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在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前驱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浆细胞瘤(PCL)、套细胞淋巴瘤(MCL)、滤泡淋巴瘤(FL)、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NK/T细胞淋巴瘤(NK/T)、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进行Pax-5和CD20检测,并同时对CHL进行CD15和CD30检测.结果 8例B-LBL中,Pax-5全部(+),6例CD20(-);115例DLBCL中,4例Pax-5(-),3例CD20(-);4例LPL、21例MCL和11例FL中,Pax-5和CD20全部(+);10例PCL、11例T-LBL、25例NK/T、37例PTL、9例ALCL中,Pax-5和CD20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ax-5和CD20的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41例CHL中37例RS细胞Pax-5(+),12例CD20(+),Pax-5与CD20的表达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Pax-5是-个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高的B细胞特异性标记,具有辅助诊断B-ALL/B-LBL及鉴别诊断CHL和ALCL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眼眶、五官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眼眶、五官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对特征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资料。结果 13例中,眼眶淋巴瘤4例。上颌窦淋巴瘤2例,鼻咽淋巴瘤4例,扁桃体淋巴瘤2例,鼻腔淋巴瘤1例,其中伴眼睑肿物2例,相邻鼻背、颌面部皮肤软组织肿胀3例,局部骨质吸收2例,结论 眼眶,鼻窦,上颌窦,鼻腔肿物,相邻鼻背,颌面部皮肤肿胀或形成肿物,不伴骨质破坏,是提示淋巴瘤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淋巴结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淡染或透明,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粉尘样,血管增生,呈分枝状,血管内皮肿胀。免疫组化瘤细胞示:LCA(+)、CD3(+)、CD4(+)、CD(5+)、CD10(+)、CD30(R-S样细胞+)、Bcl-2(+)、CXCL13(+)、CD21(滤泡树突细胞+)、CD35(+)、CD43(+)、EBV(+)、Ki67(约30%阳性)。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早期难以诊断,需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霍奇金淋巴瘤和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相鉴别;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综合手段;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其生存期,但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个体差异大,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例乳腺原发性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原发性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镜检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少,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呈CD3、CD5、CD43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79α阳性,T细胞活化连接蛋白(LAT)、CD10、bcl-2散在阳性;Pax-5、CD20、CD99和MPO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0%。结论: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原发于成人乳腺者极为罕见,而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志。  相似文献   

5.
前体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以T细胞来源为主,而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ymphoblastic lymphoma,B-LBL)仅占约10%,常累及皮肤或骨骼,纵隔受累少见。B-LBL与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可归为一类,骨髓中淋巴母细胞比例≥25%时为B-ALL,比例在5%~25%时应诊断为B-LBL骨髓浸润[1]。肾脏淋巴瘤少见,且多为继发性。本研究观察B-LBL/ALL肾脏浸润的18 F-FDG PET/CT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扁桃体T淋巴母细胞瘤/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7岁,女,常规抗感染治疗未见缓解后行扁桃体活检;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呈Td T(+)、CD34(+)、CD43(+)、CD5(+)、CD3(+)、CD2(+)、PAX-5(+)阳性;CD20(-)、Ki-67增值指数为70%;经会诊后病理诊断为扁桃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该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呼吸困难,未行规范性化疗,预后不佳。结论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原发于扁桃体则更为罕见,该疾病进展快,预后差,若临床发现扁桃体进行性增大,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急性扁桃体炎时,应早期行扁桃体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资料男,60岁。因右下肢疼痛就诊于我院。患者缘于2年前无意间发现前胸壁肿物,质硬,无压痛,局部皮温不高,呈进行性增大。