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后1周及术后1、3、6、12、24个月,采用Bazaz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吞咽情况,确定引起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病程>1年、术前未进行气管功能锻炼、手术时间>1 h为颈椎前路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病程>1年、手术时间>1 h、术前不能配合气管功能锻炼的颈椎病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高;且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巩腾  苏学涛  夏群  王景贵 《武警医学》2018,29(2):113-116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轴性痛(postoperative axial pain, PAP)发作诱因,以及对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0-06,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因多节段OPLL行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节段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患者106例,至少随访3年,比较PAP组和非PAP组间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术后较术前椎管正中矢径、椎板开门角、Pavlov比值、硬膜囊横截面积、颈椎生理曲度、颈髓后移距离、术后3个月JOA评分矫正值差异。结果 19例PAP患者首发时VAS2分者10例,2.5分5例,3分3例,3.5分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于术后3.7~10.9个月缓解,PAP组术前合并颈椎短节段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4);PAP和非PAP两组间术后3个月较术前JOA评分矫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20,P=0.22),其他观测参数亦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节段OPLL患者术前合并颈椎单节段不稳时更易诱发PAP发生,未对术后早期疗效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造成负面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32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2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均为单节段置换)。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时间为12~22个月,平均17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9分,术后平均14.8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1例在术后8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9个假体的前后径小于椎体的前后径。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解答:(1)首先看颈椎骨折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考虑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好手术的入路,不管是前路还是后路,以能稳定椎体为最好;(2)要尽可能防止和避免手术中可能加重脊髓损伤的潜在危险;(3)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行后路固定时要进行脊髓照影,术中要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4)术前应明确固定多少节段及融合多少节段,并确定内固定器械。前路减压需行椎体间植骨,单节段椎体间植骨需用钢板螺钉固定;(5)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气管切开;(6)术中的暴露过程可能危及解剖结构,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7)术中最好进行X检查,以确定椎间隙水平和植骨块的位置;(8)术后需行坐位颈椎侧位X线片,以验证其稳定性,如稳定,即可开始康复。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前路减压和后路减压两大类。其疗效已有较多报道,但这些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专门报道及研究不多。本文综述了这些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情况,包括术后复查、实验研究,介绍了研究的材料、方法、原理及结论。1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该术式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已得到临床卜的广泛共识[1、2、3、4]。杨克勤等[1]报道对4例经前路多节段减压及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植骨愈合者83例,占62.9%,未愈合者49例,占37.1%。两种情况植骨虽有所吸收,但多数椎间隙稳定,不稳者仅3例,占1.4%。张…  相似文献   

6.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是以后侧方突出的椎间盘 ,刺激神经根引起上肢的症状为主 ;而脊髓型是以四肢瘫为主要特征 ,主要为后凸的椎间盘以及椎体后缘骨刺压迫脊髓引起的临床症状。我院 1995~ 2 0 0 0共治疗颈椎病 40例 ,其中神经根型 3 0例 ,脊髓型 10例 ,均采用前路环锯旋转推进式减压 ,应用自体髂骨修成圆柱形植骨融合 ,疗效佳。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0例 ,男性 3 0例 ,女性 10例 ;年龄 40~ 68岁 ,平均 5 4岁 ;其中神经根型 3 2例 ,脊髓型 8例 ,2节段2例 ,3节段 2例。病史 1~ 8年 ,平均 5年。上肢放射痛 2 8例 ,胸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接受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34例老年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60~76岁)的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54例中青年患者(男43例,女11例,年龄29 ~ 59岁)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术前病程、术前合并症、前路减压节段数、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按日本矫形协会(JOA)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 老年患者的术前合并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 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术前病程、减压节段数、平均住院日、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正确的围术期处理、积极防治并发症,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路有限减压相邻椎体单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应用前路有限减压相邻椎体单节段植骨内固定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观察复位、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矫正丢失、腰痛、腰椎活动情况及融合椎体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6~29 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3~5 个月时达骨性融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复位率达95%.重建的椎体高度无丢失,神经功能恢复1~2级.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融合节段相邻椎问盘未见明显退变,临床效果优于多节段内固定. 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前路有限减压相邻椎体单节段植骨内固定可达到满意复位、坚强骨性融合、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且较三椎体二节段固定可减少固定节段、降低腰椎活动受限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固定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检查四肢活动良好,其后短时内(术后4h内)突发一过性四肢截瘫的发病、处理、预后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1 ~61岁.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和钛板内固定术.减压节段:1例C5椎体,1例C6椎体,1例C5椎体+C6/7椎间盘.发生瘫痪时间为术后30 min~4 h.2例为完全性瘫痪,1例为不全瘫.全部患者发现截瘫后立即给予脱水、营养神经药物、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同时急症行颈椎MRI,均可见颈脊髓肿胀,未见明显血肿压迫脊髓. 结果 经早期药物治疗后2例患者截瘫在2h内完全缓解,未采用二次手术减压.1例患者药物治疗后24 h仍恢复不全,遂进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发现颈脊髓内高压,经减压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恢复,再次手术后1周脊髓功能基本恢复. 结论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四肢瘫痪除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外,还与术后颈脊髓肿胀及椎管减压空间有限有关.术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挽救脊髓功能,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usion;ACDF)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但存在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2],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目前对于融合是否导致邻近节段退变仍存在争议[3,4]。实验证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椎间隙内的压力接近正常[5],而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隙内的内压力明显增加[6],但至今仍然不能证明这种内压力的增高是否促进退行性改变的进程。基于维持相对正常的相邻间隙内压力可能会延缓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的假设,各种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应用于临床。笔者于2010-05至2012-01对我院21例颈椎病患者实施Discover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 ±3.7)岁].损伤节段:C4/...  相似文献   

