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采用尿酸钠(MUS)诱导的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研究痹清胶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理。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踝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及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踝关节诱导型环氧化酶(COX-2)的表达。结果:痹清胶囊明显降低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IL-12的含量、抑制大鼠踝关节COX-2的表达。结论:痹清胶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确切疗效,可能与降低IL-12的含量、抑制COX-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痹清胶囊抗炎及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尿酸纳(MUS)诱导小鼠足肿胀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等观察痹清胶囊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痹清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痹清胶囊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姜楠 《中医药导报》2011,17(4):128-130
将近些年中医复方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中医复方可以减少模型大鼠血清中IL-1、IL-6、TNF-α水平;降低关节滑膜中IL-1、IL-6、IL-12、IL-21β、IL-28、TNF-α、VCAM-1的水平;上调TGFβR1、TGFβ1水平;降低模型大鼠的血尿酸水平;降低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豨桐丸对尿酸钠晶体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及其药理机制。方法:分别给予大鼠豨桐丸(200,400,800 mg·kg-1)及秋水仙碱(4 mg·kg-1)灌胃用药7 d。第5天大鼠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晶体诱导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检测大鼠足肿胀和步态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关节组织学评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检测破骨细胞形成,免疫组化法分析关节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NLRP3炎性体表达。结果:注射尿酸钠晶体导致了大鼠明显的足肿胀,并使步态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明显增高,关节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及TNF-α,IL-1β,IL-6和NLRP3炎性体表达也都明显增加((P0.05,P0.01)。给予400,800 mg·kg-1豨桐丸治疗后,大鼠足肿胀显著减轻,步态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显著减少,同时关节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及TNF-α,IL-1β,IL-6和NLRP3炎性体表达也都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豨桐丸可抑制尿酸钠晶体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展,其机制与抑制炎性介质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痛风胶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大鼠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足踝关节注射尿酸钠悬液诱导AGA,容积法检测足踝关节肿胀程度,ELISA法测定血清及关节液中白介素-1β(IL-1β)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观测踝关节软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尿酸钠混悬液注射后1~5 d,与正常组比较,AGA模型大鼠足踝关节肿胀度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抗痛风胶囊低、高剂量(0.3,1.2 g.kg-1)与阳性药秋水仙碱(8×10-4g.kg-1)组大鼠足踝关节肿胀度显著降低(P<0.05和P<0.01);第5天,抗痛风胶囊高剂量与秋水仙碱组大鼠足踝关节肿胀度已降低至正常组水平。模型组大鼠足踝关节液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抗痛风胶囊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足踝关节液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软骨组织TNF-α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1);抗痛风胶囊组踝关节软骨组织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抗痛风胶囊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关节组织局部的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清热除痹方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的抗炎消肿作用及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应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AA模型。实验分清热除痹方高、中、低剂量组(22.4,11.2,5.6 g·kg-1),美洛昔康组(0.746 g·kg-1)、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第11天开始给药,连续10 d。分别于实验第10天、第14天、第18天、第20天,测量关节肿胀程度及关节炎指数。末次给药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大鼠关节滑膜匀浆中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 清热除痹方各组在实验第18天开始大鼠足肿胀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第14天开始关节炎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与模型组相比,清热除痹方各组IL-1β、TNF-α含量明显下降(P < 0.05),且各实验结果均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清热除痹方可明显抑制模型大鼠足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具有一定抗炎消肿作用。降低关节滑膜匀浆中IL-1β、TNF-α的含量可能是清热除痹方抗炎消肿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取6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采用尿酸钠晶体溶液踝关节注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汤与吲哚美辛对比治疗,观察大鼠步态,测定关节肿胀度,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IL-6、TNF-α水平.结果 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在致炎后各时间点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尿酸钠所致大鼠踝关节疼痛,减轻肿胀程度,降低步态评分,降低炎性因子IL-1、IL-6、TNF-α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IL-1、IL-6、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痛风安胶囊对尿酸钠痛风模型动物关节炎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痛风安胶囊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尿酸钠关节内注射复制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痛风安胶囊对模型动物关节病变的影响.结果:痛风安胶囊(3.5g·kg-1,2.5g·kg-1)给药组动物关节滑膜组织IL-1、IL-6含量降低,关节软组织病理检查见关节腔渗出液中炎细胞数降低,炎症模型关节腔间隙减小.结论:痛风安胶囊对尿酸钠所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痹汤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及IL-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痹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足跖肿胀度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确切作用机制.方法: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AA模型,容积法测量关节肿胀程度;ELISA法观察细胞生长因子TNF-α及IL-1表达水平.