%(9/50);TNM分期以Ⅰ和Ⅱ期为主,占60.0%(30/50)。术后随访2-3年,平均2.6年,2年总生存率为70.6%(89/126),其中同时性MPCC为49.3%(34/69),MCC为50.8%(29/57);3年总生存率为52.4%(66/126),其中同时性MPCC为42.0%(29/69),MCC为38.6%(22/57)。结论 SCC患者应重视乙状结肠镜、腹部MRI及钡灌肠检查相结合;MCC患者应加强术后随访。争取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观察654例大肠癌根治标本,通过随访结果说明肿瘤体积与预后关系不大。大体类型;隆起型、盘状型预后较高,其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5%和63%,而浸润型预后最差为29.8%。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预后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预后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关系密切。癌肿周围及癌巢之间纤维组织、淋巴细胞、浆细胞反应和癌旁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Ⅲ度,预后明显高于Ⅰ度(P<0.05)。淋巴结生发中心随反应增加其生存率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383例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3年~2001年全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外科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病历的383例大肠癌患者(其中312例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1)383例大肠癌中包括结肠癌298例,直肠癌85例.这些大肠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7.0岁,男女比例为1.41∶1(224/159).其中,结肠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1岁,男女比例为1.59∶1(183/115).有250例获得随访,其1年生存率为84.0%,5年生存率为58.4%.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32.9岁,男女比例为0.93∶1(41/44).62例获得随访,其1年生存率为72.6%,5年生存率为64.5%.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肿瘤的病理分期及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仅为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血小板增多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发血小板增多的临床规律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有完整资料和随访资料的383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03例合并血小板增多。结果:大肠癌伴血小板增高103例,占26.9%。血小板增高与大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有无梗阻有显著性差异(P<0.005)。血小板增高与大肠癌患者肿瘤的大体形态、直径、分化程度、组织学、病理分期、肠壁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肠癌伴血小板增多晚期患者多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胃癌相关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随访的306胃癌患者中,存活123例,死亡183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9%、43.2%、28.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合并症、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脉管及神经受侵、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标志物与胃癌的预后相关( P<0.05);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肿瘤部位、甲胎蛋白(AFP)与胃癌的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症、饮酒史、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根治性手术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合并症、饮酒史、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根治性手术是影响老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TNM分期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进展状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 2007年 7 月至 2010 年7 月淄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有完整随访资料的 117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进行Log-rank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回归分析。结果:全组1年生存率为71.8%,2年生存率为35.9%,3年生存率为12.8%。局限期1年生存率为76.9%,2年生存率为46.2%,3年生存率为19.2%;广泛期1年生存率为61.5%,2年生存率为15.4%,3年生存率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局限期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广泛期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分期、化疗周期数、治疗方式均可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提示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分期、治疗方式是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采用放化疗、手术等综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大肠癌中mdm2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mdm2在大肠癌中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93例大肠癌组织中MDM2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P21蛋白表达的临床相关性。结果:我们观察到MDM2表达在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P<0.05)。MDM2蛋白表达与远处转移显著相关(χ2=15.977,P=0.000)。MDM2表达与P21表达成正相关(P=0.023,r=0.210)。单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MDM2蛋白表达、P21蛋白表达、治疗等单项均可以作为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子。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MDM2蛋白表达、治疗4项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影响。结论:mdm2基因的表达与癌症的恶性演进呈正相关;mdm2基因的表达与P21表达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SCC)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6例S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除1例首治时漏诊,其余均同期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62例,姑息性切除3例;一并切除30例,分段切除35例。总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0.0%和40.6%,其中同期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0%、65.9%和46.4%。结论SCC的手术治疗并无固定模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对于符合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诊断的患者应考虑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以减少或避免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生。SCC的外科治疗效果并不比普通大肠癌差。 相似文献
14.
胸腺瘤预后的Cox多因素分析及分期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和分期标准。方法 将159例胸腺瘤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g法和Cox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回顾性预后分析及分期研究。结果 经多因素分析,手术方式(OR=2.10)、肿瘤侵犯范围(OR=1.73)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病理分期应将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但未受侵者、以及与周围器官致密黏连者归入Ⅱ期(Ⅱa)。同时,根据预后和手术情况,将肿瘤周围组织器官明显受侵,但常规手术能予完全切除者也归为Ⅱ期(Ⅱb),不能完全切除者为Ⅲa期,不能切除者为Ⅲb期。结论 手术方式、肿瘤侵犯范围对预后影响最大,可作为分期的最佳指标,并根据其制定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学科干预对大肠癌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88例大肠癌患者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42例)与干预组(46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与术后措施,干预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多学科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3天的应激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天,两组患者皮质醇(Cor)、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升高,但干预组患者Cor、SAA、CRP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大肠癌患者进行多学科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同时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组大肠癌预后多因素分析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大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842例行根治术后的大肠癌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4岁)和老年组(≥65岁)。用SPSS软件分别对3组患者的35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842例大肠癌的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6.3%、54、2%和48.5%,青年组大肠癌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13%和42.7%,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和家族肿瘤史为青年和中年组大肠癌患者的共同影响因素;慢性便秘是中年组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肠梗阻、手术时间、转移淋巴结数为老年组大肠癌的预后因素。病程(从出现症状到手术时间)不是影响青年组大肠癌的主要原因。青年组Dukes A期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6%和64.5%,B期分别为73.3%和67.4%,C期分别为37、3%和27.13%,D期分别为33.3%和22.2%。青年组A期和B期患者生存率与中老年组相近,但C期和D期的生存率低于中老年组。有家族肿瘤史的青年组患者预后好,其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1%和64.5%,显著高于无家族肿瘤史患者的48.1%和37、3%。结论不同年龄组大肠癌预后影响因素有差异,青年组大肠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在青年组,大肠癌Dukes分期晚和无家族肿瘤史的患者预后差,病程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青年组大肠癌患者预后羞与就诊时间晚、延误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17.
74例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预后因素。[方法]对1998年~2005年我院收治的74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ifeTable法、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对胃癌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和肿瘤残留情况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肿瘤残留情况及临床分期为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术后化疗、肿瘤残留情况及临床分期是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Ⅲ期胃癌术后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间经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资料的原发性胆囊癌病例。回顾性分析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最终成功获得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的胆囊癌病人共6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Nevi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肿瘤有无坏死及手术方式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手术方式是影响病人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胆囊癌病人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仅为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肝转移的生存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的生存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50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因素,生存质量、肿瘤大小、血清碱性磷酸酶和体重进行评估。体质症状评分是一个较CT扫描测量肿瘤大小更精确的生存预告者,预测生存的最好模型包括腹泻、进食、何处工作能力和睡眠等生活质量问题。唯一临床测量变量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研究展示生活质量能预测大肠癌杆转移的生存。肿瘤产物和肿瘤大小和差异能影响病人的健康和大肠癌的生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