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常导致患者视力的进行性下降。研究该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指导临床上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制定预防、治疗策略。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眼科检查,并对体检中发现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与无该病人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与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清白蛋白、肾功能及白内障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期间共27400人进行了眼科检查,发现特发性黄斑前膜76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均无明显的眼科主诉,40岁以下患病者12例(12/11659),51—60岁患病者21例(21/4595),60岁以上患病者32例(32/2544)。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人群中42%合并高血压,5%合并糖尿病,66%合并血脂水平异常,6%合并肾功能不全,18%合并白内障。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51岁以上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白内障者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病变的风险增加,与50岁以下无高血压、无高脂血症和无白内障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与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比较,51~60岁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OR=2.50,95%CI:1.20~5.40,P=0.02),〉60岁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OR=7.30,95%CI:3.40~15.60,P〈0.01),高脂血症仍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OR=2.10,95%CI:1.30~3.50,P〈0.01)。结论50岁以上人群及高脂血症患者发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立体视功能状况。方法:检测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71例96眼的视力、视物变形情况,采用同视机随机点图检测患者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采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采用最小角度对数视力统计患眼的平均LogMAR视力为(0.15±0.21),较非IMEM眼的平均LogMAR视力(0.03±0.09)低下,差异有显著性(P=0.00)。采用Amsler卡检查发现49%(47/96)的患眼有视物变形;4眼有阳性暗点。71例患者均保留双眼同时视知觉和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检测发现15例(21%)患者的各项立体视功能均正常,其中远立体视锐度正常25例(35%),近立体视锐度正常22例(31%),立体视范围正常15例(21%)。56例(79%)患者的远近各项立体视功能中有1项或2项及以上的指标异常。其立体视功能正常与否与视力良莠和两眼视力差等因素有关。结论:随着病情进展IMEM患眼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加重,并且立体视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初次就诊的年龄≥50岁的上海地区居民,所有患者均否认有MEM病史,并排除眼科手术史、眼外伤史及眼内血管性和炎症性疾病等病史,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为IMEM者295例(346眼)纳入研究组;经眼科检查仅有屈光不正和(或)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者261例(302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眼部及全身多个临床数据差异性。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研究组中年龄50~60岁49例(16.61%)、>60~70岁90例(30.51%)、>70~80岁143例(48.47%)、>80岁13例(4.41%),排除由于80岁以上就诊患者少的缘故,总体呈现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步递增趋势。研究组眼轴长度为(27.34±3.70)mm、伴玻璃体后脱离者237眼(68.50%),对照组分别为(24.76±3.00)mm和144眼(47.6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研究组高血压(65.42%)及糖尿病(18.64%)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49.04%、11.1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肌酐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研究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上海地区居民IMEM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步升高的趋势;50岁及以上人群中IMEM的眼轴显著延长、玻璃体后脱离率显著增加;其全身可能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μ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μ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μ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μ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μm组和320~380μ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