结果:与本组给药前相比,三痹汤高、中剂量组左、右后足跖肿胀度及TPT组右后足跖肿胀度明显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给药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痹汤高、中剂量组及TPT组大鼠左、右足跖肿胀度明显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PT组相比,三痹汤组高、中剂量组左、右足跖肿胀度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痹汤组高、中剂量组及TPT组TNF-α、IL-1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PT组相比,三痹汤组高、中剂量组TNF-α、IL-1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痹汤对AA大鼠关节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血清中TNF-Ω及IL-1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萆薢除痹汤降尿酸、抗炎及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萆薢除痹汤组(20.9 g·kg-1给药)、别嘌呤醇组(40 m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氧嗪酸钾300 mg·kg-1ip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每天ig给药1次,连续7 d,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尿酸(SUA),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观察萆薢除痹汤降尿酸作用及可能的降尿酸机制;另取两组雄性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萆薢除痹汤组(20.9g·kg-1)、别嘌呤醇组(40 mg·kg-1),每组10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 d,分别采用冰乙酸致扭体法观察萆薢除痹汤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耳肿胀法观察萆薢除痹汤抗炎作用;雄性昆明种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萆薢除痹汤组(20 g·kg-1)、吲哚美辛组(2 mg·kg-1),每组8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6 d,通过关节腔注射尿酸盐结晶(MSU)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模型,并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其抗炎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UA和XOD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萆薢除痹汤能够显著降低SUA和XOD水平(P0.05),明显降低小鼠初次扭体时间(P0.05)和扭体次数(P0.05),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P0.05),明显降低造模后24 h小鼠的踝关节肿胀度(P0.05)和IL-1β,TNF-α(P0.01)的表达。结论:萆薢除痹汤具有明显降低小鼠SUA作用,其降尿酸机制可能是抑制XOD的表达;萆薢除痹汤还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是与IL-1β,TNF-α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降宁片中葛根素、二苯乙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水(B),梯度洗脱;流速1.0mlMmin;检测波长为250nm及320nm;枉温:30℃。结果:葛根素进样量在232—29μg范围内(r=0.9998),二苯乙烯苷进样量在220—19.5μg范围内(r=0.999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葛根素为97.2%(RSD:0.8%),二苯乙烯苷为97.6%(RSD=0.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度高,重复性好,可同时测定脂降宁片中葛根素、二苯乙烯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定敖必德森古日古木-13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及显微鉴别法对方中的旋复花、红花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旋复花、红花可用薄层色谱鉴别,旋覆花、红花、草乌叶可用显微鉴别。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该药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保存不同时间的乌圆补血口服液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含量的灵敏度。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保存多年的样品中二苯乙烯苷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二苯乙烯苷含量分别为(0.549±0.226)g/L和(0.250±0.150)g/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年度样品中二苯乙烯苷含量也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苯乙烯苷灵敏度高于紫外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黄芪2年生和3年生营养生长期茎叶毛蕊异黄酮苷和黄芪甲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分别为250 nm,203 nm。结果:2年生黄芪营养生长期毛蕊异黄酮苷和黄芪甲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8530.2940,0.23370.2940,0.23370.5367 mg·g-1;3年生黄芪营养生长期毛蕊异黄酮苷和黄芪甲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1800.5367 mg·g-1;3年生黄芪营养生长期毛蕊异黄酮苷和黄芪甲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1800.3830,0.27330.3830,0.27330.6150 mg·g-1。结论:毛蕊异黄酮苷和黄芪甲苷含量3年生高于2年生,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含量也随之增加;本研究也改进了毛蕊异黄酮苷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HPLC法测定虫草精王浆胶囊中10—羟基—2—癸烯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虫草精王浆胶囊中10-羟基-2-癸烯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scovery C18;检测波长:209nm,流动相:乙腈-0.5%磷酸溶液(25:75);流速:1.0mL/min;柱温:25℃;结果:线性范围在0.02144-0.38592ug范围内,r=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8%,RSD=1.6%(n=5)。结论:该法可作为虫草精王浆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栓通注射液中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CAPCELLPAK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10∶90);流速为0.8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84nm。结果:5-羟甲基糠醛进样量在0.0677~270.8n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为103.07%,RSD为2.8%。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靠,专属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我科独创"三通四联"疗法与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三通四联组与西比灵组,每组各30例,治疗一疗程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三通四联组的有效率高于西比灵组(P〈0.01)。结论:三通四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西比灵胶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养颜颗粒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 iamonsilTM(钻石)C18(5μm,4.6×150 mm),流动相为乙腈-水(18∶82),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20nm。结果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O-β-D-葡萄糖苷的进样量在0.056 5~0.452μg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4%,RSD为1.09%。结论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苯乙烯苷的含量,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养颜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柏冬  彭娟  闫寒  范斌 《辽宁中医杂志》2010,(6):1108-1109
目的:HPLC-UV-ELSD联用检测熊香胶囊中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5μm,4.6mm×250mm),以甲醇-水(0.1%甲酸)(60∶40)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ELSD漂移管温度105℃,雾化气体(空气)流速2.7L·min-1;结果:牛磺熊去氧胆酸在1.44~5.76μg线形关系良好,紫外检测方式回收率为97%(n=5),RSD2.3%,UV检测方式回收率为101%(n=5),RSD1.5%;结论:与HPLC/UV相比,HPLC/ELSD测定熊香胶囊中牛磺熊去氧胆酸成分的含量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14—3—3蛋白发现于1967年,在脑组织中大量表达,已经在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这种蛋白。最初认为14—3—3蛋白与促癌基因蛋白和信号蛋白有关,神经递质合成的一种介质,25年后发现14—3—3蛋白在细胞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4—3—3蛋白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生物细胞中,由于14-3-3蛋白能和100多种分子相互作用,因此,14—3—3蛋白参与调节许多蛋白的活动,如细胞周期蛋白、转录调控蛋白、信号转导蛋白、细胞内交通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的调节。这些相互作用的研究在某些过程如凋亡和神经变性疾病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