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3种不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对终末期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参数的影响。方法:对200例应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或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DPP-4抑制剂治疗12周前后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和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西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治疗组HbA1c水平下降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74±1.57、-0.39±1.45和-0.08±1.40,P=0.076),空腹血糖及血脂变化亦无显著差异。在血液透析患者(n=115)中,3组间HbA1c水平变化无差异。相比之下,腹膜透析患者(n=85)用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HbA1c比用维格列汀和利格列汀治疗12周降低得更多(分别为-1.58±0.95,-0.46±0.98,-0.04±1.22,P=0.001)。结论: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使用不同DPP-4抑制剂的降糖作用差异无显著性。在腹膜透析患者中,西格列汀比其他DPP-4抑制剂可使HbA1c水平降低更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有关GLP-1RAs治疗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提取相关资料,应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共计1 755例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疗效方面,GLP-1RAs与胰岛素类似物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应相当,但优于安慰剂,且该疗效在中重度肾损伤患者中比终末期肾病患者更佳;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体质量[MD=-1.75,95% CI=(-2.18,-1.32),P<0.01]和降压作用[收缩压:MD=-7.79,95% CI=(-10.83,-4.74),P<0.01;舒张压:MD=-2.92,95% CI=(-4.79,-1.05),P=0.002]均有显著性差异;但降低空腹血糖和调节脂质代谢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GLP-1RAs组与对照组致低血糖和肾损伤事件的发生率[RR=1.28,95% CI=(0.56,2.96),P=0.560;RR=0.85,95% CI=(0.44,1.62),P=0.620]无统计学差异,然而GLP-1RAs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GLP-1RAs具有确切的降糖、减重和降压作用,而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疗效降低;用药期间不增加低血糖和肾损伤风险,但应注意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Meta分析中关于高渗盐水对比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升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为颅内压升高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VIP数据库,搜集关于高渗盐水对比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检索时间从2010年9月至2022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Meta分析。在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P<0.01)、药物降低颅内压持续时间(P<0.01)、血肌酐浓度(P=0.01)方面,高渗盐水的治疗效果优于甘露醇;在颅内压值(P=0.12)、颅内压下降幅度(P=0.53)、脑灌注压值(P=0.66)、脑灌注压下降幅度(P=0.15)、尿素氮水平(P=0.07)、平均动脉压值(P=0.46)、血浆渗透压值(P=0.14)、血浆渗透压下降幅度(P=0.07)、中心静脉压值(P=0.22)、血钠水平(P=0.63)、药物起效时间(P=0.49)方面,高渗盐水和甘露醇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渗盐水对于颅内压升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略优于甘露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短期经济学评价。结果:共纳入6项RCT,合计2 248例患者,纳入药物包括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司美格鲁肽、卡格列净、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Meta分析结果显示:GLP-1RA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SMD=-0.28,95% CI (-0.40,-0.16),P<0.01],且HbA1c<7%的达标率更高,而SGLT-2i能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GLP-1RA治疗组导致停药、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GLT-2i治疗组,而SGLT-2i治疗组患者出现生殖器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GLT-2i的成本-效果比更低。结论:GLP-1RA降低T2DM患者HbA1c水平的疗效更好,但SGLT-2i控制患者血压和脉搏的效果更优、耐受性更佳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学优势,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药利拉鲁肽浓度与其不良反应相关性,确定最佳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利拉鲁肽药物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用药过程中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治疗时间1年,根据血糖临床控制疗效标准确定显效、有效及无效组。分别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不良反应及相关因子指标;ROC曲线分析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最佳血药利拉鲁肽的浓度。结果:HPLC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色谱图基线平稳,回归方程线性良好;显效患者42例,有效患者25例,无效患者13例,3组患者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分别为116.40,102.58,82.33 ng·mL-1,显效组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最高,有效组次之,无效组最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分成A组(<100 ng·mL-1)、B组(100~120 ng·mL-1)、C组(120~140 ng·mL-1)及D组(>140 ng·mL-1)4个浓度区间;当高于120 ng·mL-1时,易发生低血糖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对FPG、PBG、HbA1c、TC、TG、LDL-C、ALT、Cr、AIP、IMT厚度、sICAM-1、sVCAM-1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影响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利拉鲁肽最佳浓度为108.44 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调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利拉鲁肽浓度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因素,建立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接受氯氮平治疗的6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值分为超标组(≥ 600 ng·mL-1)140例和对照组(<600 ng·mL-1)491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性别(OR=4.127,P<0.001)、BMI (OR=1.074,P=0.01)、日剂量(OR=1.013,P<0.001)、发热(OR=19.266,P<0.001)、氯氮平服药史(OR=2.505,P<0.001)、联用美托洛尔(OR=2.446,P=0.007)、联用普萘洛尔(OR=2.493,P=0.003)是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AUC达到0.87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具有最佳一致性。