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采用Logistic模型和ROC曲线探讨老年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预测该人群中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受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联合用药和不良反应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并联合ROC曲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结果:102例患者(男性68名,女性34名)纳入研究,利奈唑胺治疗期间23例(22.5%)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时间,血肌酐浓度和血小板基线值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经变换后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Y联合=XScr+34.0XT-1.6XPLT,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0.821,95%CI:0.755~0.866,P<0.001)优于其他指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Youden指数最大时(0.606)的切点为ROC曲线上的最佳界值(183.7)。结论:用药时间、基线血小板值、血肌酐浓度是利奈唑胺致老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用药期间,可将上述因素带入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预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以便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服用利伐沙班后的出血不良反应与凝血指标和出血风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提高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服用利伐沙班的176例住院患者资料,对可能引起出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85例(48.30%)存在出血不良反应,其中实际观察到的出血不良反应39例,隐匿性出血不良反应4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bin time,PT)、性别、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血小板药物等4个影响因素对利伐沙班致出血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影响(P<0.05)。进一步得到出血风险联合预测因子Y=-15.087+1.115×XPT-1.468×X性别+1.645×X联合NSAIDs+1.395×X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其ROC曲线的AUC值为0.880,表明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约登指数计算结果显示PT值超过12.75 s (灵敏度为0.762,特异度为0.725)易出现出血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在服用利伐沙班时应加强患者出血风险因素的评估,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情况,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设计调查表,对老年患者中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329例,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率为81.8%,不合理原因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疗程不当、选药起点过高以及联用药物不适宜等。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3%,病原菌清除率为59.6%。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0.4%)和血红蛋白减少(11.9%)。31名老年患者进行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的监测率为9.4%,谷浓度维持在2~8 mg·L-1的有11例(35.5%),谷浓度>8 mg·L-1的有18例(58.1%),谷浓度<2 mg·L-1的有2例(6.4%)。结论: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及合并用药的合理性来促进其临床使用。此外,临床用药期间还应加强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主动监测方法,分析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中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数据。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调取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信息。对系统报警的疑似病例展开双人盲评、逐一甄别,确认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阳性病例。结果:ADE-ASAS提取获得利奈唑胺注射液用药患者9 338例,通过对患者诊疗信息开展主动监测,判别得到阳性病例810例(8.67%),其中ADR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465例(4.97%),趋势组(血小板降幅>基线值×25%)754例(8.07%)。高龄和入住ICU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高龄、入住ICU、血小板基线值较高、用药时间短、合并抗感染药物品种数少的患者血小板日均降速较大。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RR=3.33/3.54,P<0.05)、入住ICU(RR=1.73/1.90,P<0.05)、血小板计数值低/降幅大(RR=2.04/3.33,P<0.05)为ADR组和趋势组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ADE-ASAS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利奈唑胺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数据,发掘血小板减少发生趋势、规律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早期识别、有效规避高危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5.
