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经淋巴结穿刺活检组织学病理、肺泡灌洗液细胞学病理或二代测序技术(NGS)等确诊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受累脏器、影像学表现、治疗以及预后等。年龄、白细胞计数、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呈正态分布,以x±s表示;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 RNA载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治疗时长等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性别、致病菌种和受累脏器等)以[例(%)]表示。结果入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共1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15±6.5)岁。HIV合并MAC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减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累及器官以淋巴结受累最为常见(61.5%、8/13),其次为肺(23.1%、3/13)。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菌种为鸟分枝杆菌(76.9%、10/13),其次为胞内分枝杆菌(15.4%、2/13)。发热是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6.9%(10/13),其中90%(9/10)患者体温峰值超过39℃。HIV感染合并MAC肺病最常见的影像表现为斑片实变影,常伴纵膈淋巴结肿大。13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53.8%(7/13)患者水平低于50个/μl。所有患者均根据菌种鉴定结果行经验性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92.3%(12/13)]和乙胺丁醇[92.3%(12/13)]。结论在HIV感染人群中,MAC可累及全身多脏器,患者可出现高热、淋巴结受累,菌种主要鉴定为鸟分枝杆菌。应积极获取患者淋巴结、肺泡灌洗液等病理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器官移植术后持续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对结核的易感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容易引起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且极易全身播散,危及生命,病死率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疾病发病形式可表现为:①吸入后进展性原发感染,常伴进展性肺部感染、全身播散、或两者都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照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分为观察组(感染者)67例和对照组(未感染者)53例,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血常规、风湿病组合及免疫组合指标,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抗-核酸抗原(ANA)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抗-Sm、抗-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抗干燥综合征B(SSB)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间抗-ds-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补体C3、C4水平显著升高,升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 G、Ig A和Ig 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21,P〈0.05)。结论合并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发生改变,抑制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性,减轻了血液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呼吸道非结核分枝杆菌定植是HIV感染者发生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对肺结核的诊断造成干扰。我国HIV感染者中非结核分枝杆菌呼吸道定植情况和临床特点目前尚无较大样本的研究报道。本文分析HIV感染者痰培养中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和相关因素,从而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对广西省4个诊疗机构中CD4〈350的HIV感染者进行临床症状、胸片、痰涂片,痰分枝杆菌培养和血液分枝杆菌培养在内的结核筛查。结果 1073例HIV感染者在结核筛查时进行了痰分枝杆菌培养,检出非结核分枝杆菌87例(8.1%),129例(12.0%)为结核分枝杆菌。在痰培养阳性的标本中,43%为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在呼吸道的定植率随着患者CD4水平降低而逐渐升高,在CD4计数〉200/μl、100~200/μl、50~100/μl和〈50/μl的患者组中分别为2.8%、6.4%、7.1%和9.8%。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的患者中12.0%为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呼吸道定植的患者中8.5%痰涂片结果为抗酸杆菌阳性。与痰培养阴性的患者相比,有呼吸道非结核分枝杆菌定植的患者CD4水平较低,除体重下降更多见外,其他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盗汗、乏力等,以及胸片异常表现均未增加。结论我国HIV感染者中痰培养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在CD4〈200的患者中,需要加强临床观察。在未有进行细菌培养的情况下,非结核分枝杆菌在呼吸道的定植可能造成结核的误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结核分枝杆菌(MTB)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HIV/MTB双重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HIV合并MTB感染者154例(实验组)和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357例(对照组),进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TR)4种一线药物耐药性检测,比较两组患者MTB的总耐药率和总耐多药率,初始及获得性耐药、耐多药率。 结果HIV/MTB双重感染组患者总耐药率(44.2%,68/154)、初始耐药率(42.2%,19/45)、初始耐多药率(13.3%,6/45)、STR总耐药率(31.8%,49/154)和初始耐药率(28.9%,13/45)显著高于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33.9%、25.0%、3.8%、22.7%、11.4%)(P均<0.05)。INH、RFP、EMB耐药率与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患者获得性耐药率(39.1%,88/225)和获得性耐多药率(19.1%,43/225)分别高于初始耐药率(25.0%,33/132)和初始耐多药率(3.8%,5/132)(χ2= 16.785、P < 0.001;χ2= 7.393、P = 0.004)。 结论HIV/MTB感染者分离的MTB对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高,其中STR耐药最为严重,提示临床治疗应重视HIV/MTB双重感染者的结核耐药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7是否通过促进CD8+T细胞干扰素-γ(IFN-γ)分泌来增强小鼠抗乳腺肿瘤的免疫效应.方法 荷瘤小鼠瘤体内直接注射IL-7真核表达质粒(pcDNA3-IL-7);免疫磁珠分选CD4+T、CD8+T细胞并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干扰素(IFN)-γ的分泌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上清IFN-γ的量;噻唑蓝(MTT)法检测CD8+T细胞体外杀伤活性;小鼠体内预先注射anti-CD8抗体阻断活化.