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局部浸润麻醉下清创并手术缝合修复胸部正中切口术后愈合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部正中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51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沿原切口将存在皮下潜腔的部位彻底敞开,清除切口及周围软组织坏死筋膜、脂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坐骨结节处囊袋肉芽肿型压疮清创未采用皮瓣而直接缝合修复术后复发再修复的处理措施。方法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选择于解放军第四二二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针对坐骨结节处囊袋肉芽肿型压疮未采用皮瓣而修复术后复发的5例患者,采取彻底切除囊壁,选用近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伤口,术后采取"全臀弹性加压包扎法"。结果本组5例患者5处伤口,皮瓣均存活(皮瓣大小7.0 cm×9.5 cm~9.0 cm×16.0 cm),切口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皮瓣厚度、质地及耐压良好,无局部溃烂复发。结论对坐骨结节处囊袋肉芽肿型压疮未采用皮瓣而修复术后复发的患者,须彻底切除囊壁,选用近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伤口,术后采取"全臀弹性加压包扎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1.5 cm~3.5 cm×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 cm~ 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 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 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性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应用多种皮瓣在难愈性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难愈性创面患者的52处创面(其中外伤性创面32处,压迫性创面14处,放射性创面2处,恶性创面2处,静脉淤血性创面2处),彻底清创冲洗后用皮瓣进行修复,根据缺损部位有无正常组织、组织的血管是否受损、局部转移能否完全覆盖缺损部位、缺损部位需要组织量的多少等选择皮瓣,以先简后繁及减少附加损伤为原则选择皮瓣.其中游离皮瓣6例,臀大肌皮瓣5例,阔筋膜张肌皮瓣3例,股二头肌皮瓣2例,腹直肌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6例,隐神经皮瓣3例,局部皮瓣15例.结果 本组39例52处创面,除1例臀大肌皮瓣及1例隐神经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换药创面痊愈,2例局部皮瓣完全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达到一期修复.修复后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结论 将多种皮瓣修复外科技术应用于难愈性溃疡创面的治疗,可使术后患者的外形和功能恢复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臀大肌皮瓣在骶尾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骶尾部难愈创面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对部分坏死组织较多及存在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用封闭负压疗法。结果本组25例患者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皮瓣下血肿、切口裂开,经引流、换药,皮瓣成活好,其余24例手术均成功,创面封闭理想,外观恢复较满意。结论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是骶尾部难愈创面的修复手段之一,它具有血供充分,提供的组织量大,操作较为简便等优点,同时封闭负压疗法可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8例压力性损伤患者,男32例,女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后每日换药,观察组入院后给予床边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治疗。2组患者于入院治疗5~7 d后均行局部旋转皮瓣术及负压封闭引流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同时睡悬浮床,局部旋转皮瓣术后1周去除负压材料同时予以创面换药直至愈合。比较2组患者术后2周甲、乙级愈合率,皮瓣坏死率,伤口裂开率及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甲级愈合患者8例,乙级愈合患者12例,丙级愈合患者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患者3例,乙级愈合患者11例,丙级愈合患者10例;观察组的甲、乙级愈合率[83.33%(20/24)]与对照组[58.33%(14/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2周,观察组2例患者皮瓣远端静脉淤血后部分坏死,7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对照组9例患者存在皮瓣部分坏死,14例患者拆线时伤口裂开;均予以换药后愈合。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皮瓣坏死率、术后伤口裂开率为8.33%(2/24)、29.17%(7/24),优于对照组[37.50%(9/24)、58.33%(1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05)。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5±3.0)、(32.2±3.1) d,与对照组[(24.3±2.4)、(35.7±3.3)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5、3.719,P值均小于0.01)。全部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 结论应用术前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压力性损伤能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部慢性伤口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选择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皮瓣治疗的21例患者,其中褥疮15例,骶骨瘤切除术后慢性感染性伤口4例,放射性溃疡2例。采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伤口,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皮瓣下放置抗压引流管,术后接负压引流罐。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皮瓣血运良好,色泽、外观满意,皮瓣供区都能直接缝合,愈合未见局部明显凹陷。