结论:脉络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膜厚度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菊  刘武 《眼科新进展》2014,(8):798-800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标准手术方案是玻璃体切割联合前膜剥除术。然而同样成功的手术后患者视力、视物变形等功能和黄斑区解剖结构的预后却不尽相同。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许多影响术后解剖和功能恢复的预期影响因素。术前因素中除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病程等我们熟知的影响因素外,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黄斑前膜组织结构的改变,如术前黄斑中心区厚度、内核层厚度和光感受器细胞层连续性的改变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我们推测预后的指标;手术方式、联合用药等术中因素和术后眼局部和全身用药情况均影响患者术后解剖和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脉络膜厚度与特发性黄斑裂孔和特发性黄斑前膜的关系研究是黄斑区疾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干光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是相关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针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较多,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无法得出脉络膜厚度与其发病机制的确切关系。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研究数量有限,结果也不统一。总结此类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以发现,需要更加直接而精确的观察脉络膜血流情况的技术手段来获取科学、全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斑视网膜前膜(ERMs)是临床常见的眼底黄斑病变,其中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MEM)常发生于中老年人,无明确的原因,起病隐匿,临床进展缓慢。由于大多数患者的视功能障碍较轻,故被认为较其他黄斑病而言预后不太严重[1,2]。与IMEM相关的视功能研究报道甚少,我们对96只ERMs患眼的诸项视功能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将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2002年至2005年间确诊为IMEM的患者71例,患者来自我院眼科门诊和体检人员,排除既往眼底病史、外伤史及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其中,男35例,女36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9.38±7.70)岁。单眼患者46例,占64.78%,…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眼),视力0.05~0.4.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进行气液交换后均用滤过空气充填;术后采取面向下体位7天,随诊2~8月,平均为5.2月.结果 手术后2月7眼视力较手术前提高4行,3眼提高3行,3眼提高2行,2眼视力较术前无提高.5眼视物变形症状明显好转,7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黄斑部血管扭曲改善.结论 黄斑前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确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卢光  夏群  李永  高岩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08-2109
目的:探讨对比敏感度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IMEM)的视功能评价。方法:常规检测71例患者96只视网膜前膜(IMEM)患眼的视力,采用对比敏感度检测卡(FACT)检测患眼和健眼的对比敏感度。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患眼的视力为0.15~1.2,健眼视力为0.25~1.5。采用最小角度对数视力统计患眼的平均LogMAR视力为(0.15±0.21),较健眼的平均LogMAR视力(0.03±0.09)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比敏感度检查显示IMEM患眼各频区的平均对比度值较健眼显著低下(P<0.01)。视力的良莠直接影响到对比度值的高低,并且部分IMEM患眼视力虽然与健眼相等,甚至达到1.0,但其对比敏感度值却已显示出了差异。主要表现在高频区的损害。结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视功能损害不仅会有视力下降,还会出现对比敏感度值下降。对比敏感度检查是反映视功能的重要、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年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25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5G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43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的资料,其中23眼为传统的20G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手术,20眼为25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除手术。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视力、眼部表现等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25G手术时间20~28min,平均25min,20G组30~40min,平均35.5min;两组术后视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物变形症状部分消失,大部分明显改善。眼底毛细血管点状出血两组大致相当,20G组1眼黄斑孔形成,无其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均能有效去除黄斑前膜,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并发症少见,25G玻切系统简化手术步骤,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了手术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前后黄斑前膜(ERM)分级、黄斑区形态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6-03/2019-05于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合并IERM患者51例54眼,分析术前和术后1mo ERM分级、黄斑囊样水肿(CME)、椭圆体带中断和神经上皮层脱离(NSD)的发生及BCVA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5眼(9%)ERM 1级,23眼(43%)ERM 2级,21眼(39%)ERM 3级,5眼(9%)ERM 4级;术后1mo ERM分级保持稳定。术后1mo BCVA(0.47±0.17)与术前(0.45±0.16)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但CME、椭圆体带中断及NSD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并没有显著加快ERM进展和影响BCVA,但显著增加了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炎症反应,故对合并IERM的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后需密切随访,如果黄斑区改变影响了BCVA,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相似文献   

13.
