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组对照,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对流冲洗治疗Fournier坏疽的效果。 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6例Fournier坏疽患者,其中4例因VSD需自费纳入单纯换药组,另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6例和VSD联合对流冲洗组6例。所有患者经抗感染、控制血糖治疗后行Ⅰ期清创手术。单纯VSD组:根据创面大小及形态将负压材料剪成合适形状,充分接触并填满创面残腔,确保无残留死腔,封闭创面后负压接医院中心负压进行持续吸引,负压为150 mmHg(1 mmHg=0.133 kPa);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在单纯VSD组处理基础上联合0.9%氯化钠溶液通过输液器冲洗创面;清创换药组:对创面进行仔细清创,并用0.9%氯化钠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对创面进行冲洗,尽量保持创面清洁后,乳酸依沙吖啶纱布填充创面后敷料覆盖。对各组的创面细菌清除率、Ⅱ期缝合术式、平均创面封闭时间、住院总时间、患者满意情况、VSD使用个数及VSD堵管率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3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及χ2检验。 结果治疗后,单纯VSD组可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较好;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创面基本被鲜红肉芽组织覆盖;清创换药组创面可见肉芽组织散在生长,创基仍可见坏死组织及分泌物附着,创周皮肤炎症反应较重。3组患者创面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07,P<0.05)。清创换药组创面细菌清除率为(58.7±4.5)%,明显低于单纯VSD组[(79.8±5.6)%]、VSD联合对流冲洗组[(93.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2、9.133,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创面细菌清除率也明显低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8,P=0.001)。单纯VSD组5例Ⅱ期行拉拢缝合联合植皮封闭创面,1例腹股沟区创周皮瓣红肿明显,拉拢缝合后切口局部持续较多分泌物渗出,加强清创换药后切口逐渐愈合;VSD联合对流冲洗组患者Ⅱ期缝合采用直接拉拢缝合即基本封闭创面,创面愈合良好;清创换药组1例Ⅱ期行直接拉拢缝合联合局部植皮,皮片部分成活,剩余3例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加游离植皮术封闭创面。3组患者平均创面封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89,P<0.05);清创换药组的平均创面封闭时间明显大于单纯VSD组、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31、7.195,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平均创面封闭时间也明显大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P=0.018)。3组患者住院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07,P<0.05);清创换药组的住院总时间为(38.3±9.3) d,明显大于单纯VSD组[(22.3±3.4) d]、VSD联合对流冲洗组[(16.7±2.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3、7.106,P值均小于0.05);单纯VSD组住院总时间也明显大于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47)。单纯VSD组堵管率为44.4%(12/27),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堵管率为15.8%(3/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单纯VSD组患者治疗期间虽然也无明显疼痛,但费用较高;VSD联合对流冲洗组创面愈合良好,患者满意度最高;清创换药组患者换药过程疼痛剧烈,住院时间长,后期创面封闭效果不甚满意。 结论VSD联合对流冲洗能快速稀释引流创面分泌物,减轻创面感染,有效解决堵管发生,保障引流通畅,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区三甲医院创面修复专科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病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诊疗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暨创面修复中心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全部住院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创面的类型、部位与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治疗方式和结果,以及卫生经济学信息。描述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别比较性别、病程、类型、治疗方式因素对创面细菌感染、疗效、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与H检验。 结果最终纳入研究639例患者,男420例,女219例。(1)患者平均年龄为57.00(43.00~67.00)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大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5, P<0.05);(2)290例患者合并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慢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数量多于急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4)最常见的创面类型依次为术后难愈性伤口、糖尿病足部溃疡、压力性损伤与皮肤软组织感染,最常见的创面部位依次为足部、下肢及胸部;(5)创面细菌学检查显示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最高(57.61%),常见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136例患者行单纯换药治疗,118例行单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38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30例行多次手术治疗。治愈282例,好转313例,未愈39例,死亡5例;(7)人均花费34 354.15(16 449.72~75 018.24)元;人均住院时间21.00(11.00~40.00) d。按创面类型分类,免疫疾病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高,肥厚性瘢痕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低。按费用类型划分,工伤保险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高,自费医疗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最低。 