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失用性肢体麻痹,及肢体隔室内高压压迫性末梢神经坏死,能否替代麻醉无痛地耐受反复大面积糖尿病坏死性筋膜炎的彻底清创手术。方法:对8例重症糖尿病并发下肢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病人,作32次历时960min的大面积坏死筋膜扩创清除术,不作任何药物麻醉。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内并给予相应的药敏匹配的抗生素。结果:扩创手术顺利,无疼痛主诉,结合扩创间隙对创口的单层石膏袜加压处理,全部扩创创口愈合,不留后遗症。结论:血糖失控重症糖尿病并发肢体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病人,可以不作麻醉下接受无痛的反复大面积坏死筋膜清创术,从而免除反复麻醉危险。 相似文献
4.
<正>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皮肤筋膜组织感染,以广泛、迅速的皮下软组织感染为特征,可在短时间内波及全身,严重者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休克、死亡[1]。NF起病隐匿且发展迅速,NF患者的截肢率、病死率居高不下,而对于合并免疫功能低下、酗酒、静脉用药和糖尿病等的患者更易发病[2]。NF发病部位多位于会阴、四肢、腹部、口腔和颈部[1-2]。而对于NF是否侵袭肌肉组织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5.
下肢坏死性筋膜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2岁。左侧膝关节外伤3天后,该关节出现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同时伴有发热。拟诊为左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法洛四联症、心功能Ⅱ级和痛风,收入我院骨科治疗。入院时查血常规:WBC19.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15.2×109/L;行左膝穿刺检查:外观黄色浑浊,细胞总数5.45×109/L,WBC0.55×109/L,其中多核细胞占81%,单核细胞占19%,李凡他试验阴性,蛋白定量2.6g%;行脓液细菌培养:发现化脓性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沿黄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行左膝关节镜检查:关节内引出大量暗褐色浑浊液,粪臭味,滑膜… 相似文献
6.
8.
目的 探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坏死性筋膜炎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1例因早期诊断,及时清创引流获得治愈;3例因未能早期诊断或家属放弃治疗,未获最佳治疗,引起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对于治愈率很重要,早期外科处理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坏死性筋膜炎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本院近10年来收治13例坏死性筋膜炎致皮肤坏死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湿性愈合模式在肛周脓肿致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伤口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3例肛周脓肿致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伤口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开放引流、瘘管科学处理,有效清创、控制感染、防止血流感染,合理固定、提高生活质量,科学营养支持、促进肉芽生长创面愈合,人文关怀、多学科协作促进康复等湿性愈合伤口护理,所有患者均愈合,无病死、致残。结论湿性愈合伤口护理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创面治疗中可以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医疗风险,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后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严重者引起脓毒性休克,如治疗不及时则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为进一步探讨NF的诊断及治疗,本文分析1例收治于江苏省中医院,同时具有溶血性贫血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长期服用激素药物的NF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RL)、胆碱脂酶、白蛋白(Alb)和维生素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COPD患者120例,并对其开展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长期死亡率。根据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长期死亡组(17例)和存活组(89例)。比较2个组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Alb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D)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评价COPD患者各血液指标与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血液指标对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长期死亡组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及NR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胆碱酯酶、25(OH)D、Alb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25(OH)D和Alb均可作为预测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23、0.99、1.45、2.75、1.30、1.08、0.59(P<0.05)。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25(OH)D和Alb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RL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其他血液指标(P<0.05)。结论 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Alb和25(OH)D对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预测均有积极意义,其中NRL的预测价值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超声在跖腱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在跖腱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观察和测量临床诊断为跖腱膜炎并经手术治疗证实的 46例患者的双侧跖腱膜 ,并测量 2 8例正常中年人的双侧跖腱膜作为对照。结果 患者组患侧足的跖腱膜其跟骨附着部的厚度 [(5 .7± 1.0 )mm ]较其健侧的厚度 [(3 .4± 0 .4)mm ] ,明显增加 (P <0 .0 0 1) ,亦较对照组的厚度 [(2 .9± 0 .2 )mm]明显增加 (P <0 .0 0 1)。结论 超声测量对跖腱膜炎具有明确诊断价值 ,且具有无创、便捷、价格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Necrotizsing fasciitis is a rapidly developing, fatal bacterial infection of deep subcutaneous tissues. It may occur at any site in the body. We describe a case of necrotizing fasciitis in the breast that was diagnosed on the basis of sonographic findings.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revealed fluid collection in deep tissues with bright echoes likely to represent gas microbubbles. The diagnosis of necrotizing fasciitis was subsequently confirmed on surgical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6.
