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46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00±10.78)岁。分为4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8例(8/46,17.4%),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9/46,19.6%),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2例,急性或陈旧性梗死灶4例,颅内多发皮层异常信号2例,脑膜增强1例。脑实质型神经梅毒28例(28/46,60.9%),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9例,脑萎缩13例,脑积水1例,侧脑室旁缺血灶5例;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腰椎磁共振检查均正常。梅毒性树胶肿1例(1/46,2.2%),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结节样强化灶,伴周围水肿。驱梅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 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影像学多变,临床中需将梅毒血清学化验作为常规检查以减少误诊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入组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阴性。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7.85 ± 12.99)岁,病程中位数为9.5(2.5,33)个月。17例(85%)患者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单组颅神经受累(17例,85%)较2组颅神经受累(3例,15%)患者更多见,未发现3组及以上颅神经受累者。单组颅神经受累者中,颅神经受累频率依次为视神经[5例(25%)]、听神经[5例(25%)]、外展神经[4例(20%)]、动眼神经[2例(10%])和三叉神经[1例(5%)]。2组颅神经受累者中动眼神经合并三叉神经受累者2例(10%)、视神经合并听神经受累1例(5%)。入组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均阳性,18例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验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5例(83.33%),较蛋白升高[9例(50%)]更为常见,脑脊液中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2例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责任病灶,5例患者头颅MRI正常而五官MRI可见与疾病相关的异常信号。16例患者行诱发电位检查,其中8例(50%)患者诱发电位异常。20例患者中,18例给予青霉素、1例给予头孢曲松、1例给予多西环素治疗后,11例(55%)患者症状好转。 结论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其诊断应结合病史、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聚试验(TPPA)和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阳性;脑脊液TPPA均阳性,脑脊液RPR阴性4例,阳性16例,蛋白质均升高,白细胞数正常6例,升高14例。经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随访16例,症状消失4例,好转10例,未好转或恶化2例。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特点,并结合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查。神经梅毒的治疗仍首选大剂量水剂青霉素。  相似文献   

4.
梅毒在我国流行已有10余年,梅毒螺旋体可侵犯神经系统,其表现多样,容易误诊.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甚为罕见,仅见个案报道.尚未引起广泛重视。本院于2009年3月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以提高对神经梅毒患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MRI、CT)检查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女比例4︰1,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6±12.4)岁。其中梅毒性脑膜炎型患者1例(5%),脑膜血管型患者8例(40%),麻痹性痴呆型患者8例(40%),脊髓痨型患者2例(10%),麻痹性痴呆合并脊髓痨型患者1例(5%);有明确梅毒史患者6例(30%),首诊误诊率高达70%。所有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均为阳性(1:2~1:128),脑脊液TPPA均阳性,RPR阳性17例(85%)(1:2~1:16)。脑脊液白细胞> 10 × 106/L患者18例(90%),均为单核细胞升高;蛋白升高患者17例(85%),葡萄糖异常患者15例(75%),氯化物水平和脑脊液压力均正常;17例行脑脊液IgG检测16例患者升高(94.12%);15例患者脑脊液IgG寡克隆带检测13例阳性(86.67%);13例患者中CSF-24 h IgG合成率升高者12例(92.31%)。各临床型患者脑脊液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3、P = 0.95)。 结论神经梅毒以壮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是易误诊的可治性疾病,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检查对指导早期诊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癫痫发作为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表现为癫痫发作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影像学资料。 结果入组患者男性占数量优势(20例);14例为局灶起源的发作(其中9例由局灶扩散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4例为未知起源的强直-阵挛发作,1例为未知起源的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2例仅于脑电图见到痫性波而无临床发作。14例患者为麻痹型痴呆,其余为脑膜脑炎型(4例)、脑膜血管型(2例)及树胶肿型(1例)。患者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表现为慢波节律、癫痫波、蝶骨电极位相倒置或正常。共随访16例患者,其中10例无癫痫发作。 结论以癫痫发作及精神症状为表现的患者,需要考虑神经梅毒,早期发现及积极驱梅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神经梅毒所致视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完善P-VEP检查且P100波潜伏期异常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分析其P-VEP结果、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清指标的特点。 结果21例P-VEP异常的神经梅毒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多见(76%、16/21),平均年龄为(45.0 ± 11.5)岁。17例患者眼部症状阳性,4例患者眼部症状阴性。17例眼部症状阳性的患者均被诊断为视神经炎。P-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P100波缺失。患眼P100波潜伏期(135.16 ± 22.21)ms较正常眼潜伏期(92.75 ± 8.26)ms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13、P = 0.007)。眼部症状阳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较症状阴性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更长[(137.94 ± 23.12)ms vs.(120.33 ± 5.5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8、P = 0.217)。P100波潜伏期和脑脊液白细胞(r = 0.349、P = 0.155)及蛋白(r = 0.240、P = 0.323)间无显著相关性。追踪分析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变化与血清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 0.05)。