结论患者多为中老年,多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病程主要以慢性皮肤软组织损伤为主,常见创面类型为术后难愈性伤口、糖尿病足部溃疡、压力性损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部位集中于下肢、足部及胸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对此类病菌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清创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研究表明,对于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在不可能关闭软组织缺损和未找到可用的肌肉和肌皮瓣前,将负压封闭引流高分子泡沫材料作为人工替代皮肤覆盖创面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目的:观察高分子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25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4例采用高分子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拉网植皮治疗,另11例采用传统换药联合植皮打包覆盖创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与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组中10例植皮完全成活,成活率为71%;另4例通过换药最终覆盖创面。传统换药组中6例植皮完全成活,成活率为55%;剩余5例中3例通过换药愈合,2例行二次植皮。两组植皮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负压封闭引流组等待二期手术时间、二期手术前换药次数及缺损完全修复时间均少于传统换药组(P < 0.05)。提示高分子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加快游离植皮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愈合速度,缩短病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micro-dynamic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MDNPWT)应用于小面积Ⅲ度低热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外科门诊就诊的小面积(≤10 cm2)Ⅲ度低热烧伤患者220例。应用MDNPWT治疗的108例患者设为微动力负压组,采用常规治疗的112例患者设为常规治疗组。微动力负压组患者入组后采取持续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换药,而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外用药物治疗。对比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总费用及手术率。对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1.8±3.5)、(48.0±13.9)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换药次数分别为(6.4±0.7)、(34.2±3.1)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6,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总费用分别为(2 807.5±782.6)、(7 516.7±238.3)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0.05);微动力负压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手术率分别为0、7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9,P<0.05)。 结论MDNPWT具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节省治疗总费用及降低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手术率等优点。因此,MDNPWT可以作为小面积Ⅲ度低热烧伤创面治疗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负压引流组和常规换药组,每组21例。负压引流组采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常规换药组采用传统创面换药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治愈率及治疗效果。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负压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7.0±7.8) d,常规换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6.0±9.3)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6,P=0.002);负压引流组抗生素应用时间为(8.0±2.9) d,常规换药组抗生素应用时间为(12.0±5.3)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P=0.001);负压引流组患者经过持续负压引流,20例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切口完全愈合,治愈率为95.2%,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 结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心脏外科术后纵隔感染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创面愈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SD负压吸引在糖尿病足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从而拓宽糖尿病足临床治疗的选择空间。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骨科进行糖尿病足感染20例患者常规的局部有效清创、降糖以及抗感染措施处理以后,在患者病足表面坏死物清除的条件下,使用 VSD负压吸引技术进行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VSD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防止创面感染加重,减轻创面渗出,2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在使用 VSD负压吸引治疗后,8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愈合,12例患者二期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得以成活。治疗时间38~45d,平均愈合时间41d。结论 VSD负压吸引在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下肢静脉曲张性皮肤溃疡皮片移植术后的应用与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创伤中心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诊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性皮肤溃疡清创后植皮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换药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注重压力管理、管道管理和基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平均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创面细菌培养液阳性率和植皮存活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换药次数(2.53±1.17)次,与对照组[(5.05±1.90)次]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P<0.05);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8.11±1.97) d,较对照组[(10.47±4.29) d]相对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 P=0.038);观察组创面细菌培养液阳性率10.5%,与对照组(42.1%)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27);观察组植皮存活率(92.11±5.61)%,较对照组[(87.33±7.88)%]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4),两组均未发现任何不良事件。 