胸部CT检查示胸骨前方偏左约3、4肋软骨水平见软组织密度影,界线尚清。遂于我院行前胸壁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胸壁)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考虑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浆细胞样分化,浸润横纹肌(图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AE1/AE3)(-)、CD38(+)、CD138(-)、EMA (-)、CD79a(-)、Ki67(阳性率60%)、CD20(-)、CD3(-)、CD99(-/+)、MUM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度。方法 选择首诊并治疗的12例浅表淋巴瘤的患儿,均经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总结超声图像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12例中仅4例(33.3%)超声提示淋巴瘤,1例误诊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误诊卡斯尔曼病(CD),1例误诊皮下软组织感染,余5例超声提示淋巴结增大。12例中1例为浅表软组织淋巴瘤,病理类型为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1例为结内淋巴瘤,包括2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4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共22个肿大淋巴结(10个发生于颈部,6个腋窝,2个腹股沟,2个锁骨上窝,1个枕部,1个耳后),90.9%L/S比值≤2,68.2%门髓质消失,68.2%皮质回声低回声背景下点线状回声为主,45.5%包膜不完整,36.4%血流类型混合型,门型和中央型均为22.7%,边缘型为18.2%,45.5%血流密度Ⅳ级,31.8%Ⅲ级,22.7%Ⅱ级。结论 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软组织淋巴瘤罕见,结内淋巴瘤常见,超声易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dT阴性的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ALL/LB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TdT阴性的ALL/LBL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13岁、28岁和39岁,均为女性,临床首发症状分别为咽痛、腰背疼痛及多发皮下包块,镜下见小~中等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胞质少,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CD99(3/3)、CD34(2/3)、CD43(1/2)、CD10(1/2)、PAX-5(2/3)、CD3(1/3)、CD7(1/3)(+),TdT、MPO、CD20均(-),1例诊断为T-ALL/LBL,2例为B-ALL/LBL。随访1年,2例死亡。结论 TdT是ALL/LBL的特异性标记物,TdT阴性时需结合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资料患者吕某某,男,81岁,5年前因双眼框内肿物多次于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并于2010年3月10日再次行右眼框内肿物摘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右侧框内)粘膜相关组织(MALT)型,节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20(+)、CD79a(+)、CD3(灶状+)、CD2(灶状+)、CD21(灶状+)、CK(AE1/AE3)(-)、Bcl-6(灶状+)、Bcl-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正确分析判断免疫组化结果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对3例淋巴瘤误诊病例进行复习,并增加相关抗体标记予以鉴别诊断.结果 例1为淋巴结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富淋巴细胞型(LRCHL),误诊为滤泡性淋巴瘤与形态学观察遗漏R-S样细胞以及误判免疫组化标志BCL-2、CD20有关,即将BCL-2、CD20阳性的非肿瘤细胞误判为肿瘤细胞;误诊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与免疫组化标志误判有关,把围绕瘤细胞的背景小淋巴细胞CD20阳性误判为R-S样大细胞CD20阳性,将CD30阳性的肿瘤性大细胞误判为活化性B淋巴细胞.例2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误诊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主要由于对瘤细胞表达非特异性抗体TDT、CD7、CD43的意义认识不足.例3为胸腺瘤B1型误诊为T-LBL,主要与抗体CK标记不理想而遗漏了肿瘤性上皮细胞,将表达TDT、CD99的反应性细胞误认为肿瘤细胞,以及对Ki-67表达率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结论 淋巴瘤的诊断建立在形态学、免疫组化标志、临床资料和遗传学分析基础上,免疫组化结果的正确分析判断对淋巴瘤确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0例LBL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5~43岁,男15例,女5例,13例纵隔占位者9例伴锁骨上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6例以颈部或全身多发性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1例则表现为胸椎骨的病变。光镜下表现为中等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胞质少,核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TdT、CD3、CD43、CD99(+),MPO(-)。仅1例呈CD20弥漫(+)和CD79a(+)。19例诊断为T-LBL,1例为B-LBL。1例T-LBL同时呈CD79a弥漫弱(+)。随访13例,4例出现中枢神经侵犯,4例累及骨髓,4例死亡。结论 患者尤其是青少年临床出现纵隔占位伴锁骨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应首先考虑T-LBL,光镜下瘤细胞中等大,核浆比大,染色质细腻,常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TdT阳性可确诊。  相似文献   

13.