有5只患眼表现为P100波缺失,其在治疗后6个月内P100波仍缺失。 结论神经梅毒患者P-VEP检查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缺失提示视神经损害;P100波波形缺失可能提示视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或不可逆转;在神经梅毒患者未出现视神经受损症状前即可通过检查P-VEP发现视神经受损,为明确神经梅毒患者是否存在视神经损伤及损伤程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梅毒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梅毒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均为血清和脑脊液梅毒确证试验阳性且滴度增高,均以双眼视力下降起病,急性或亚急性病程,症状逐渐加重。6例患者HIV均阴性。6例患者脑脊液检查示蛋白增高4例,细胞数增多5例。6例患者眼底检查均提示双侧视神经萎缩。5例患者行头颅核磁检查示双侧视神经形态、信号异常。6例患者血及脑脊液抗-AQP4均阴性。6例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视力下降无明显进展,脑脊液指标部分改善。结论以双眼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疾病鉴别诊断需考虑梅毒性视神经病变,早期诊断和正规驱梅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梅毒苍白密螺旋体侵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为梅毒Ⅲ期表现。约10%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发展为神经梅毒。根据病理改变,神经梅毒可分为主质型(神经细胞的脱失、脱髓鞘等为主)和间质型(脑脊髓膜炎、血管炎、梅毒性树胶样肿)~([1])。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诊、未经治疗的HIV阴性梅毒患者共163例。入组患者跟根据诊断结果分为隐性梅毒组(39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组(43例)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81例)。应用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入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OB,并判定脑脊液OB阳性结果。比较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的差异,同时分析OB阳性和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生化、常规指标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脑脊液OB诊断神经梅毒的效能。 结果入组163例梅毒患者中97例脑脊液OB阳性。隐性梅毒组、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分别为12.8%(5/39)、65.1%(28/43)和79.0%(64/81)。有症状[64(79.0%)]及无症状神经梅毒[28(65.1%)]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167)。有症状神经梅毒亚型的OB阳性率分别为脊髓痨93.3%(14/15),麻痹性痴呆89.5%(34/38),脑膜血管型81.8%(9/11)和眼梅毒41.2%(7/17)。以眼梅毒OB阳性率最低,且与麻痹性痴呆、脊髓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08)。晚期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90.6%、48/53)显著高于早期神经梅毒(68.5%、37/5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6、P = 0.005)。OB阳性神经梅毒患者IgG指数及脑脊液白细胞、IgG、IgG合成率、总蛋白较OB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脑脊液OB阳性诊断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7.2%和74.2%,与本研究采用的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一致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1。 结论与隐性梅毒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升高,提示脑脊液OB可能对神经梅毒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脑脊液OB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为脑脊液OB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A 38-year-old man experienced an intermittent low-grade fever with generalized eruption, followed by rapidly progressive right hemiplegia. Neuroimaging revealed a ring-like enhanced mass in the left premotor cortex surrounded by marked perifocal edema. The syphilitic titer was high both in the serum and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pen biopsy of the lesion revealed the tumor consisted of inflammatory cells associated with plasmacyte infiltration to the perivascular region as well as to the dur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 of syphilitic gumma. The abnormalities in neurology and in neuroimaging improved dramatically after antisyphilitic treatment. Difficulties in differentiating a cerebral gumma from other disea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腹膜后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成人腹膜后淋巴管瘤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完整切除6例,行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难确诊,CT等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定性、定位具有一定的提示性。手术切除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异位胰腺与胃肠问质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4例术前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而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9例,女5例,年龄26,69岁。其中8例有上腹隐痛不适症状,2例为肠梗阻表现,4例为体检偶然发现。1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病变发生于胃,l例发生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空肠;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异位胰腺,其中10例以胰腺腺泡和胰腺导管混合存在为主要成分,同时含有平滑肌组织以及少量胃黏膜组织;3例以胰腺腺泡为主;1例以胰腺导管及平滑肌为主。随访时间为(26.5±5.1)月,均无复发和死亡者。结论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术前辅助检查手段,易与胃肠间质瘤混淆。手术切除是治愈异位胰腺的唯一有效手段,而术后病理是鉴别两种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椎管内肿瘤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探讨主要探讨其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416例下腰痛病人,对初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后确诊为椎管内肿瘤的共6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图像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误诊率约为1.44%。