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华  邱玺鹏  赵伟  张建民  王长庆 《吉林医学》2014,(26):5776-5777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相关因素。方法:选择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未中转开腹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有11个变量为中转开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上腹部手术史(OR为3.48)、年龄(OR为3.25)、急性炎性反应(OR为2.96)、手术操作技术水平(OR为2.76)、合并糖尿病(OR为2.49)为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较多,因严格按照适应证对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详细评估老年患者的个体情况后选择治疗方式,对于急性炎性反应发作时间超过72 h的患者应先采取保守治疗,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加强术前、术中监护,以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急性胆囊炎不同时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期病情稳定后 4~ 6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 3例 ,手术平均时间 5 7min,术后疼痛时间 2 7h,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38h,中转开腹 3例 ,并发症无。急性胆囊炎病情缓解 4~ 6周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4例 ,手术平均时间 71min,中转开腹 3例 ,并发症 1例。非急性胆囊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79例 ,手术平均时间 4 6min,中转开腹 4例 ,并发症2例。结论 :急性胆囊炎病情控制后 4~ 6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适合  相似文献   

3.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是机,方法:对急性胆囊炎不同时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期病情稳定后4-6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3例,手术平均时间57min,术后疼痛时间27小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8小时,中转开腹3例,并发症无,急性胆囊炎病情缓解4-6周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例,手术平均时间71min,中转开腹3例,并发症1例,非急性胆囊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9例,手术平均时间46min,中转开腹4例,并发症2例,结论:急性胆囊炎病情控制后4-6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适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2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结果。结果急诊手术112例,即患者入院诊断明确做好术前准备后即刻手术治疗,其中行LC术107例,其中中转开腹10例,开腹胆囊部分切除5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先行保守治疗,无效后被迫急诊手术73例,其中行LC术48例,中转开腹1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25例,其中胆囊大部分切除9例,术后切口感染5例。保守治疗好转后择期或延期手术135例,均行LC手术,其中中转开腹手术5例。结论急性胆囊炎如诊断明确,无手术禁忌证,即应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早期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机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30例。按从症状发作到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时间间隔分为4组,Ⅰ组(74例)为症状发作48 h内手术的患者;Ⅱ组(69例)为症状发作后48~72 h内手术的患者;Ⅲ组(53例)为症状发作72 h后手术的患者;Ⅳ组(34例)为入院后先给予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症状缓解2~4周后再择期手术的患者。比较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及手术时间,同时分析影响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结果 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P>0.05);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F=7.99,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体温、胆囊肿大、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手术时机7个因素与中转开腹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r=1.298,OR=3.698,95%CI(1.867,4.789)〕和手术时机〔r=1.062,OR=2.265,95%CI(1.688,3.82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发作后48 h内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最佳时机,白细胞计数和手术时机选择是影响中转开腹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东  杨剑  储君  马程  张宁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4):256-257,2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全部行彩色多普勒MRCP检查,其中5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主动中转开腹手术,6例因胆总管结石术前行ERCP术,逆行法胆囊切除术34例,全部行胆囊窝引流,无1例被动中转开腹,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胆瘘,5天后出院。【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术前正确评估手术难度、逆行胆囊切除、主动中转开腹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9-2016.10行腔镜胆囊切除术1216例中转开放手术29例患者,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9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2.4%(29/1216),胆囊周围粘连致密8例,Calot三角分离不清12例,出血3例,Mirizzi综合征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术中胆囊癌2例,术中胆漏1例.患者转开腹后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出现胆漏1例,伤口感染2例,无胆管损伤.结论:胆囊三角不清及胆囊周围粘连、出血、术中胆漏等是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术中及时中转开腹可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充分评估、合理处理胆囊三角及胆囊床可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8.