结果 pcDNA3-IL-7注射组CD8+T细胞内IFN-γ(38.6±4.4)%、CD8+T细胞培养上清IFN-γ( 136.0±11.2) ng/L,与对照组比较,pcDNA3-IL-7明显促进CD8+T细胞IFN-γ表达量(P<0.05);IL-7处理过的荷瘤小鼠CD8+T细胞杀伤活性显著增强,尤其效靶比为100∶1;小鼠体内预先注射anti-CD8抗体阻断CD8+T细胞活化,显著抑制IL-7抗瘤效应(P<0.05).结论 IL-7通过促进小鼠体内CD8+T细胞分泌IFN-γ介导抗瘤效应,从而增强小鼠机体抗乳腺肿瘤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Th17细胞是新发现的CD4+ T淋巴细胞亚群,因能够特异性地产生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遂得名Th17.其发现源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CIA)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这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将CIA、EAE小鼠IFN-γ或IL-12基因敲除后,小鼠自身免疫性炎症并未好转反而加重.进一步研究发现,EAE模型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产生IL-17的CD4+ T细胞的浸润,将此类细胞转移到健康小鼠体内可导致严重的EAE,进行抗IL-17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鼠的自身免疫性炎性反应[1].除IL-17外,Th17细胞还可分泌IL-21和IL-22,通过这些促炎性因子而在抗胞外菌、真菌等感染中发挥作用.通过上述促炎性因子,Th17还可促使IL-6、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炎症趋化因子(CXCL1、CXCL2、CXCL5和CXCL8)以及金属蛋白酶类的分泌.近年研究发现,Th17在HIV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而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现将Th17在HIV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典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特点,以提高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并且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确诊的79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午后潮热、盗汗和消瘦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其中多数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如下特点: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占84.8%),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占84.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占73.0%),糖蛋白抗原125(CA125)不同程度升高(占74.3%),影像学检查多提示浆膜腔积液或者淋巴结肿大(占44.3%)。目前临床常用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血清标志物检测价值有限。结论具备以上临床特点的发热患者需考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可能,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升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的认知。 方法分析1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1例38岁男性患者因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于2015年3月17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诊治,完善检查后确诊为新型隐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颅内混合感染,给予抗感染及对症综合治疗后,病情缓解,预后较好。 结论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及时诊断,予以抗隐球菌、抗结核综合治疗并适时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旋氧氟沙星对小鼠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特异性细胞免疫和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左旋氧氟沙星联合其他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38只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H37Rv结核菌(1×106CFU/只),然后随机等分为两组,一组不作处理(对照组),另一组进行左旋氧氟沙星灌胃治疗(药物组),300mg/kg,每周灌5d,疗程28d。在治疗开始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计数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菌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脾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情况。结果左旋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小鼠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小鼠服药期间细菌量减少100倍,停药后30d仍减少10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药物治疗能减轻肺组织病理变化的程度。药物组小鼠脾细胞分泌卡介苗(BCG)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小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同时能改善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胃结核三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刘延  王长印 《腹部外科》2003,16(2):112-112
例 1:女性 ,4 9岁。以上腹饱胀不适10年 ,加重伴呕吐 1月入院。入院后行胃镜检查报告示 :胃体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胃镜取活检病理检查报告示 :胃体肉芽肿性炎症改变 ,伴小区肠化生。肺部X线检查示 :两肺均有陈旧性肺结核病灶。患者身体消瘦明显。入院后以幽门梗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整个胃壁增厚 ,胃外周粘连较多 ,胃大弯侧有肿大的淋巴结融合成团。肠系膜及腹主动脉根部亦有肿大之淋巴结。以全胃癌放弃全胃切除治疗 ,仅行大弯侧淋巴结取活检后关腹。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示 :胃大弯淋巴结结核 ,考虑胃部病变为结核。伤口缝线拆除后行四联抗…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中由不同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免疫缺陷包括原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两大类,前者因遗传基因缺陷引起,后者因HIV感染所致。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逐渐浮出水面,其发病机制特殊,本文介绍该方面的临床感染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着重强调强中和力抗-IFN-γ所致的分枝杆菌易感综合征,另名为成人起病型免疫缺陷;同时介绍其他中和性抗细胞因子抗体所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及其相关感染。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会发现更多与传染性疾病有关的致病性抗体。  相似文献   

13.