结论游离皮片移植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配合良好的护理支持,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创面细菌培养液阳性率,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慢性创面修复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经抗感染、控制血糖及手术清创处理,并对创面进行照相。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研究组将PRP均匀完整覆于创面,2组均使用凡士林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按需换药/清创,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对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及炎症反应阳性率、换药/清创次数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换药后第6天、第9天、第18天,研究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90±7.18)%、(58.49±9.80)%、(96.70±5.39)%,分别优于对照组[(14.76±6.79)%、(43.76±7.29)%、(80.51±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4、8.092、11.860, P<0.05);研究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1.49±3.18) d,短于对照组[(27.46±3.7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4, P<0.05);研究组炎症反应阳性率为8.68%,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4, P<0.05);研究组的换药与清创次数分别为(7.19±1.08)、(2.28±0.59)次,均低于对照组[(9.68±1.47)、(5.37±1.2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7.282, P<0.05)。 结论应用PRP进行糖尿病足创面的外用对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修复疗效更佳,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炎症反应阳性率、换药/清创次数,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负压封闭引流能有效促进组织缺损创面的愈合修复,其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在糖尿病足治疗领域的效果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与传统方法修复糖尿病足创面临床效果的比较。方法:收集糖尿病足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传统治疗组调控血糖辅以创面换药,采用传统清创干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采用传统治疗结合使用新型的海藻盐泡沫敷料干预,每组30例。评价2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与传统治疗组相比,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病足在换药次数、血糖控制平稳时间、创面准备时间愈合时间、治愈率均显著改善(P0.05)。结果说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可促进创面炎症消退,刺激创面肉芽生长,同时能为皮肤缺损创面二期植皮或者皮瓣转移覆盖修复,创造有利的修复条件,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联合局部氧疗对压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空军总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的60例Ⅲ期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换药组、负压吸引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常规换药组与负压吸引组分别给予常规换药法、负压伤口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负压吸引结合创面局部氧疗。观察入院后即刻,治疗后第1、2、3、4、5、6、7、8周创面最大长度、宽度、深度,渗出情况,组织类型及创面缩小程度。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 结果负压吸引组在压疮的长度、宽度、深度上较常规换药组均明显减小,联合治疗组的减小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治疗后第8周常规换药组压疮的长、宽、深度分别为(3.04±0.43)、(3.63±0.88)、(1.55±0.77) cm,负压吸引组分别为(2.14±0.71)、(2.65±1.27)、(1.05±0.62) cm,而联合治疗组为(1.17±0.28)、(1.39±2.37)、(0.58±0.45) cm。负压吸引组压疮的渗出明显减少,压疮肉芽组织生长明显增多,创面缩小程度更为显著,联合治疗组的以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负压吸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负压吸引联合局部氧疗治疗Ⅲ期压疮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效果优于单独负压吸引治疗,将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慷舒灵敷料治疗糖尿病足及下肢慢性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常规治疗四周以上无效的糖尿病足及下肢慢性创面患者16例,使用慷舒灵敷料治疗,视创面渗出的情况每3~5d换药1次,1周为一观察周期。结果5周愈合1例、6周愈合5例、7周愈合6例、10周愈合1例,11周愈合2例,有1例于12周行需要行自体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慷舒灵全组总有效率为100%,8周愈合率为75%。结论慷舒灵敷料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足及下肢慢性创面,提高慢性创面愈合率,并可减少患者创面处理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临床上常采用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为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的临床处理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患者共63例,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分别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包括清创手术和清创手术+负压创面治疗(NPWT),设为手术治疗组,共44例]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超声清创和常规换药),设为非手术治疗组,共19例。