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设计方便,血运可靠,旋转顺利,填塞伤口好,皮瓣供区可以直接缝合,对局部的外形和循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胸脐带蒂皮瓣修复手部毁损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0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零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手部毁损伤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4例患者创面清创基底界限清楚后行改良胸脐带瓣皮瓣覆盖创面;4例患者一期行创面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留间生态腱性组织,行负压封闭引流术5~7 d后创面基底清洁,基底可见肌腱、骨质外露,二期行改良胸脐带瓣皮瓣覆盖创面;患者术后10~14 d后行带蒂皮瓣断蒂术,其中4例合并并指患者行断蒂同时行并指分指术。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手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后期手部功能及瘢痕情况。 结果18例患者带蒂胸脐皮瓣断蒂后均成活,其中12例患者经2次手术创面愈合,6例患者经3次手术创面愈合;创面愈合时间为18~27 d,平均愈合时间(23.4±2.1) d;住院时间20~30 d,平均住院时间为(24.6±2.3) d。随访8~12个月,手部皮瓣质地柔软,皮温暖,瘢痕轻,外观无明显臃肿,供区瘢痕轻,受区外观功能恢复可,受区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2~3.5分,仅2例肥胖女性患者出院6个月后入院行皮瓣修薄术。 结论对于手部毁损伤,采用改良胸脐皮瓣移植修复与重建,能最大程度恢复手的功能,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政  崔娟 《解剖与临床》2014,(4):332-333
目的探讨耳前瘘管伴感染一期行病灶切除加菱形皮瓣修复的可行性及手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8例采用瘘管和感染灶切除同期菱形皮瓣创面修复术的耳前瘘管伴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8例患者瘘管及感染灶切除彻底,皮瓣修复创面愈合良好,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耳前瘘管伴感染手术同期菱形皮瓣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创面,缩短疗程;皮瓣制作应用方便,成活率高,术后供、受区均无明显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臀部压疮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岁;骶尾部19例,股骨转子部9例,坐骨结节部7例,骶尾部合并股骨粗隆部4例。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查并标记出缺损周围血流流速超过2.5 cm/s的穿支血管,以此穿支为自由式穿支皮瓣的供血血管,以血管穿出点所在位置为旋转点,结合常规的皮瓣供区选择原则优选供区。常规行清创术,彻底切除溃疡周围坏死及失活组织,包括创面周围瘢痕及纤维化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清创后创面组织活力好、无炎性反应患者行一期皮瓣修复术;清创术后创面组织活力较差、有潜在局部感染倾向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次5~7 d,更换1~3次,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39例患者臀部压疮修复共采用螺旋桨皮瓣34个、旋转皮瓣9个、V-Y推进皮瓣7个,其中单个皮瓣修复30例、组合皮瓣修复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10.5 cm×6.5 cm~2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症处理;随访术后功能、外形及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7例切口一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出血,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清创,游离皮瓣及周边软组织,拉拢缝合修复;1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切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39例患者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其中2例因护理不当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臀部压疮复发。结论 自由式穿支皮瓣既减少了传统轴型皮瓣或肌皮瓣的较大手术创伤,又避免在设计与操作中因血管解剖异常造成的困难,且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压疮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修复同一肢体部位多发性电烧伤创面的手术方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烧伤整复科共处理18例同一肢体多发电烧伤创面患者,根据创面情况,综合应用游离或带蒂皮瓣、多种复合皮瓣及动脉穿支皮瓣,辅以皮片移植进行修复。结果18例患者术中共转移皮瓣65个,其中62个皮瓣成活良好,伤口愈合佳,2个皮瓣出现远端淤血坏死,1个皮瓣出现感染切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均二期愈合。随访3个月到3年,皮瓣质地、弹性、色泽均良好,局部功能恢复好,效果理想。结论对于同一肢体部位多发性电烧伤创面,根据创面情况,综合应用多种皮瓣技术,能最大程度实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型16例、Ⅲ型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术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 (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术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术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镜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8.54、-14.04、-5.54,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镜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较,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归纳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临床分型,总结各型的修复方法,探讨其修复重建效果,为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的修复提供新治疗方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暨创面修复中心共收治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患者92例,共109个创面,其中手术修复86例,共101个创面,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31~79岁,根据2016版国际压疮指南分期术语修订版将其分为Ⅲ类创面68个,Ⅳ类创面33个,创口面积1 cm×9 cm~11 cm×16 cm,深度1~6 cm,创基面积2 cm×8 cm~8 cm×14 cm,深部腔隙容积(盐水测定法)3~60 mL;根据彻底清创后组织缺损程度,分为4型,每种分型按相对应的方案修复:Ⅰ型采用直接清创缝合,Ⅱ型采用臀下动脉穿支皮瓣局部转移修复,Ⅲ型采用股薄肌肌瓣或臀大肌肌瓣填充修复,Ⅳ型采用股薄肌肌瓣或臀大肌肌瓣合并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愈合效果及随访情况。 