Ag85B是分枝杆菌最主要的分泌蛋白,能够诱导机体强烈的Th1免疫反应,并在分枝杆菌细胞壁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具有与纤维粘连素(FN)结合的特性。Ag85B蛋白能够诱导膀胱癌患者PBMC的增殖反应,并能诱导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2;Ag85B基因修饰的膀胱肿瘤细胞疫苗具有抗膀胱肿瘤效应;利用Ag85B的外分泌特性构建分泌细胞因子的BCG在治疗膀胱癌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Ag85B基因编码的DNA疫苗为膀胱癌的基因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症肺炎的发生时间为术后25d至术后1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术后1~6个月发病26例,占总数的93%。临床表现为高热伴进行性呼吸困难。该组经反复检测病原微生物培养、巨细胞病毒(CMV)脱氧核糖核酸(DNA)、CMV免疫球蛋白(Ig)M,24例获得病原学证据(混合性感染20例,单纯细菌感染4例),4例未获得病原学证据。治疗前25例(90%)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治疗方案:停用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增强剂,联合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机械通气,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22例(79%)治愈,其中20例移植。肾功能正常,2例血清肌酐轻度升高。6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均为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低水平者,其中2例为细菌+真菌+CMV感染者,1例为细菌+CMV感染者,3例为未明确病原菌患者。结论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学诊断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需反复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CMVDNA、CMV IgM检测。促进免疫功能恢复、联合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对症和支持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及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及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非活动性HBV携带期15例、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活化期44例)及2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对其中33例免疫活化期患者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48周。分别于治疗前(T0期)及治疗后4周(T1期)、8周(T2期)、12周(T3期)、24周(T4期)和48周(T5期)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比例。同时对部分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免疫活化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 =3.610,P <0.05)。抗病毒治疗后,△T0~T1、△T0~T2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P均<0.05);△T0~T5期,HBeAg血清学转换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率显著高于未转换组(Z =-2.200,P <0.05)。免疫活化组患者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P均<0.05)。免疫活化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t=3.037、3.180,P均<0.05),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现不同,免疫活化期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CD4^+T比例及CD4^+/CD8^+下降,CD8^+T比例升高,血清IL-10水平显著升高。HBeAg阳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可能有助于预测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阻断共刺激信号CD40-CD40配体所诱导的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移植心脏和脾脏取自行心脏移植后的同种同系受体和同种异系受体(包括接受和未接受抗CD40配体抗体治疗),使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IFN-γ的表达。比较野生型小鼠和IFN-γ基因去除小鼠受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同时比较接受MR-1治疗的野生型小鼠受体和IFN-γ基因去除小鼠受体的CD4+T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物较免疫耐受移植物表达更高的IFN-γ。IFN-γ基因去除小鼠受体如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移植物存活时间无明显延长,较之野生型小鼠受体反而有所缩短。使用MR-1在野生型小鼠受体中诱导出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但在IFN-γ基因去除小鼠受体中却无类似效果。IFN-γ缺失使T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毒性增强。结论在阻断共刺激信号CD40-CD40配体所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中,IFN-γ能够促进免疫耐受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境外输入与相关本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0年11~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及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国籍境外输入型患者50例与相关本土患者1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成都本土相关患者较境外输入患者年长,多为老年人、女性(P≤0.05);合并心脏病及肿瘤的比例高;有咳嗽、发热、咳痰症状的患者更多(P≤0.05)。