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范输液微粒污染 保障输液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小婷 《西南军医》2009,11(2):348-349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um,少数可达50~300u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输液剂中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大量微粒进入人体后,对人体可以造成以下危害:(1)微粒较小时,由于向心性静脉输液静脉管腔不断扩大,小微粒不易在静脉系中停留,但随血液通过左心后,动脉管腔逐渐缩小,直径约5-10um大小,因此微粒就有可能滞留堵塞毛细血管,引起血管肉芽肿及坏死等严重反应,堵塞部位多发生在肺、脑、肝、肾及眼部,除导致不同程度的坏死和损伤外,某些微粒还可能引起肿瘤样和抗原样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大鼠尾静脉连续输液装置与技术,可使实验动物不受外科手术的创伤。大鼠输液期间活动基本不受限制,输液速度最低可控制在5~9ml/h,连续输注7~14天,局部未见不良反应。该输液装置与技术可用于代谢、静脉营养及药理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速度护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给药方法。由于输液速度、输注量不当引起的输液反应和病人的不适时有发生,且输液速度、输注时间等相关内容在病人的病历资料中很少有详细记录,医生的医嘱中对输注速度提示较少。我科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对输液速度的控制,对减少输液反应及其它并发症起到了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便携式智能输液机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便携式智能输液机(PITM)用于儿科输液的效果。方法将50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PITM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重力输液器输液。结果实验组的重复穿刺例数、重新穿刺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重新穿刺7例(2.7%),重新穿刺时间(5.03±0.40)min,对照组重新穿刺26例(10.7%),重新穿刺时间(19.94±0.91)min;患儿家属的满意率,实验组为236例(94.4%),对照组为106例(42.4%)。实验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ITM可降低重复穿刺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5.
实行“三对制”用药准确是保证病人治疗效果及输液安全的前提。为了避免差错,笔者和所在单位的同事将过去“一对一”的工作方式改为接药、配药、注射各由一名护士操作的“三对制”。接药护士遵医嘱接药,检查核对药品,并将患者姓名、所要配的药物及剂量写在瓶签上;配药护士再进行核对,无误后配药;注射护士第三次核对病人姓名及药品,无误后再给病人注射。这样层层把关,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有效地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严防药物过敏反应常见的反应症状有突感头晕、胸闷、心慌、喉头有阻塞感,并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  相似文献   

6.
7.
我院基于“军字一号”系统,开发实现了输液标签和输液观察卡打印,经临床应用7个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骨髓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I)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建立的紧急输液方法,是利用长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主要用于急诊大抢救和心肺复苏。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过程中,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快速补液扩容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限制性输液对老年结直肠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老年结直肠癌97例,随机分为限制性输液组49例和非限制性输液组48例。限制性输液组术后3天平均每天输液量≤33 ml/(kg.d),非限制性输液组〉34 ml/(kg.d),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清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尿素、肌酐、钙及镁等水平变化,以及术后首次排气、首次排便、首次进食、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限制性输液组术后第1~6天每天平均输液量显著少于非限制性输液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每天平均输液量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首次排气、首次排便、首次进食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非限制性输液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限制输液组(P〈0.05);两组术后生化及血常规检查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术后限制性输液可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翟燕云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9):1121-1122
小儿头皮针在门诊输液室的使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输液反应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输液作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大家广泛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因输液导致的医疗事故不时见诸报端,应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输液能引起人体哪些不良反应呢?血管炎症和血管栓塞输液对局部血管是一种损伤。特别是在护士因操作技术不熟练而反复扎针时,或者在使用一些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时,易引起血管炎症。另外,有些液体因出厂时质检不严、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治疗中反复多次加药,均可造成液体中不溶性微粒增多(如橡皮屑、玻璃屑等),而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药物经血管进入人体较口服给药更…  相似文献   

14.
李艳 《兵团医学》2012,(2):63-65
正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选择门诊输液治疗的病人不断增多,由于医疗市场竞争,病人维权意识增强,特别是门诊工作有其不同于病房的特殊性,这些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气泡随着输入的液体进入血管内,无论气泡量多少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恐惧,因此避免在静注时隐藏在接头处的小气泡十分重要。具体方法是:(1)排除输液器内的气体,使莫菲滴壶的液面在1/2~2/3水平,这样可以缓冲莫菲滴壶上的气泡。(2)排除静注管内的气体,使注射器纵轴与垂直线呈15°,使注射器乳头在最高点,然后轻拍泡压入针头处。(3)连接左手先关闭调节器,反折头皮针近接头处1 cm,分开头皮针与输液管接头处,右手拧下静注管上的针头立即套在输液管接头处,右手持静注管轻推活塞,使乳头处所见的液面呈凸向外的水滴状,左手的示指和拇指挤压头皮针接…  相似文献   

18.
输液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定的给药方式有利于联合用药,保持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创伤病人输血输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创伤病人除出血、创伤外,还有微循环淤滞,需输注晶胶体溶液,改善微循环。对扩容剂的补充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本文对创伤病人救治中的输血输液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20.
陈晨  石磊  申俊 《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118-1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人口、老龄人口日益增加。以肥胖为危险因素的相应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等有上升趋势,使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增多。肥胖可造成手(足)背脂肪堆积,使血管深在,皮肤松弛;老龄和慢性病患者,静脉的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不同程度损坏,甚至短期内难以重复使用;二者均可影响静脉输液质量.给患者造成痛苦,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总结2009-01~2009-10间60例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采取顺行(向心方向)与逆行(离心方向)穿刺法,进行比较,逆行穿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