王涛  郑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532-253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超声作为胆系手术前的必备检查,在筛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上起着重要作用。为减少术中转开腹情况的发生,本文对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2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3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有患者分为Ⅰ组(症状出现48 h内手术)、Ⅱ组(症状出现48 h后手术)、Ⅲ组(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择期手术)3组。术后对3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Ⅰ、Ⅱ、Ⅲ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4.55%(2/44)、21.15%(11/52)、14.29%(6/42),Ⅰ组开腹率明显低于Ⅱ、Ⅲ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4.54%(2/44)、5.77%(3/52)及7.14%(3/4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症状出现时间、白细胞数目、胆囊壁厚度、胆囊周围渗出、腹肌紧张等5个因素与中转开腹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症状出现时间和胆囊周围渗出是影响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出现48 h之内行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高,症状出现时间和胆囊周围渗出是影响腹腔镜中转开腹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无症状菌尿与中老年女性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8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的1469例中老年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以明确无症状菌尿等因素与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1469例患者中,101例(6.88%)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24例伴有无症状菌尿,其中感染14例(11.29%);1345例不伴有无症状菌尿,其中感染87例(6.47%);伴有无症状菌尿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不伴有无症状菌尿患者(χ 2=4.123,P=0.0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症状菌尿、糖尿病史、术式、住院时间(>15d)、手术季节(夏秋)、体质量指数(BMI)(≥25 kg/m 2)、病变性质(恶性肿瘤)、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级(>Ⅱ级)、切口长度(≥10 cm)、手术时间(≥3 h)、出血量(≥1000 ml)、血清白蛋白浓度(<30g/L)、血糖(≥10 mmol/L)、血红蛋白浓度(<90g/L)均是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症状菌尿、病变性质(恶性肿瘤)、血糖(≥10 mmol/L)、手术时间(≥3 h)、ASA评级(>Ⅱ级)是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 无症状菌尿是中老年女性开腹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之一,术前对无症状菌尿的筛查与治疗可降低其手术部位感染率。术前对患者进行ASA评级,给予相应术前准备,监测并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手术技能,减少手术时间,对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选择性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预防胆道损伤的作用.方法 比较开展术前选择性ERCP检查前后胆管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2003年开展术前选择性ERCP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26例,胆道损伤4例;开展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83例,未发生胆道损伤.结论 术前选择性ERCP能明显降低胆道损伤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1804例手术患者中,术中中转开放手术8例,中转率4.44%,出现并发症5例,占2.78%,其中胆管损伤24例,胆漏1例,出血1例,术后腹腔内感染1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正确的术前判断、灵活的术中手术技术和细致的术后追踪观察,有助于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rizzi syndrome (MS). Methods Patients who received elective or emergency cholecystectomies in our center during 23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data reviewed included demography, clinical presentations, diagnostic methods, surgical procedure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follow-u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突肌切开术(ERCP/EST)与腹腔镜胆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2年1月—2016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行急诊胆囊切除术(LC)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行LCBDE或ERCP/EST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ERCP/EST组和LCBDE组,各52例。观察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结石残留率、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 LCBDE组患者结石残留率高于ERCP/EST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ERST/EST组(P<0.05);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手术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术后出血量、胆漏、切口并发症、肺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失访,9例患者登记信息出现偏差,6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ERCP/EST组中5例患者未获得预期治疗,LCBDE组中4例患者未获得预期治疗。结论 在腹腔镜下行急诊LC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ERCP/EST的结石残留率低于LCBDE,其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医生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选择及影响中转开腹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8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接受手术的时间进行分组,Ⅰ组93例患病时间在48 h内,Ⅱ组86例患病介于48~72 h之间,Ⅲ组66例患病超过72 h,Ⅳ组43例患者择期手术.结果 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Ⅲ组、Ⅳ组中转开腹率高于Ⅰ组,手术时间长于Ⅰ组(P<0.05),Ⅱ组及Ⅳ组中转开腹率低于Ⅲ组,手术时间短于Ⅲ组(P<0.05).体温≥38℃患者、有胆囊肿大、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15.0×109/L、胆囊壁厚度≥6 mm、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及手术时机>48 h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中转开腹率(P<0.05).白细胞计数及手术时机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症状发作后48 h内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最佳时机,影响中转开腹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为白细胞计数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邹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3,(25):127-12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及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74例,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90例。比较两组术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止痛药使用例数、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止痛药使用例数、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腹腔镜组均低于开腹组(P〈0.05)。②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腹腔镜组均低于开腹组(P〈0.05)。③两组发热发生率比较,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P〈0.05);胆管损伤、胆汁漏、肠粘连、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快,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秋成  赵金芝 《黑龙江医学》2006,30(12):887-889
目的研究多个临床因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转开腹手术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94-04~2005-06的7 134例LC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逐步排除法),得出影响LC转开腹手术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高龄(≥65岁)、上腹部手术史、糖尿病、总胆红素升高(≥20.5μmol/L)、胆囊壁增厚(≥4.0 mm)、胆总管直径增宽(≥8.0 mm)、急性胆囊炎,是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可以根据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胆石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万荣 《右江医学》2010,38(1):18-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应用于复杂性胆石症治疗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将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各类复杂性胆石症病变102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组(LSC组,47例)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LC组,5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情况、术后引流情况、胆囊窝积液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LC组术中出血量和每天腹腔引流量均显著高于LSC组(P<0.01),而且LC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LSC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C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查时胆囊窝积液发生率也高于LSC组,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在治疗复杂性胆石症中,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肝外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是治疗复杂性胆石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