结论:性别、BMI、剂量、发热、服药史、联用美托洛尔、联用普萘洛尔是豫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氯氮平高血药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具有最佳辨别力和出色的校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美金刚联合多巴丝肼对帕金森病痴呆预后效果、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某院收治的帕金森痴呆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参照组行多巴丝肼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美金刚。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认知能力、血清免疫指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39.16±4.24)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34.56±4.67)(t=4.382 8,P=0.041 7)。停药后2个月,研究组(39.68±3.76)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34.31±3.45)(t=4.168 4,P=0.040 3)。对认知能力评分,停药后研究组患者评分(13.89±2.41)显著高于参照组(11.76±2.54)(t=4.785 7,P=0.048 5),停药2个月后,研究组(13.56±2.37)显著高于参照组(11.87±2.42)(t=5.765 6,P=0.047 3)。同样,IgG水平、IgM水平,研究组均改善优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2组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帕金森患者实施美金刚联合多巴丝肼治疗,有效改善痴呆症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司美格鲁肽周制剂治疗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The 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找关于司美格鲁肽周制剂治疗成人超重和肥胖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s,共计4 7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司美格鲁肽可有效降低受试者体质量[MD=-10.75,95% CI (-13.22,-8.28),P<0.001];提高减重>5%、10%和15%的患者分别占总体的比例[RR=2.29,95% CI (1.73,3.04),P<0.001]、[RR=4.54,95% CI (2.94,7.02),P<0.001]、[RR=6.91,95% CI (4.32,11.05),P<0.001];降低身体质量指数[MD=-3.85,95% CI (-5.51,-2.19),P<0.001];减小腰围[MD=-8.01,95% CI (-10.05,-5.97),P<0.001];降低收缩压[MD=-3.88,95% CI (-4.93,-2.82),P<0.001]和舒张压[MD=-1.79,95% CI (-2.95,-0.62),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司美格鲁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接近[RR=1.05,95% CI (1.00,1.10),P=0.040];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9,95% CI (0.87,2.56),P=0.150];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8,95% CI (1.41,1.78),P<0.001]。结论:司美格鲁肽周制剂在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中的减重效果较好,但应警惕其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厦门市5个社区居民用药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微信问卷星和线下纸质问卷2种行式,对厦门5个社区的常住居民(年龄≥19岁)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居民用药的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502份调查问卷,纳入分析496份。居民用药的知识、态度、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为(111.3±20.1)、(28.3±7.9)、(90.0±11.5);得分率分别为79.5%、51.5%、75.0%,用药知识和用药行为得分达到中等水平,用药态度得分较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P=0.029),受教育程度(P<0.001),工作状况(P=0.023),职业(P=0.043),是居民用药知识的影响因素;年龄(P=0.017)是居民用药态度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用药态度得分越高;性别(P<0.001)是居民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男性用药行为的得分低于女性。结论:厦门市社区居民用药知识、用药行为总体良好,提示用药教育科普宣传需要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男性、低教育水平、老年人),并区分不同人群的职业特点进行合理用药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在真实世界中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基于LinkDoc数据库纳入2012—2018年确诊为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1 128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均衡2组的基线信息,比较2组间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事件和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按照1∶1匹配,最终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9例。试验组ORR(29.3%vs. 25.1%,P=0.176)和DCR(66.9%vs. 59.6%,P=0.033)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中位PFS略高于对照组(7.4个月vs. 7.0个月,P=0.861)。试验组化疗完成率高于对照组(74.3%vs. 54.6%,P=0.002)。试验组总化疗相关ADR的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66.2%vs. 61.4%,P=0.162)。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提高患者对含铂双药化疗的耐受性,更有利于足量足疗程地完成标准化疗,且总体较为安全,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减少胃肠道反应、保护肝肾功能方面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高比(WHtR)与超重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招募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符合条件的620例超重T2DM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是否合并DR分为单纯超重T2DM组和超重T2DM合并DR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研究评价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抑制剂)与其他降糖药物对比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OVID、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万方、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5月30日,并筛选研究SGLT-2抑制剂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clinicalrandomized trials,RCT)。结果:共纳入12项RCTs,总计8 845名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卡格列净、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埃格列净与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他列汀、利格列汀相比:(1)恩格列净以及达格列净与二甲双胍相比,未能明显降低患者的HbA1c (P<0.05);卡格列净300 mg以及埃格列净15 mg对比格列美脲及西他列汀能明显降低患者的HbA1c (P<0.05);与利格列汀相比,SGLT-2抑制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仅达格列净在降低患者FPG上与其他降糖药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3)卡格列净及恩格列净能显著降低患者的体质量(P<0.05)。