结果本组86例患者101个创面中,Ⅰ型创面36个,一期愈合32个创面,翻修4个创面二期愈合;Ⅱ型创面29个,一期愈合23个创面,翻修6个,二期愈合4个;Ⅲ型创面30个,一期愈合28个创面,翻修2个创面二期愈合;Ⅳ型创面6个,一期愈合4个创面,翻修1个创面二期愈合。71例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7.2个月,复发11例,新发6例。 结论坐骨结节部位特殊,发生压力性损伤后修复比较棘手,根据临床病例的总结归纳,将其分为4型,对不同分型创面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修复,可得到满意的修复效果,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烧创伤后骨/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内蒙古包钢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烧创伤后骨/肌腱外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创面修复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常规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观察组患者Ⅰ期行手术清创及双层人工真皮移植;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Ⅱ期去除人工真皮的硅胶层,再次修整创面,移植自体刃厚皮片。对照组待创面具备植皮条件后行单纯皮瓣或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比较2组患者皮片/皮瓣成活率和创面愈合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瘢痕生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患者创面植皮术区皮片均成活,皮下无淤血及积液,皮片成活率为100%;对照组4例皮片移植患者皮下淤血较明显,皮片溶解坏死,2例皮瓣移植患者部分皮瓣远端血运障碍,缺血坏死,皮片/皮瓣成活率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 P=0.03)。术后28 d,观察组创面全部愈合,术区无渗液、无红肿,创面愈合率为100%;对照组有6例患者创面未完全愈合,创面愈合率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 P=0.03)。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8.31±3.39) d、(6.58±1.21)万元,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35.42±4.22) d、(3.27±1.10)万元,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1、11.13, 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4.72±1.93)分,对照组为(5.88±2.1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 P<0.05)。 结论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烧创伤后骨/肌腱外露创面,皮片/皮瓣成活率及创面愈合率高,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瘢痕增生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以外踝上穿支为血管蒂的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足底部软组织缺损,并探讨其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笔者应用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10例(6例患者来自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4例患者来自解放军第四六四医院),男6例,女4例;年龄20.0~56.0岁,平均年龄34.4岁。致伤原因:机器伤6例,交通伤2例,重物砸伤2例。缺损面积2.5 cm×3.5 cm~10.0 cm×12.0 cm,采用面积为3.0 cm×4.0 cm~11.0 cm×14.0 cm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供区创面宽度在3.0 cm以内者可以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以全厚皮片植皮修复。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复查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供区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及植皮成活情况;受区观察指标包括皮瓣外观、皮瓣感觉、负重行走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4.0~12.0个月,平均8.4个月。术后10例皮瓣顺利成活,9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切口愈合良好、皮片全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半年后恢复保护性感觉(S2),无溃疡形成,穿鞋行走无疼痛、不适。 结论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厚薄适中,血供可靠,不牺牲动脉主干,切取容易,可携带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恢复足底保护性感觉,是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处理的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共48个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修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留有活力的间生态组织,即刻采用皮瓣修复。结果48个接受治疗的创面,包括轴型皮瓣修复26处,随意皮瓣修复8处,肌皮瓣修复8处,游离皮瓣修复4处,交肢皮瓣修复2处。其中1例游离皮瓣由于基底感染血管栓塞而发生坏死,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植皮修复。其余创面一期修复成功,较好地保存了患肢功能。结论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应尽早手术清创,一期修复创面,酌情选择轴型皮瓣、随意皮瓣、肌皮瓣,必要时可选用游离皮瓣或交肢皮瓣,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肢功能,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