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钽金属骨小梁臼杯合并颗粒及结构性植骨在腔隙性髋臼缺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应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臼杯联合颗粒或结构性植骨治疗的43例(49髋)存在腔隙性髋臼缺损或合并有节段型骨缺损的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23髋),女23例(26髋);年龄48~71岁,平均(56±7)岁。初次关节置换37例(42髋),翻修6例(7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西安大略湖与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WOMAC)评分及VAS评分评定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采用DeLee-Cha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估髋臼假体松动情况,同时采用Engh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髋臼-骨接触面骨长入情况。结果 本组43例(49髋)患者,手术时间70~110 min,平均(87±18)min;术中出血量600~1 200 mL,平均(850±200) mL;手术切口长度10~15 cm,平均(12±2)cm。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5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30例,良19例,优良率100%。术后12个月全部患者髋臼杯与骨面均紧密接触,骨质缺损填充良好,无假体松动。结论 对于腔隙性髋臼缺损患者,采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髋臼杯结合植骨技术行THA或翻修术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结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17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晚期慢性PJI的27 例(27 髋),其中男7 例、女20 例,年龄52~77(63.9±5.5)岁,均由同一主刀医生采用二期翻修手术的方法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和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评价假体稳定性和感染控制情况,结合患肢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SF-12生理、心理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27 例术后随访2.0~7.8(4.0±1.5)年。随访期间复查X线未见假体松动及骨溶解征象,假体稳定性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感染征象,ESR和CRP均在正常范围,感染控制率100%,无一例感染复发。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6.0±1.1)分减轻至(0.4±0.5)分,Harris评分由(28.9±9.1)分提高至(80.4±11.3)分, SF-12生理评分由(23.0±2.8)分提升至(39.3±7.3)分、心理评分由(33.8±5.7)分提升至(51.7±1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0、28.650、10.683、11.656, P值均<0.05),显示中、短期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采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晚期慢性PJI安全、有效,术后中、短期感染控制率及假体稳定性高,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性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在万方数据、PubMed 数据库以“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查阅2009 年1 月—2015 年9月收录的与DDH、骨性关节炎、THA相关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DDH患者骨与软组织解剖个体差异较大,涉及的解剖异常包括髋臼异常、股骨侧畸形及软组织改变三大方面。THA术前对DDH患者的解剖异常的正确评估和术中髋臼、股骨端及软组织的得当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结论 DDH患者的THA需要谨慎的术前计划,个体化地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在初次单侧膝、髋关节置换术(TKA/THA)围手术期应用对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TKA/THA,应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的403例患者资料为观察组(TKA 285例、THA 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0月行初次单侧TKA/THA的582例患者资料为对照组(TKA 393例、THA 189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术前血常规检验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接受TKA或THA,术中均取1 g氨甲环酸行关节内注射;观察组患者另在围术期行多模式血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Hb最大下降值、手术失血量、引流量,以及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率分别为1.2%(5/403)和8.2%(48/582),两组中TK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0.7%(2/285)和6.9%(27/393)、THA患者输血率分别为2.5%(3/118)和11.8%(2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2、15.353、7.402, P值均<0.01)。TKA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Hb最大下降值分别为(29.62±11.36)g/L和(34.37±12.88)g/L,THA患者分别为(33.29±11.56)g/L和(37.14±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8、3.042, P值均<0.01);两组TK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91.35±58.79) mL和(157.90±71.35) mL,THA患者手术失血量分别为(172.42±65.64) mL和 (246.12±87.8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71、8.378, P值均<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为0.74%(3/403)、对照组为0.85%(5/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 P>0.05)。结论 采用多模式血液管理策略可明显降低初次膝、髋置换患者的术后异体输血率,提高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广医一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外倾角的情况及外倾角大小与聚乙烯磨损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1年5月前广医一院骨外科THA术后126例145髋患者骨盆前后位X线片,其中男47例,女79例,年龄23~85岁,末次随访时平均年龄60.1岁。采用DR拍摄骨盆前后位照片,测量髋臼外倾角,统计外倾角≥50°及≥55°的发生率。对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测量股骨头中心位移,评估髋臼外倾角与聚乙烯磨损的相关性,使用时间超过5年的内衬的线性磨损值与使用时间少于5年的内衬比较有无差异。 结果 126例145髋中61个髋的外倾角大于等于50°,百分率为42.1%(34.1% ~50.1%),大于等于55°者32个,百分率为22.1%(15.3%~28.9%)。外倾角<50°组聚乙烯线性磨损比外倾角≥50°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107个髋的髋臼外倾角与聚乙烯线性磨损值做散点图及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二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效果较好,拟合优度(R Square)为0.697,聚乙烯线性磨损值与髋臼外倾角同向相关,回归方程为■=4.431-0.21x+0.003x2。