通过分析创面处理前后血糖值变化、创周炎症反应情况、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以及总体截肢率,评价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不同临床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数据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Radit分析法和χ2检验。 结果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的血糖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在创周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生成方面,手术治疗组在炎症反应控制方面95%CI为0.808~1.149,在肉芽组织生成方面95%CI为0.792~1.133,均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同时对手术治疗组内的清创手术和清创手术+NPWT两种治疗方式行进一步Radit分析,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在肉芽组织生成方面,95%CI为0.2466~0.64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截肢率为9%,非手术治疗组截肢率为37%,提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截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P<0.05)。 结论对于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应积极行清创手术治疗或辅以NPWT,尽量清除坏死组织,积极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这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保肢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创伤治疗技术(NPWT)在糖尿病足难愈性溃疡治疗中的适应证、持续负压运行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糖尿病足难愈性溃疡患者139例,分2组。负压创伤治疗组10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年龄33~87岁,平均年龄64.3岁。常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2~94岁,平均年龄63.6岁。溃疡形成时间最短2周,最长2.5年,糖尿病病程1个月~40年。负压创伤治疗组采用智能负压治疗技术治疗糖尿病足难愈性溃疡,治疗时间最长120 d,最短15 d。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清创、换药方法,治疗时间最长97 d,最短14 d。2组均辅以控制血糖及血压、抗凝、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两组分别于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负压治疗组溃疡愈合31例,显效55例,有效13例,无效5例。常规治疗组溃疡愈合17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6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个月溃疡无复发,3个月负压治疗组68例随访中4例下肢出现新溃疡。常规治疗组10例随访中1例下肢出现新溃疡。治疗安全性:负压泵运行过程中噪声小,连续运行最长120 d(更换辅料时停机)无故障,无出现并发症。结论智能负压治疗技术在糖尿病足部皮肤难愈性溃疡治疗中显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总结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8月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3例严重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截肢(趾)与否,将43例患者分为截肢组、截趾组、截肢(趾)组和非截肢(趾)。对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血浆白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值、Wagner分级、有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坏死性筋膜炎等进行分析。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截肢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0.7 ± 39.3)d,长于非截肢(趾)组(58.4 ± 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 P=0.03);截肢(趾)组、截肢组和截趾组的年龄分别为(58.7 ± 9.8)、(55.7 ± 11.2)、(62.2 ± 6.7)岁,与非截肢(趾)组(59.0 ± 8.4)岁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2、0.96、-1.07,P=0.91、0.35、0.29);截肢(趾)组、截肢组和截趾组的糖尿病病程分别为(13.4±6.4)、(12.3±7.1)、(14.6±5.5)年,较非截肢(趾)组(15.4±6.3)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1.29、0.32,P=0.31、0.21、0.75);截肢(趾)组和截肢组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分别为(21.9±3.0)、(20.9±2.4)g/L,明显低于非截肢(趾)组的(25.0±4.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3.04,P=0.01、P<0.05);截肢(趾)组、截肢组和截趾组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3.1±14.2)、(91.8±13.5)、(94.6±15.5)g/L,与非截肢(趾)组(101.4±14.9)g/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6、1.85、1.19,P=0.07、0.07、0.25);截肢(趾)组、截肢组和截趾组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3.1±4.3)、(23.7±4.8)、(22.4±3.9)×109/L,与非截肢(趾)组(21.8 ± 3.6)×109/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8、-1.30、-0.46, P=0.29、0.20、0.65);3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9.8±1.2)、(10.1±1.3)、(9.6±1.1)mg/dl,与非截肢(趾)组(9.4±1.5)mg/d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8、-1.21、-0.28,P=0.16、0.03、0.98);43例患者中,13例截肢,截肢率为30.23%,截肢切口一期愈合2例,11例截趾,截趾率25.58%,截肢(趾)率55.81%。