本土相关患者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测定高于境外输入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肌酐检测值低于同期境外输入患者(P≤0.05);境外输入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总抗体、IgG抗体、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均较本土患者高(P≤0.05)。境外输入患者中位核酸阴转时间短于本土患者(P≤0.05)。结论本次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境外输入患者与相关本土患者在性别、年龄、共病、临床表现、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核酸阴转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关本土患者高龄居多,病情更复杂,但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分子(PD-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 T细胞表面的表达模式,了解其与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HLA-A2)阳性的78例临床类型不同的慢性HBV感染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表面分子Tim-3和PD-1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者Tim-3+/PD-1+HB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占总的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58%,Tim-3-/PD-1+细胞比例为24%,Tim-3-/PD-1-比例16%,Tim-3+/PD-1-比例最低为2%。临床病情越严重的临床类型中,Tim-3+/PD-1+HBV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越高,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为(52.05±18.68)%,重度肝炎组为(59.66±19.25)%,重型肝炎组最高为(68.72±17.21)%;各组与非活动性携带者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7、0.009、0.000。重型组与轻中度组比较,P =0.018。Tim-3+/PD-1+在HBV特异性CD8+ T细胞的表达与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的水平呈负相关性(r =-0.466,P <0.001)。结论在HBV特异性CD8+ T细胞中,Tim-3和PD-1共同表达是其主要表达模式,Tim-3和PD-1的高表达可能负性调控IFN-γ的产生,从而影响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瘤体内直接注射白细胞介素(IL)-7基因抗小鼠乳腺肿瘤免疫效应.方法 构建IL-7真核表达质粒(pcDNA3-IL-7);建立乳腺癌TM40D细胞BALB/C小鼠移植模型;瘤体内直接注射pcDNA3-IL-7,观察小鼠肿瘤体积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IFN-γ的分泌量;局部肿瘤经治疗后行常规病理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pcDNA3-IL-7;与对照磷酸盐缓冲液(PBS)组(115.2±11.8) ng/L、pcDNA3组(133.6±9.4) ng/L比较,pcDNA3 -IL-7注射组(242.3±10.1)ng/L外周血IFN-γ明显增高;pcDNA3-IL-7明显抑制肿瘤生长(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pcDNA3-IL-7显著促进CD4+T细胞、CD8+T细胞内IFN-γ的分泌量;常规病理显示pcDNA3 -IL-7注射组肿瘤组织大量坏死,炎性细胞和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瘤体内直接注射pcDNA3-IL-7明显抑制小鼠乳腺肿瘤生长,显著促进IFN-γ分泌,增强了小鼠机体抗乳腺肿瘤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心脏外科住院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患儿术后1 h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给予免疫球蛋白,用量为1g/(kg·d),疗程为2 d。对照组术后只进行常规的治疗。两组患儿分别于术前、术后0.5 h、2 d,抽取静脉血5 ml。釆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各时间段两组患儿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及术后0.5 h两组患儿同时间段血清IL-4、IFN-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 h两组患儿血清IL-4、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患儿术后2 d血清IL-4浓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而对照组患儿术后2 d血清IL-4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术后2 d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患儿血清IL-4、IFN-γ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07)。与术后0.5 h相比,对照组患儿术后2 d血清IL-4浓度约下降20.08%(P=0.001),血清IFN-γ浓度上升17.8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患儿同时间血清IL-4浓度约下降35.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血清IFN-γ浓度只上升7.60%(P=0.14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改善因手术、体外循环等因素所导致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