96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对96例LBL作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患者中位年龄16 ( 4 ~72 )岁。男69例,女27例。结果 原发于淋巴结者73例,其中伴纵隔肿物31例;骨髓侵犯15例。临床Ⅲ~Ⅳ期73例,中位生存期5. 5 (2 ~120)个月。TdT阳性率为75. 0% (72例), CD99阳性率为92. 7% ( 89例)。肿瘤为T细胞标志者78例,B细胞标志18例。小于30岁年龄组T细胞标志占82. 1% (64例),伴纵隔肿块者T细胞标志占93. 6% (29例)。T LBL、临床Ⅲ~Ⅳ期、Ki 67增殖指数<80%以及非化疗组预后较差(P<0. 01)。结论 青少年男性,临床上出现纵隔占位伴浅表或多处淋巴结肿大应考虑LBL可能;TdT阴性不能排除LBL诊断;T LBL多见;临床分期、免疫表型、Ki 67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及时有效的化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病理特点。方法:对30例PSIL患者的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其中2例行基因重排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0例PSIL患者的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来源23例(76.7%)、T细胞来源7例(23.3%)。其组织学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例(53.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B细胞淋巴瘤7例(23.3%)、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20.0%)、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3.4%)。免疫组化结果示,30例PSIL均表达CD45,AE1/AE3均阴性,4例B细胞淋巴瘤EMA弱阳性。23例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20和CD79α,7例T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3和CD45RO。NK/T细胞淋巴瘤还表达CD56和TIA-1。1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6例(37.5%)表达Bcl-2蛋白,10例(62.5%)表达MIB-1。7例MALT型B细胞淋巴瘤中有5例(71.4%)表达Bcl-2,1例(14.3%)表达MIB-1。基因重排结果示,2例B细胞淋巴瘤均呈Fr2A、Fr3A阳性,TcR阴性。结论:PSIL大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MIB-1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Natural killer(NK)/T cell lymphoma is a rare and highly aggressive malignant tumor,and is a special form of non-Hodgkin's lymphoma.Although extranodal involvement is frequently found in tissues such as the skin,testicular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tc,its presence in skeletal muscle has scarcely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case of 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with muscle swelling as the first clinical manifestation.A 42-year-old man,who initially presented with localized swelling in the double lower extremities,demonstrated gradual facial and eyelid swelling,and his imaging results showed multiple sites of muscle damage throughout the body.The final pathological results suggested NK/T cell lymphoma,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CD20(-),CD3(+),CD30(+),CD56(-),EBER(+),Ki67(60%),TIA-1(+)and CD68(±)staining.The muscle swell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with chemotherapy regimens.CONCLUSION This disease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and highly invasive,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unexplained muscle swell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结果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6~78岁;光镜下均可见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在小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的背景下,散在单个大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大细胞CD20阳性,小淋巴细胞CD3阳性。 结论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在小T淋巴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组织细胞的背景下散在一定数量的不典型大B细胞为特征;临床及组织学表现均易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相混淆,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化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结果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7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发生于皮肤者)、头痛头晕及行走不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咳嗽咳痰(发生于肺者);光镜下表现血管腔内充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 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淋巴瘤细胞选择性的在血管腔内生长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干/祖细胞对于组织器官正常发育有积极作用,但它们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许多人类疾病,包括癌症。经二次打击后基因突变的干/祖细胞是肿瘤的起源,并称为肿瘤干/祖细胞。目前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干/祖细胞研究也证实,存在一群有干/祖细胞特性的细胞,它们的突变可能导致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有关二次打击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确立二次或三次打击淋巴瘤(Double/Triple- Hit lymphoma,D/THL)流式免疫表型特征,研究与B淋巴细胞白血病(B-LBL)在免疫表型上的差异,并探讨流式免疫表型特征与D/THL生存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色FCI分析法对40例D/THL患者和25 B-LBL患者的样本的免疫表型进行检测和评价,并将流式免疫表型结果与基因亚型以及总体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90%(36 / 40)的D/THL病例CD10表达呈阳性,近一半病例(48%,19 / 40)缺乏表面轻链。45%(18 / 40)的病例CD45表达呈弱阳性, 40%(16 /40)CD19表达呈弱阳性, 43%(17 / 40)CD20表达呈弱阳性。28%(11 / 40)显示伴随CD19和CD20的弱表达,38%(15 / 40)的CD19和CD20表达呈差异化表达(variable expression)。在不同基因亚型之间,除Dim CD45和 BCL2阳性发生率达有差异外(BCL2+/MYC+组Dim CD45发生率明显低于BCL2+/BCL6+/MYC+组(p=0.03);BCL2+/MYC+组中bcl2阳性率为96%,而其它基因亚型组阳性率均为0%),其它表型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B-LBL相比,B-LBL的CD45和CD20低表达发生率明显高于D / THL(c2 = 20.78、20.83,);CD19和CD20同时弱表达在D / THL发生率稍多(28%D/ THL vs. 10% B-LB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 = 2.31)。B-LBL的TdT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D / THL(cc2= 30.74,)。对30例已经死亡患者进行了生存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总体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BCL2+ MYC+对BCL6+/MYC+,P=0.08;BCL2+MYC+对BCL2+/BCL6+/MYC+,P=0.13;BCL6+/MYC+对BCL2+/BCL6+/MYC+,P=1.0);Dim CD45和Bcl2阳性预示着与较低的总体生存率(P = 0.01,0.015)相关。 结论D / THL流式免疫表型特征研究有助于D / THL鉴别诊断。对流式免疫表型与疾病结局的生存分析结果,将有利于临床对D/THL整体预后进行危险分层管理,以便能针对特定病人及时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可表达,因此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p63阳性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尤其在淋巴结发生转移时。本研究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高度怀疑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行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p63阳性,提示为鳞状细胞癌,而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最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因此,认识p63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很有必要,可减小临床误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