对1例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的危重患者给予生命支持、对症治疗及护理,入院50d患者肺部及局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60d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危重患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部分血液生化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的血液化学变化,加强对MODS及多器官衰竭(MOF)的临床早期预警。方法对确诊为危重病例的患儿24、48、72h进行血液化学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分析,对危重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及器官功能障碍评价。结果在危重患儿发病24、48、72h内进行连续监测,其血液化学变化在48~72h内诸多指标明显增高,且与MODS的发生呈同步性变化(r=0.75)。在疾病早期,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及乳酸等指标已经发生改变,表明机体相关的脏器功能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缺氧程度越重,乳酸增高越明显。结论危重患儿器官衰竭症状尚未表现或症状极轻微,而血液化学已出现衰竭的表现。同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关系密切。高度重视对MODS的临床血液化学主要指标的检测,有助于MOD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血液生化指标评估的肝硬化因素APR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FIB-4(纤维化-4指数)能否预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方法 回顾性收集300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肝癌复发和生存情况。比较不同肝硬化评分参数APRI、FIB-4评估的肝硬化程度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该参数的准确度和临床效用。结果 共纳入30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PRI、FIB-4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DFS、OS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PRI、FIB-4与肝癌患者术后OS有相关趋势。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DFS、OS独立危险因素。基于DFS,APRI、FIB-4时间依赖ROC(time-ROC)曲线下面积(1年、3年和5年AUC)在 0.555-0.596之间;基于OS,APRI、FIB-4的time-ROC 1年、3年和5年AUC在 0.600-0.679之间。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APRI、FIB-4有一定程度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血液生化指标评估的肝硬化因素APRI、FIB-4对肝癌患者术后DFS、OS有一定预测价值。血管侵犯仍然是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28 d预后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52例),监测住ICU 72 h内的血糖,比较两组入ICU时血糖(BGadm)、平均血糖(MBG)、高血糖指数(HGI)、血糖不稳定指数(GLI)、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总用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BGadm(mmol/L)、MBG(mmol/L)、HGI、低血糖发生率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Gadm:9.87±4.48比9.26±3.07,MBG:8.59±1.23比847±1.01,HGI6.0:2.45±0.94比1.68±1.05,HGI83:0.84±0.70比0.68±0.51,低血糖发生率:9.30%比5.77%,均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GLI、胰岛素72 h总用量(U)均显著高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23 +6比19±6,GLI:56.96(65.43)比23.87(41.62),胰岛素72 h总用量:65.5( 130.5)比12.5(90.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与GLI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09,95%可信区间(95%CI) 1.01~ 1.17; GLI:OR=1.03,95%口1.01~1.06,均P<0.05];APACHEⅡ评分与GLI的AUC分别为0.69、0.71,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是患者入ICU 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早期血糖波动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凝溶胶蛋白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医院急诊监护室的5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入院时检测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凝溶胶蛋白(Gelsolin),并记录24 h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情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根据28 d的转归,将5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和比较预测能力.结果 存活组31例,死亡组19例.两组比较,凝溶胶蛋白[(21.43±10.54) vs.(13.31±8.54),P=0.007]和APACHEⅡ评分[(19.2±6.86)) vs 24.6±8.9,P=0.021)]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凝溶胶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凝溶胶蛋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 CI 0.599~0.851,P=0.004),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 (95% CI 0.537 ~0.862,P=0.019),两者预测能力相当.将二者联合应用,预测的准确率可达到90%,有较好的互补性.结论 凝溶胶蛋白能够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较为准确的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