截肢(趾)组与截肢组的患者多为高Wagner分级,其中4级以上分别有11、19例,与非截肢(趾)组的7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1、9.73,P<0.05、P=0.02);截肢(趾)组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分别有12、10、6、7、21例,截肢组合并这5种疾病的患者分别有8、7、4、4、12例,截趾组合并这5种疾病的患者分别有4、3、2、3、9例,与非截肢(趾)组的3、5、3、6、14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7、3.07、1.05,P=0.63、0.55、0.90)。 结论严重糖尿病足有较高的截肢伤残率,局部严重的感染是导致截肢(趾)的重要原因,病灶彻底的清创引流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慢性压力性创伤所致压疮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皮瓣、游离皮片、术后灌洗及负压吸引等外科方法治疗107例因截瘫、侧瘫、超高龄痴呆等原因导致慢性压力创伤性皮肤、软组织溃烂创面382处。其中尾骶区121处,股骨大转子区96处,坐骨结节63处,髂骨部48处,胸腰椎区22处,足跟部15处,肩胛区17处。围手术期营养不良患者予以营养代谢支持治疗,感染严重者术后持续灌洗与负压吸引,并防止再受压等。结果 382处创面一次性愈合304处,其中158处为肌瓣或肌皮瓣,轴型复合组织瓣76处,游离皮片54处,邻位皮瓣16处。延迟愈合78处,其中轴型复合组织瓣41处,肌皮瓣31处,游离皮片6处。延迟愈合创面修复方法:38处经Ⅱ期扩创后直接缝合治愈,27处经游离皮片移植治愈,13处局部换药治愈(平均17d)。随访6个月时,原位复发压力性创面17例,其中游离植皮占13例。结论改善全身营养,控制局部细菌感染,利用创面周围健康皮肤、肌肉、筋膜形成复合组织瓣修复创面,辅以创底灌洗、负压吸引,避免再受压等是提高慢性压力创伤性创面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植皮治疗糖尿病足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疮疡外科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30 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Wagner 分级4~5级的患者,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清创、VSD技术、植皮等。观察住院时间、肢体功能及外形、植皮区瘢痕挛缩情况。出院后电话及门诊随访30例患者,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观察肢体外形、功能、溃疡复发情况。 结果3例患者足部存在缺血,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提示下肢动脉存在闭塞情况,行股浅动脉开通、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行清创、经VSD治疗后行植皮治疗,创面完全愈合。23例患者经清创后,行VSD技术治疗后,创面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植皮后创面完全愈合。另4例患者由于创面感染严重,清创后组织缺损较多,间断行清创、VSD技术治疗后,肉芽组织填充生长良好,行植皮手术治疗,移植皮片大部分成活。所有糖尿病足创面均治愈,住院时间27~50 d,平均35 d; 27例皮片颜色良好,具有良好弹性,足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3例因植皮处为足底或足前端摩擦后出现小溃疡,经门诊换药1周左右后均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 结论在清创的基础上,后期行VSD技术联合植皮治疗糖尿病足,能够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11年11月~2014年3月,运用以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1例。软组织缺损部位:踝前部12例,外踝部10例,足跟部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 1.0 cm×0.8 cm~18.0 cm×10.0 cm,切取皮瓣面积 2.5 cm×7.0 cm~21.0 cm×12.0 cm,供区直接闭合或游离皮片覆盖。 结果 术后31例皮瓣29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局部表层皮肤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平均随访19个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皮瓣负重区无破溃,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恢复穿鞋、行走功能。 结论 该皮瓣切取简单,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修复效果满意。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 of the foot soles was performed in 119 patients with arterial disease of the legs. Fluorescein was injected rapidly intravenously and sequential photographs were taken of the foot soles. Densit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three areas of each foot image: the big toe, the foot pad (just proximal to the little toe) and the hee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FA measurements and systolic arterial pressure in the ankle or the big toe were analysed. The appearance times of fluorescence correlated inversely with ankle pressure (P less than 0.001). The initial slopes of the fluorescence-time curves at all three sites of measurement correlated with ankle pressure (P less than 0.001). The initial slopes of fluorescence-time curves of the big toe and the foot pad correlated with toe pressure (P less than 0.001). In 12 patients effective arterial pressure was lowered by elevation of the feet, and in eight patients external pressure was applied to the foot by enclosing it in a box. The changes in FA evoked by these manoeuvres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erial pressures and FA measurements. We conclude that FA is a good method for evaluating circulation in the foot when neither ankle nor toe pressure is obtainable. In addition, FA may be useful when vascular disease is suspected in the presence of normal pressures, because the fluorescence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clearly abnormal in 11 of 16 such fe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