刘华  孙佳  赵霞  白领娣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9):1601-1606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变形程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分析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评分的相关性,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96眼视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改善率为81.4%。与术前相比,术后1、3、6mo术眼视力明显提升(P<0.05),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明显缩小(P<0.05),术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mo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6mo视力均呈负相关(P<0.05),与术后6mo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MEM病程、术前矫正视力、术前水平或垂直方向视物变形、术前黄斑水肿是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矫正视力差(OR=3.062)、术前存在水平方向视物变形(OR=2.438)、术前存在黄斑水肿(OR=2.000)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术眼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病程越长、术前矫正视力越差、术前视物变形越严重、术前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6例(37眼)。方法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手术。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裂隙灯、间接检眼镜、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黄斑裂孔直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测量术前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 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 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 INL)、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 OPL)、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 ONL)、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BCVA与术前BCVA、AL、年龄、黄斑裂孔大小等的关系。主要指标 裂孔闭合率,BCVA,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100%。术前、术后平均BCVA (LogMRA)分别为1.23±0.64和0.28±0.17(P<0.05)。SD-OCT测量术后黄斑区鼻侧和颞侧的RNFL、GCL、IPL、INL厚度明显变薄(P均<0.05);黄斑区鼻侧和颞侧OPL、ONL、RPE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641)、黄斑裂孔最小直径(r=0.662)、白内障手术(r=0.438)、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r=0.349)、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r=0.383)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黄斑裂孔能改善术后BCVA。术前BCVA、黄斑裂孔最小直径、白内障手术、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是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93例93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液交换,眼内填充C3F8。术后观察术眼视力及OCT了解黄斑裂孔变化。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93例中裂孔完全愈合89例(96%),4例裂孔未闭,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方法,能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裂孔得到解剖愈合,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庆市黔江酉阳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土家族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本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的土家族人群进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调查内容包括:详细的调查问卷、一般体格检查、眼科常规检查、直接眼底照相,采用国际AMD临床分级系统标准进行诊断。按照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进行分组,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AMD患病率,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本次调查中10个调查点各调查点50岁及以上土家族户籍人口数为2556人,实际完成2122人检查,应答率为83.0%。其中,男性739(34.8%)人,女性1383(65.2%)人。AMD患者有200人(338只眼),总患病率为9.4%,男性患病率为7.0%,女性患病率为10.7%;按年龄50~59岁,60~69岁,70~79岁及>80岁分层,其患病率分别为5.3%,9.4%,12.9%及7.5%。本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加,AMD发病率升高(χ2=18.14,P<0.05);随日光暴露的增加,AMD患病率增加(χ2=11.18,P<0.05),吸烟人群较不吸烟人群患病率更高(χ2=9.27,P<0.05);高血压病史尤其是收缩压高人群AMD发病率更高(χ2=7.80,P<0.05);有翼状胬肉病史者AMD患病率更高(χ2=6.1,P<0.05)。 结论重庆市黔江、酉阳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土家族AMD的患病率为9.4%;随年龄的增加AMD患病率显著增加;随每日日光暴露的时间延长,AMD患病率显著增加。重庆市黔江、酉阳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土家族人群AMD的危险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收缩压、日光暴露、翼状胬肉病史。  相似文献   

17.
刘华  孙佳  张怀强  陈芳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066-2071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 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 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 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单纯白内障术前,根据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D-OCT)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患眼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紊乱程度建立新的IMEM分级法,评估其用于预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7-10/2018-11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底检查发现合并IMEM者64例80眼,根据SD-OCT显示的IMEM对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破坏程度将IMEM分为4级。对合并各级IMEM的患者术前、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平均视敏度(MS)、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前膜进展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SD-OCT图像上,随着合并的IMEM分级的增高,前膜越明显,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凹部丢失和内部结构紊乱越严重。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BCVA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增加(F=37.72、26.43,均P<0.001)。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MS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降低(F=43.77、28.96,均P<0.001)。术后3mo CMT的改变和黄斑前膜进展率并不一致,合并各级IMEM的患眼CMT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但黄斑前膜进展率呈显著上升趋势(χ2趋势=12.59,P<0.001)。

结论:借助于SD-OCT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的IMEM进行新的精细分级,可以更精准地预测该类患者单纯行白内障手术术后的视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25G系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特发性黄斑孔行25G系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眼内充填C3F8。术后观察视力,并进行OCT检查了解黄斑孔封闭情况。结果10例(10眼)黄斑孔均闭合。随访1~6个月,2眼视力未提高,8眼视力提高1~3行,10眼均未见复发。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孔是有效的;25GTSV应用于黄斑孔的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术后恢复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