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外倾角与聚乙烯线性磨损相关,手术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髋臼假体外倾角过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 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 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疗效,并对随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加以总结。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对我院骨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行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的100例患者(108髋)进行随访,随访以门诊随访为主、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至末次随访时,59例患者(64髋)获得随访并取得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时间9.2年(8~10年)。对完整的随访资料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内容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记录;影像学评估包括观察分析末次随访复查的和术后1周内复查的患者骨盆正位片(比较双侧髋),患髋关节正侧位片,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评判假体位置情况,分析假体周围是否存在透亮带、是否发生骨溶解,假体是否发生无菌性松动,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情况以及异位骨化等情况。结果最终随访率为59%,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6.30±10.06)分(17~61分)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平均(91.20±5.14)分(75~100分),优良率为87.5%。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3.7%,包括髋部疼痛(1例1髋)、假体脱位(1例1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跛行(5例)、术后肢体不等长10 mm以上(6例);股骨柄假体和螺旋臼杯假体存留率均为100%;透亮带发生率12.5%,均为区域性透亮带;骨溶解发生率4.7%;股骨近端应力遮挡发生率61%;异位骨化发生率17.2%。结论通过对本组8~10年术后病例的随访,Zweymü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总体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 年 1-5 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7具成人骨盆标本,其中男 9 具、女 8具,年龄40~70岁,身高155~165 cm。每具骨盆标本按侧别分为导板组(左侧)和对照组(右侧)。导板组基于标本CT轴位扫描数据计算出股骨颈的解剖轴线,设计并制作出与股骨颈部表面解剖形态一致的导板,利用导板辅助定位针置入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头假体定位方法置入定位针。术后行X线摄片和CT扫描,观察定位针与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股骨头定位针有无内外翻和前后倾。测量对比术前股骨颈干角(NSA)和术后定位针柄干角(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来评价导板辅助手术的准确性。结果 (1)在导板组中,术中股骨头导板与股骨颈部贴附紧密,稳定性好,能够辅助定位针顺利置入。术后CT、X线摄片显示,17例标本定位针均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正位X线片显示15例外翻、1例内翻、1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14例平行、2例前倾、1例后倾。(2)对照组术后CT显示,12例标本定位针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正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2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2例外翻、2例内翻、3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5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0例平行、5例前倾、2例后倾。(3)术前NSA和术后定位针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导板组分别为133.1°±3.52°、138.0°±4.1°、5.2°±2.1°、4.6°±2.3°,对照组分别为133.7°±3.4°、144.3°±5.6°、13.0°±1.7°、8.2°±2.9°,两组间比较,术前N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导板组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7、14.280、3.520,P值均<0.05)。结论 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应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能为股骨头假体的精确定位、定向置入提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侧HOA的29例患者(HOA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6(51.6±5.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的4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2~68(49.2 ± 6.8)岁。术后采用 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定髋关节功能。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和正常对照组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骶骨骨盆角(SPI)、骶骨骨盆后角(SPPA)。结果 HOA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分别为6.0°±10.6°、6.3°±10.8°,SS分别为38.8°±8.6°、38.4°±7.1°,正常对照组PT为 12.4°±8.4°,SS为31.2°±7.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A组术前、术后1年PT减小、SS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T=4.092、2.732, tSS=2.902、4.225, P值均<0.01);而PI、LL、SPI、SPPA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OA组内比较,术后1年HHS评分(86.5±4.1)分,与术前(32.6±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4, P<0.01);而PI、PT、SS、LL、SPI、SPPA HOA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排除了下腰痛对HOA矢状面参数的影响,THA在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会改变无下腰痛单纯原发性HOA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为HOA患者维持矢状面平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导航或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提高髋关节假体位置准确度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翻阅国内外知名杂志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及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机器人厂商的相关宣传资料及报道的临床结果,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手术可有效增加手术的精准度、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让术者手术过程更可控,可以根据患者解剖特点进行真正个性化手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机器人辅助系统可能延长手术时间,且目前只有少数文献报道显示使用机器人与术后疗效的提升有关。对于致力于进行患者个性化手术的外科医师,机器人辅助手术会成为更有效的助手。