秦艳  叶岩荣  沈赟  陈喆  盛慧洁  李晓宇  吕迁洲 《中国药房》2022,(23):2891-2894+2907
目的 分析利奈唑胺相关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建立利奈唑胺致低钠血症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42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联合用药等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分为低钠血症组和非低钠血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变量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利奈唑胺相关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列线图模型用于识别利奈唑胺致低钠血症的发生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42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发生低钠血症,112例患者未发生低钠血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患者的利奈唑胺谷浓度、基线血清钠、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联合使用螺内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OR=1.128,95%CI(1.028,1.239)]、基线血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缺血性脑卒中(IS)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34例IS合并CMVT患者根据利伐沙班剂量分为低剂量(10 mg·d-1和15 mg·d-1)组(n=80)和标准剂量(20 mg·d-1)组(n=54),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随访记录治疗后的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低剂量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50 mL·min-1、合用阿司匹林比例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1比例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患者治疗无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标准剂量(20 mg·d-1)是影响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是影响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血事件联合预测因子Z=-3.642+1.341X剂量+0.153XNIHSS+1.334X合并冠心病,ROC曲线的AUC值为0.833,表明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低剂量利伐沙班(10 mg·d-1和15 mg·d-1)可能更适合IS合并CMVT患者,临床应结合剂量、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3种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利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资料,建立基于加权TOPSIS法的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2020年100例住院患者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二级指标中疾病诊断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相对权重排名前两位,医师处方权限及临床疗效监测排名后两位。评价的100份病历中,与理想解相对接近程度(Ci)等于100%的3例(占比3.0%),介于90%~100%的6例(占比6.0%),介于80%~90%的8例(占比8.0%),介于70%~80%的11例(占比11.0%),介于60%~70%的61例(占比61.0%),50%~60%的11例(占比11.0%)。主要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表现在疾病诊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后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四个方面。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的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可综合多个评价指标,操作性强,评价方法简便灵活。评价结果显示该药的使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10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NOS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队列研究18篇,包括4 830例患者,其中达托霉素组2 254例,利奈唑胺组2 5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疗效方面: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的全因死亡率、30 d死亡率、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方面:达托霉素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奈唑胺[OR=0.58,95%CI(0.37,0.91),P=0.02],两者的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达托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疗效相当,安全性上达托霉素优于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谷浓度及代谢物PNU-142300浓度的影响,评估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对血小板减少(linezolid induced-thrombocytopenia,LIT)的影响及预警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住院期间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2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的差异,分析不同利奈唑胺谷浓度下LIT的发生风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对LIT的预警价值。结果:共收集92例患者,肾功能不全组40例,肾功能正常组52例。肾功能不全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更高(P<0.01;P<0.01),两者与肾功能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Spearman's r=-0.371,P<0.01;Spearman's r=-0.451,P<0.01)。共19例患者发生LIT,肾功能不全组12例(30.00%),肾功能正常组7例(1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利奈唑胺谷浓度≥7mg·L-1相比于<7mg·L-1发生LIT的风险增加(Log-Rank P=0.010);肾功能不全者LIT风险增加(Log-Rank P=0.036)。LIT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更高(P<0.01)。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折点分别为12.10mg·L-1、4.63mg·L-1结论:肾功能不全者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更高。利奈唑胺谷浓度>12.10mg·L-1、PNU-142300浓度>4.63mg·L-1时LIT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外文数据库报道的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个案报道,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相关文献113篇,包括154例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男性99例(64.29%),女性55例(35.71%),男女比例为1.8∶1;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55.20%);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在3~28 d的最多(68.18%);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其中血液系统损害(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等)占比最多(51.14%),其次为代谢系统损害(乳酸性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症;25.00%)。统计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过敏史、合并用药、日剂量、给药途径以及给药疗程等危险因素与血液系统和代谢系统损害可能无关。结论: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长期使用易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医师和药师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使用时加强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腹水患者联合使用呋塞米与甘露醇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使用呋塞米和甘露醇的115例肝腹水住院患者资料,对可能发生AKI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发生AKI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发生AKI的患者34例(29.57%),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胆汁酸2个影响因素对发生AKI有显著性影响(P<0.05)。