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并介绍经皮心肺支持技术系统,并附1例成功治疗暴发性心肌炎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应用经皮心肺支持技术成功救治1例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病例资料,并结合国外相关献,介绍应用指南,总结该项技术的使用方法。结果 整个系统建立过程在20min内顺利完成,持续经皮心肺支持92h58min。患在应用经皮心肺支持后病情逐渐平稳,脱机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完全康复出院。结论经皮心肺支持技术不仅是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可在许多心、肺急症中应用。该技术无需开胸,操作简单方便,在床旁15—20min即可建立,是目前最有前景和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急救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手术治疗体会(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急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进行的7例冠心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手术,均采用on-pump CABG手术,心肌保护方式采用顺灌结合经冠状静脉逆灌心肌保护方式。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病例均出现顽固性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其中1例同时合并肾功能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存活5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有效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3)
正暴发性心肌炎(FM)又称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心肌纤维水肿、变性、坏死。在发病24 h内病情急剧进展恶化、出现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等,若不及时合理救治急性期病死率可达10%~20%[1,2]。暴发性心肌炎应用机械辅助装置,可大大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现将我们成功救治1例暴发性心肌炎经验的分享如下:1病例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6)
目的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ASVMC)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ASVMC患者,共56例,随机等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满意度各维度指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综合性护理,可以使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提高,具有显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3)
正重症心肌炎是指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严重炎性损害、坏死,急性发病,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可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甚至猝死~([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将一个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入主动脉内,舒张期球囊充盈,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压,收缩前球囊排空,降低左心室射血阻力,减少心肌做功,从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2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5例误诊为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入院后出现电机械分离死亡;其余病例经系统治疗后治愈。结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骤,死亡率高,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需及时明确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尽管接受了急诊血运重建、机械循环辅助支持及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且病人预后差,疾病负担重,是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因而对此类危重病人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9.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5)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选择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选择生脉注射液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可降低病死率至 5 0 %以下。 1994~ 2 0 0 0年 ,我院对15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 PTCA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男 12例 ,女3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8± 10 .6 )岁。前侧壁心梗 6例 ,下后壁心梗 9例。休克发病至行 PTCA时间均在 6 h之内。 15例均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 :1收缩压 (SBP) <80 m m Hg;2左室舒张末期压 >2 0 mm Hg;3有明显末梢灌注不足表现…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60岁。因心前区、胸骨后针刺样疼痛 4h于 1998年 10月 3日上午 10 :15急诊入院。查体 :T 3 5 5℃ ,P 60次 min ,R 2 0次 min ,BP 18 10KPa。神志清楚 ,急性重病容。头颅五官端正 ,双侧瞳孔等圆、等大 ,直径约 2 5mm ,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紫绀。颈软 ,气管居中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 ,未触及震颤 ,心界不大 ,心音低沉 ,HR 60次 min ,律整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 ,生理性反射存在 ,病理征未引出。双下肢无浮肿。ECG示窦缓…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总结1991年以来采用PBMV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19例,全组心功能改善Ⅰ级8例,Ⅱ级11例;舒张期杂音减轻到1°/6°15例,2°/6°4例;左房平均压降至2.17±0.26kPa.认为:只要重视每个环节的处理,该项技术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7,(2)
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问题,药物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极为有限。再灌注治疗方面,经过筛选的老年人早期进行血运重建对于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即使不适宜介入治疗的患者接受适当的溶栓治疗方案总体结局也要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尚需谨慎。尽管新型循环辅助装置尽管显示了良好的前景,但在老年人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正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因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差,一直是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对于此部分患者诊治的探索也从未停顿,本文主要就CS的基本概念及由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CS患者近年来的诊治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回顾与展望。1 CS基本概念CS指由心脏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和生化表现。临床典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活性药物、机械循环支持、早期血运重建等措施广泛应用于AMI合并CS的急诊救治,但AMI合并CS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来AMI合并CS的临床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