12.
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受伤特征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6例影像学证实伴有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的颈髓挥鞭样损伤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6-54个月,平均46.4个月。结果该组患者以交通伤为主,颈椎间盘突出发生在C5-6节段和C4,5节段者最多,突出的椎间盘类型以中央型突出者居多,手术有效率为95%(34/36)。结论 对影像学证实颈髓挥鞭样损伤伴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昊  巩腾 《武警医学》2020,31(2):127-13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点、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1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间均在24个月以上,减压范围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性痛组和非轴性痛两组患者间,术前合并颈椎失稳与否、术后颈椎曲度、前凸指数、屈伸活动度、椎管正中矢径、Pavlov比值、椎板开门角、硬膜囊面积不同变化幅度内病例分布构成比,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对PAP发作的影响程度,选取初筛P<0.10的参数,再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与PAP发作的相关性。评估术前已合并和未合并颈椎失稳两组间,术后屈伸度不同矫正范围内患者所占比例。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有颈椎失稳、椎板开门角大小、术后屈伸度和颈椎前凸指数变化程度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相关(P<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后屈伸度明显下降和术前有颈椎失稳系预测术后轴性痛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轴性痛患者术前合并颈椎失稳比例高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轴性痛患者颈椎屈伸活动度显著下降比例高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颈椎失稳患者,其术后屈伸度显著下降比例高于术前无失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如术前合并颈椎失稳,更易因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屈伸度显著下降而继发轴性痛。建议微型钛板仅用于固定非失稳节段,而术前失稳节段可选择侧块或椎弓根钉棒固定,以减少继发术后失稳和轴性痛发生可能。  相似文献   

14.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 对 1 0 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 3年 ) ,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 3.8个月 ,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 ,将术后 6个月 ,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he antero-posterior movement of the spinal cord with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neck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in cases with postoperative spinal deformity,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urgical methods of conventional laminectomy. The control subjects were 47 cases without cervico-thoracic neurological symptoms, who underwent CT myelography in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neck;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was examined in 27 of these cases and the thoracic cord in the other 20. CT myelography was also carried out in 16 patients with cervical myelopathy and in 5 patients afte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surgery (suspension laminotomy). CT sections in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neck were analyzed for 1) change of configuration of the dura mater and the spinal cord, and 2) antero-posterior shift of the spinal cord in the subarachnoid space. In the control subject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dura mater was slightly flattened at C5/6, C6 and C6/7 in extension of the neck.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shifted anteriorly in flexion and posteriorly in extension of the neck, and was flattened at the midcervical level in flexion in the control subjec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angles at the levels of C4, C5 and C6. Thes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16 patients with cervical myelopathy and 5 patients after suspension laminotomy. The thoracic spinal cord shifted anteriorly in neck flexion and posteriorly in extension, especially at upper thoracic level. In order to avoi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due to anterior shift of the spinal cord caused by postoperative kyphosis, it is necessary to employ the surgical method which can prevent postoperative kyphotic deformity.Presented at the 17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Société Internationale de Chirurgie Orthopédique et de Traumatologie (SICOT 87), Munich, FRG, 16–21 August 198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方法 对54例症状性退行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一体化钢板融合器置入术.术后行日本脊柱学会(JOA)评分,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随访12~79个月,甲均53.2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显示椎间隙高度和脊柱前凸已恢复,无器械断裂、远期不稳定或假关节形成.1例急性椎间盘突出脊髓部分损伤患者和3例症状严重脊髓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余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术后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6.1分,术后改善率为86.7%,融合率100%. 结论 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生物力学优势,是颈椎前路融合固定一项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经高位咽后入路行上颈椎手术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高位咽后入路行上颈椎前路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及临床效果. 方法 本组男32例,女9例;年龄12~67岁,平均41岁.Hangman骨折21例,C2椎体骨折2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12例,C1,2椎体结核4例,C3骨巨细胞瘤2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Hangman骨折和C2椎体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先天性齿状突不连行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寰枢融合;结核行病灶清除,肿瘤行切除重建.创伤患者脊髓损伤按美围脊髓损伤学会(ASIA)标准评定,非创伤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dom标准评定神经功能. 结果 41例患者均成功显露C1前弓~C3椎体,骨折患者行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结核、肿瘤患者行病灶切除重建.创伤患者脊髓功能正常者无神经功能损害,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部分恢复.非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8.9分增加至12.5分;Odom评分临床成功率(优/良/可)达到94%.3例出现舌下神经牵拉症状,2例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无伤口感染. 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完成复位减压和稳定重建,并最大限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前后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波  范里  黄晶  陈家禄  郑望苟  徐勇 《武警医学》2012,23(2):105-107,110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前后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对28例前后方同时受压的严重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前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笼自体骨植骨、颈前钢板固定,后路单开门丝线缝合或CENTER PIECE固定,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颈椎稳定情况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随访12~36个月,平均13.7个月,28例皆获得骨性愈合,术后融合节段稳定,颈椎生理曲度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前后受压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有助于脊髓的功能恢复及颈椎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椎Helix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5月—2003年6月,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椎间隙置入带自体松质骨的环状Helix。以手术后X线片及JOA评分分析疗效。结果29例随访8~24个月,平均l 6.8个月,置入的Helix无移位、脱出,病变椎间隙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9.80分,术后14.72分,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Helix椎间融合器行前路融合术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能早期活动,椎间融合牢固,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0.
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手术入路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照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法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4例,D级6例.前路手术12例,后路手术8例,后前路联合手术5例. 结果 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86个月,平均38.3个月,前路手术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及脱出.后路手术患者术后X线及CT摄片显示无再次关门现象.21例患者脊髓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改善,4例尤改善者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结论 采用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入路治疗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