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雪冰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1):142-143
目的:分析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以抽签法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观察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社区医学杂志》2016,(22)
目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观察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8.72%(χ~2=13.001,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低于对照组的2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4,P0.05)。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疗效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选取住院病人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在36~68岁之间,进行颈动脉剥脱术后护理及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13例病人术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明显好转,1例出现偶有头晕,嘴角歪斜不明显症状。结论:针对颈动脉狭窄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及早发现并治疗,术前及术后护理以及出院康复指导可帮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可以有症状,但是有的病人也可能症状较轻或完全没有症状。美国多中心研究发现,有过一过性脑缺血的病人,一年内发生脑卒中的至少占10%,以后发生脑梗塞的平均每年为6%。这项研究的报道还指出,对颈动脉狭窄大于70%以上且有症状的病人进行手术,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研究对1662名无症状患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60%的患,接受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5年后,脑梗塞的发生率为5.1%,而内科药物治疗组为11%,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对有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行内膜剥脱术,可以预防脑缺血或脑梗塞的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朱健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6):201-20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病人围术期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例颈动脉狭窄病人的围术期护理要点。结果13例病人围术期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Spence(1951)首先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953年DeBakey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者行内膜切除而成功地重建了血流。近50年来,特别是1991年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ECST)等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结果公布以后,充分证明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美国已发展成为一项预防颈动脉狭窄导致脑卒中的标准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要点,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6年3月至2011年11月本院血管外科行CEA 63例.术前常规多普勒彩超、CTA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和使用血管补片做颈动脉成形术.结果 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术后随诊均无再发.3例6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40%),余患者均无颈动脉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采用血管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减少术后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将优质护理运用至需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2020年10月接诊100例需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 相似文献
9.
刘明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12):290-290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颈动脉阻断时间在19~27min,平均(15.28±5.89)min;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79.58±11.15)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25.8±12.54)mL。术后患者术后患者头晕、手麻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护理配合的重点和难点是术中用物供给及时迅速、控制血压和避免术后发生栓塞,因此术前了解手术步骤用物准备充分,术中洗手护士供给器械物品准确、及时、迅速,同时用肝素盐水反复冲洗颈动脉管腔,防止栓塞;巡回护士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及时合理用药,是保证手术顺利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朝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4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及围手术期和远期不良事件等方面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狭窄段血管内径增大、狭窄段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降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术后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颈部切口积脓、心律失常、突发脑干出血死亡各1例.远期不良事件:术后4个月和8个月出现脑梗死各1例;术后5个月出现动脉内夹层1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改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供血情况,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实行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施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Logistic多因素对其进行逐步的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再狭窄的发生和患者吸烟与否、是否患有糖尿病、在进行第二次的冠脉介入治疗之前LDL-C的水平有关系,即正相关,与之相对应的危险度是12.45、11.45及5.62,同时与支架是否为药物涂层成负相关,其危险度为0.02。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极其容易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症状,为避免或减少该症状,可以使用药物支架。对LDL-C的水平进行控制并戒烟是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避免支架内再狭窄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5,(5):535-536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以56例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A与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SA发现有112支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Ⅰ级44支、中度狭窄Ⅱ级33支、重度狭窄Ⅲ级35支、完全狭窄Ⅳ级0支,CTA发现轻度狭窄Ⅰ级为43支、中度狭窄Ⅱ级为35支、重度狭窄Ⅲ级为33支、完全狭窄Ⅳ级为1支。与DSA比较,CTA的灵敏性为97.4%、特异性为91.4%、正确指数为88.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Kappa值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DSA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CTA为无创检查,费用低、准确性高,且能在基层医院开展,可作为颈动脉狭窄的重要筛查依据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enosis Analysis软件在冠脉支架植入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通过目测判断测量包线与被测血管段的边缘吻合是否良好,来判断狭窄测量的准确性;利用完全打开的植入血管内的支架,其于狭窄段血管近端正常血管的吻合情况,来判断Stenosis Analysis软件在选择支架口径中的准确性。结果冠脉血管重度狭窄时,Stenosis Analysis软件测量精度差;轻度、中度狭窄时测量较准确;利用Stenosis Analysis软件提供的测量数值选择的支架口径与狭窄段近端正常血管吻合度很高。结论 Stenosis Analysis软件测量重度狭窄时,误差较大;对于轻、中度狭窄及正常血管的测量较精确,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ICA)支架置入术(CAS)对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患者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局麻下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将支架放置理想位置。其中,7例患者滤网回收后,网内肉眼可见少量大小不等的组织碎片;1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缓;3例患者在回收保护伞时出现血管痉挛,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微创技术,它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颈动脉超声筛查在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15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形成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吸烟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独立危险因素为:下肢动脉疾病、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实验组的颈总动脉左侧内径(t=373.78,P=0.00)、右侧内径(t=23.76,P=0.00)、颈内动脉颅外段左侧内径(t=11.51,P=0.00)、右侧内径(t=72.39,P=0.00)均窄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疾病、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超声诊断不仅能够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还可显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工程》2016,(3):296-298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30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CAS治疗,根据有无CHS分为无CHS组(n=221)和CHS组(n=9),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分层分析法分析。结果 CHS组患者糖尿病、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4.822,P<0.05)、术后高血压(OR=6.466,P<0.05)是CAS术后出现CHS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中CAS术后高血压和术前糖尿病史患者更容易发生CHS,CHS患者预后较差,要采取多角度干预措施防控CHS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评价。方法:对我院已确诊存在不同狭窄程度的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64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资料,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64层螺旋CT对颈动脉狭窄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快捷、方便、检出率高,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