进一步得到发生AKI的联合预测因子Y,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09,表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胆汁酸是肝腹水患者联合使用呋塞米与甘露醇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将上述因素代入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应注重AKI风险的评估,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达标率现状,分析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后患者依从性的改善情况,以期为后续制定社区药学服务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设计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药师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开展前瞻性调研并提供药学服务,跟踪随访3个月,比较依从性变化。结果:共调研高血压患者1382人,药学服务前后依从性差的患者例数为447(32.34%)和356(25.7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自行经验购药、体育锻炼和生活方式是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现状仍然不太理想,药学服务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针对依从性危险因素,今后药学干预措施应侧重于高血压用药知识宣教、加强体育锻炼、戒烟宣传及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因素,建立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接受氯氮平治疗的6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值分为超标组(≥ 600 ng·mL-1)140例和对照组(<600 ng·mL-1)49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性别(OR=4.127,P<0.001)、BMI (OR=1.074,P=0.01)、日剂量(OR=1.013,P<0.001)、发热(OR=19.266,P<0.001)、氯氮平服药史(OR=2.505,P<0.001)、联用美托洛尔(OR=2.446,P=0.007)、联用普萘洛尔(OR=2.493,P=0.003)是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AUC达到0.87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具有最佳一致性。结论:性别、BMI、剂量、发热、服药史、联用美托洛尔、联用普萘洛尔是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具有最佳辨别力和出色的校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龄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药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骨折手术的75岁以上的患者资料,包括基线特征、长期用药情况及术后谵妄等,按照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分为2组(谵妄组和无谵妄组),分析2组各指标差异,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出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465例患者,谵妄组34人,无谵妄组431人。用回归模型分析谵妄的高危因素,得到2种预测模型,模型Ⅰ:DIM数量(P=0.001,95% CI:1.392~3.583)和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rCl)<60 mL·mL-1P=0.032,95% CI:1.084~5.887)有显著性差异,髋部骨折有边缘意义;模型Ⅱ:使用DIM(P<0.001,95% CI:2.315~9.949)和CrCl<60 mL·mL-1P=0.032,95% CI:1.094~5.871)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有边缘意义。结论:长期服用DIM和肾功能异常能是高龄骨折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风险因素,药师可加强对术前用药的全面审查,辅助医生预判患者术后谵妄的临床结局,并可做好急救准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导管异位的有关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减少导管异位情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110例,其中男72例,女38例,年龄(58.38±9.06)岁,统计患者导管异位情况,据此分为导管异位组、无导管异位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与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共出现导管异位10例,占比为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为患者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436、2.076、2.258,均P<0.05]。经ROC分析显示,置 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1、0.728、0.735,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AUC为0.858,取最佳界值点时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94.00%。结论 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包括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导管异位预测价值良好,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干预,以降低导管异位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重症患者发生万古霉素相关急性肾损伤(vancomyc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VI-AK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某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将患者分为发生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94名重症患者,发生AKI者51例,发生率为17.3%。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是否联用袢利尿剂及是否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OR=16.007,P<0.001)、联合使用袢利尿剂(OR=4.418,P=0.001)及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OR=2.243,P=0.044)是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8.75 mg·L-1、联用袢利尿剂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将增加重症患者发生VI-AK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行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明确术后患者接受DAPT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可预测因素,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并于术后1.5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在此期间患者出血、血管内皮增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osis,ISR)以及再次植入支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DAPT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纳入的139例患者中,未发生组95人,发生组44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DAPT满1年、D-dimer水平和LDL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8.645,P=0.373,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结论:年龄、DAPT满1年、D-dimer水平和LDL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代谢产物7-羟基甲氨蝶呤(7-OHMTX)血药浓度监测在成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HD-MTX)延迟排泄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进行HD-MTX治疗的137例次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相关信息,利用SPSS 25.0软件,分析MTX延迟排泄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疾病种类、体质指数)、MTX化疗的输液时长、用药剂量、给药前血液学、肝肾功能指标(WBC、HB、PLT、N、ALT、AST、Ccr、BUN)、血药浓度相关性,并建立延迟排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4 h或68 h 7-OHMTX血药浓度、7-OHMTX/MTX血药浓度比值、诊断、输液时长、化疗前AST值等与延迟排泄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迟排泄仅与7-OHMTX44 h血药浓度(P<0.001)或7-OHMTX68 h血药浓度(P=0.001)呈正相关,与7-OHMTX/MTX44 h或7-OHMTX/MTX68h血药浓度比值(P<0.001)呈负相关,44 h/68 h延迟排泄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949/0.962。结论:高浓度7-OHMTX、低比值7-OHMTX/MTX是MTX化疗延迟排泄的危险因素,通过测定44 h或68 h 7-OHMTX浓度及其与MTX比值,均可以较好地预测MTX排泄延迟,44 h预测模型较68 h预测模型可以提前24 h预警,便于临床及时调整亚叶酸钙(CF)解救方案,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