(4) SGLT-2抑制剂均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与格列美脲相比,SGLT-2抑制剂均不会增加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P<0.05),但与另外3个降糖药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卡格列净、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埃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且均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根据4种药物的等级概率排序,其中埃格列净疗效最好,但由于该药物的纳入文献较少,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的RCT再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估;此外,4种药物的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杨超  张志永 《天津医药》2023,51(1):95-99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腺瘤(CRA)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将行结直肠镜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腺瘤组(145例,病理诊断为CRA)和对照组(174例,结直肠黏膜无异常)。比较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脂肪肝、胃肠道症状、近5年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应用情况、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大便隐血情况。实验室资料:肿瘤异常蛋白(TA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维生素D3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CRA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产生新的联合预测因子(L联合)。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联合预测价值,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拟合度。结果 腺瘤组年龄、男性、BMI、高血压史、Hp阳性、吸烟史、饮酒史、大便隐血阳性比例,HbA1c、TG、TAP凝聚物面积、HOMA-IR高于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比例、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TG升高,TAP凝聚物面积增大、吸烟史、Hp阳性、大便隐血阳性是T2DM患者发生CR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应用二甲双胍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L联合的AUC为0.815(95%CI:0.768~0.862,P<0.01),Hosmer-Lemeshow检验该风险模型拟合度较好(χ2 =10.249,P=0.248)。结论 由年龄、BMI、TAP、TG、吸烟史、Hp感染、大便隐血和应用二甲双胍构成的联合预测因子对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腺瘤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组的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利拉鲁肽干预治疗;B组给予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血脂(TC、TG、LDL、HDL)、脂肪率、内脏脂肪、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体重降至(79.00±11.95) kg,腰围降至(97.48±10.78) cm,BMI降至(27.72±3.10) kg/m2,TC、TG、LDL分别降至[(4.42±0.86)、(1.57±0.54)、(3.12±0.61)mmol/L],FBG、2hPBG分别为[(5.42±0.86)、(7.26±0.84)mmol/L],HbA1c降至(5.93±0.63)%,FINS为(13.72±4.20)μIU/nl;B组治疗后体重降至(81.04±8.78)kg,腰围降至(99.32±8.08) cm,BMI降至(28.84±2.35) kg/m2,TC、TG、LDL分别降至[(4.74±0.72)、(1.72±1.09)、(3.25±0.84) mmol/L],FBG、2hPBG分别为[(5.84±0.79)、(7.99±1.04) mmol/L],HbAIc降至(6.11±0.87)%,FINS为(15.71±3.27)μIU/ml,A、B组两组治疗后比较,体重、BMI、腰围、TC、TG、LDL、脂肪率、内脏脂肪FBC、2hPBG、HbA1c、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干预后改善不显著(P>0.05).结论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利拉鲁肽可明显降低患者体重,改善肥胖相关指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且效果优于单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大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泵持续注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荣成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10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 各51例。常规组年龄(35.25±5.26)岁;研究组年龄(36.25±6.54)岁。常规组小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泵持续注射治疗。研究组大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泵持续注射治疗。治疗2个月后, 比较两组疗效、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妊娠结局。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2.16%(47/51)比74.51%(38/51), χ2=5.718, P=0.017]。治疗前, 两组HbA1c、FB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5、0.854, P=0.761、0.471)。治疗后, 两组FB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FBG、HbA1c水平低于常规组(t=3.854、5.387, 均P<0.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7, P=...  相似文献   

16.
陈慧云  陈科帆  陈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3):1357-1360,1375
目的:通过分析多黏菌素B治疗危重患者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多黏菌素B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感染泛耐药革兰阴性菌,且使用多黏菌素B治疗≥3 d的患者资料,观察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的疗效,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1例,平均年龄为(56.76±18.57)岁,多黏菌素B平均给药剂量为(118.04±32.23) mg·d-1,给药疗程中位和四分位数间距为11(7,16) d,患者细菌清除率为40.7%(37/91),临床有效率为52.8%(48/91),30 d死亡率为48.4%(44/91),住院死亡率为60.4%(55/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OR=0.32,95% CI:0.12~0.82,P=0.018)及给药时机(OR=0.28,95% CI:0.10~0.77,P=0.013)是影响多黏菌素B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序贯器官衰竭评分(OR=1.30,95% CI:1.12~1.51,P=0.001)及血流感染(OR=10.49,95% CI:2.35~46.93,P=0.002)是患者在多黏菌素B治疗期间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多黏菌素B应用于危重患者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恰当的给药时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器官功能的衰竭程度以及伴随血流感染是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 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 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