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相关研究深入,将会有更准确的分析机器人手术效费比的数据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uperPATH微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骨科行THA的153例(160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79例、女74例,年龄25~86(60.81±10.55)岁。左侧68例,右侧78例,双侧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69例(72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组)84例(88髋)。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量分别为(112.09±21.93)min、(8.45±1.10)cm、(243.18±66.00)mL、(186.36±65.80)mL、(84.07±51.69)mg/L和(46.95±19.58)mm/1h,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4.69±13.13)min、(14.69±1.41)cm、(290.38±69.31)mL、(240.38±61.68)mL、(134.72±57.51)mg/L和(64.05±27.17)mm/1h。两组间比较,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大于传统手术组,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小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6、16.703、2.822、3.069、2.922、2.339, P值均<0.05)。153例(160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假体均未见松动下沉,未见透亮线及骨溶解发生;SuperPATH组屈髋和髋外展角度分别为118.18°±7.64°和42.95°±3.67°,大于传统手术组的110.77°±10.55°和38.08°±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1、3.022, P值均<0.05);而VAS、Harris评分、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perPATH组1例(1髋)股骨柄轻度内翻,传统手术组股骨柄均为中立位植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行THA,尽管手术时间偏长,但可在术后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周围动力结构,减少手术创伤,增加关节活动度,符合目前髋关节外科微创化发展和加速康复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非瘫痪侧因DDH行THA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5~52岁,平均40.2岁;CroweⅠ型6髋,CroweⅡ型5髋,CroweⅢ型1髋。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对比手术前后患者Harris 髋关节评分和疼痛VAS变化,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91(64.9±11.0)min;术中出血量203~347(282.7±44.4)mL,术后急性失血量353~485(414.2±51.6)mL;术后住院时间4~9 d。术后无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及假体松动发生。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为(62.8±7.52)和(90.2±2.64)分;末次随访VAS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0.00(0.00, 0.00)分和4.00(3.00, 6.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3、Z=10.864,P值均<0.05)。术后髋关节Harris 评分评定:优10髋,良2髋。结论 通过对髋关节假体安放位置进行合理设计,采用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DDH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 (DAA )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 治疗高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 6 月— 2019 年 10 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例采用DAA入路行 THA 治疗的DDH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61.86±8.49)岁,Crowe Ⅲ型 7例7髋、Crowe Ⅳ 型1例1髋。观察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测量患者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对比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 Harris评分以及中心边缘(CE)角的变化。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为(7.56±0.62)cm,手术时间为(108±17.6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5±47.2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3.25±0.88)d,住院时间为(5.50±0.76)d。术后1周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分别为41.40°±4.03°和17.90°±3.27°,均处于安全范围。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Harris 评分和CE角测量值分别为(3.98±0.47)cm、(43.38±9.65) 分、15.86 °± 2.20°,(0.85±0.25)cm、(80.63±4.37)分、37.29°± 2.21°,(0.81±0.20)cm、(80.50±4.75)分、37.17°± 2.07°: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7.814、40.866、150.145, P值均<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见术中股骨骨折、髋脱位、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DAA入路治疗高脱位型DDH患者,手术安全,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L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可靠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L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4例,其中男181例、女183例,年龄46~79(56±1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其中LDAA组184例,PLA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输血例数,以及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拍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对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例数、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例数及双下肢长度差异进行X线影像学评估。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A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分别为(250±123)mL、1.09%、(47.5±2.5)h、85.87%,PLA组分别为(370±184)mL、17.78%、(66.5±3.5)h、85.87%。与PLA组比较,LDAA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48 h出院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4(12±1.5)个月。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80、9.170,P值均<0.05);而不同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骨盆正位X线片影像学评估,两组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率、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率及双下肢长度差异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L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式安全,临床疗效可靠,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