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夜间痛,症状和体征平面与影像检查平面不一致。结论;正确诊断强调病史,体验和影像学检查的三结合,对有怀疑者应给予行胸腰段的MRI检查或脊碘造影,以排除椎管内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经验,并提出较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治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5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7例;中位年龄24岁(13~60岁).术前B超、CT等检查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多为阴性.肿瘤位于胰头部23例、胰颈部3例、钩突部2例、胰体部3例、胰尾部18例、原发病灶位置不明1例.48例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行剖腹探查术,1例行CT引导下转移病灶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结果 50例患者中49例获得了"胰腺占位"的术前诊断.32例肿瘤包膜完整的患者有18例、16例肿瘤包膜不完整患者有11例未行冷冻病理检查而直接选择相应术式.32例患者随访3~5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于青年女性,CT检查结果最具诊断价值,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式,预后良好.常用的术式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体尾+脾切除术.肿瘤包膜是否完整,决定是否行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和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胰瘘.  相似文献   

17.
大肠脂肪瘤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脂肪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0年间手术治疗的15例大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和黏液血便。术前均经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前诊断为结肠良性肿瘤1例,大肠恶性肿瘤14例。15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报告为大肠脂肪瘤。结论 大肠脂肪瘤易误诊为大肠恶性肿瘤,临床上当病人全身情况良好,且并发慢性肠套叠可考虑到有大肠脂肪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1月—2018年12月经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7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男11例,女36例,平均年龄(32±15)岁;肿瘤位于胰头部16例,胰颈部8例,胰体尾部23例;术前通过影像学初步诊断为SPTP者21例(44.7%),6例术前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仅1例(16.7%)确诊为SPTP;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2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胰腺中段切除术5例,肿瘤局部切除术10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1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左肾及左肾上腺切除+下腔静脉切开取栓术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1%(9/47),无再手术和手术相关死亡。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R、CD56、NSE呈阳性表达居多。术后43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1.7±31.4)个月,1例术后复发,所有随访患者均存活。结论: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的潜在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卵巢外腹膜癌患者的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卵巢外腹膜癌的临床表现、血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手术探查、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和预后.结果 卵巢外腹膜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腹围增大.19例患者中,测定血中糖类抗原125(CA-125)者17例,15例升高,其中4例腹水中测得CA-125明显升高(>104KU/L),12例腹水中找到癌细胞.19例患者中,有3例误诊为子宫来源肿瘤,13例误诊为附件肿瘤,1例误诊为膀胱、肠道来源肿瘤,其中仅有2例术前即诊断为腹膜肿瘤,误诊率89.47%(17/19).术后病理结果 得以证实为腹膜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20%.结论 无明显诱因的腹胀腹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仔细的体格检查有时可以提供重要信息,异常增高的血CA-125水平及腹水穿刺结果 有助于卵巢外腹膜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CT对腹膜原发灶具有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isdiagnosis in extraovarian peritoneal carcinoma(EOPC).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blood tumor marker, imaging examination, laparotomy, pathology,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19 EOPC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abdominal distention, abdominal pain and swelling. 17 cases were tested for blood CA-125 with 15 at abnormaly high level, and in 4 cases ascites was CA-125 positive ( > 10 KU/L). Tumor cells were detected in the ascites in 12 cases. Three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as of uterine origin, 13 cases misdiagnosed as adnexal tumor, 1 case was misdiagnosed as bladder and intestinal tumor. Only 2 cases were correctly diagnosed before the operation. All of the cases were pathologically proved as peritoneal carcinoma.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was only 20 percent. Conclusions Abdominal distention and pain with unknown causes were the primary manifestations of EOPC, elaborate physical examination sometimes may provide with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e significant elevation of serum CA-125 and the ascites cytology may be helpul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PC. CT scan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EO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