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观察了三株615系小鼠可移植性乳癌(Ca759、Ca761、Ca763)在建株和保种过程中肿瘤组织形态学与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变化。分析比较肿瘤的演进过程,其共同特点为:瘤组织结构趋向简化,核分裂数增多,接种后肿瘤生长的潜伏期和宿主生存期缩短。但是这些变化发生的迟早、进展快慢及形态学表现等,在三个瘤株之间也有某些差异。Ca759自第1代至140代,Ca761自第1至79代,传代过程组织结构简化均呈渐进性。Ca763移植至第5代后肿瘤潜伏期与宿主存活期急剧缩短,组织学图象与原发瘤及第4代有显著差别。Ca761自80代以后宿主存活期突然缩短,瘤细胞核分裂数增多。三个瘤株演进的这些差异似乎表明在引起演进的机制上存在着差别,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树鼩主要免疫器官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树鼩主要免疫器官的组织学特征。[方法]解剖成年及幼年树鼩,观察胸腺、脾和淋巴结的形态,毗邻及主要血管的走向和分布;切取免疫器官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征。[结果]树鼩胸腺呈椭圆片状,分左右两叶,表面覆盖结缔组织被膜,将实质分隔为多个小叶,可见明显的皮质和髓质,髓质中有胸腺小体。脾脏呈长条状,位于腹腔深部,表面覆盖较厚的结缔组织被膜,实质由白髓和红髓交叉分布构成,无明显界限;白髓中可见脾淋巴小结,红髓中脾索和脾血窦交叉分布,结构清晰。颈部淋巴结外形呈卵圆形,由被膜、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区有明显的淋巴小结,存在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之分;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构成。[结论]树鼩免疫器官在组织形态学上接近于人,可以为研究树鼩免疫系统功能及建立人类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提供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BLM)对免疫器官结构的影响。方法用BLM对SD大鼠进行一次性皮下注射,光镜下观察不同时期脾、淋巴结和骨髓组织结构和细胞成分改变。结果第4天,脾红髓与淋巴结髓质淋巴组织较疏松,淋巴结髓窦中内皮细胞大部分消失,骨髓内大量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坏死;第10~20天,脾白髓扩大,动脉周围淋巴鞘细胞增生,淋巴结次级淋巴小结增多,副皮质区变薄,基质细胞大量增多,骨髓中性粒细胞增生为主;第30天,脾白髓与淋巴结皮质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结皮质基质细胞增多,髓索浆细胞大量增多等慢性炎症现象发生。结论BLM毒性作用引起免疫器官内先后出现大量细胞被破坏、淋巴细胞迅速增生和后期淋巴组织萎缩等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615系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Ca763和Ca761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两瘤株细胞均呈片状或散在分布,未形成原始腺腔样结构。细胞大小不一,多形性,由发育不良的紧密连接相连,间质极少,几无淋巴细胞浸润。Ca761、Ca763原代癌属A型腺泡癌,多代移植使瘤组织类型发生了变异,腺泡型去分化为实性型,瘤组织中也未见B型病毒样颗粒,而A型颗粒则存在于Ca761、Ca763各代粗面内质网内。Ca761胞质内可见大量成团排列的胞质细丝,但未见致密小体及胞质微饮小泡。Ca763少部分瘤细胞内亦可见与质膜平行排列的胞质细丝,有时可见半桥粒和不连续的基板,少数细胞可见直接从中心粒长出的纤毛突向细胞间隙。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615系小鼠于接种Ca759乳腺癌后,其脾脏细胞能非特异性地抑制正常615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生反应。采用玻皿粘附及尼龙毛柱等细胞分离技术分析抑制细胞的属性,发现用抗Thy—1血清加补体处理带瘤小鼠的脾脏胞,不能去除其对ConA反应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带瘤及正常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前者较后者的抑制活性更强(抑制率分别为100%和71%)。将去除了巨噬细胞的带瘤小鼠脾细胞进一步经尼龙毛分离,发现尼龙毛粘附细胞及非粘附细胞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提示,Ca759带瘤小鼠脾脏存在着不同组分的抑制细胞系统,包括抑制性细胞及抑制性巨噬细胞,它们均可能对带瘤宿主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第215代Ca761脚掌移植的同一小鼠所产生的腘窝或腹股沟淋巴结与肺转移瘤分别移植于两组健康小鼠脚掌,同时取第215代Ca761腋部皮下移植的肺转移瘤移植于第三组健康小鼠,如此循环5代以上,获得Ca761-FL、Ca761-FP、Ca76l-AP三个亚株。对照实验表明:淋巴结转移率,Ca761-FL高于Ca761-FP。肺转移率,Ca761-FP高于Ca761-FL。结果显示Ca761肿瘤细胞向淋巴道与血道转移途径的选择与瘤细胞本身生物学性质有关。此外,Ca761-AP_7脚掌移植组淋巴结转移高于Ca761-AP_7腋下移植组,提示移植部位对转移途径的选择有影响。本实验早期及晚期带瘤小鼠的肺和淋巴结转移灶可同时或单独出现,提示瘤细胞可自移植部位分别进入淋巴道或血道。转移早期,肺转移为肺泡间隔型和胸膜下型的微小病灶;晚期,肺泡间隔型和胸膜下型的病灶增大,并出现支气管肺动脉支周围转移灶。提示经血道到肺的转移瘤也可穿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进入淋巴循环。  相似文献   

7.
Ca759是1975年9月将615系经产雌鼠的一自发B型乳腺癌经同系移植而建立的一个新瘤株,迄今已传201代,其移植成功率均为100%,皮下移植瘤的潜伏期为5.0±0.3天,存活期为26.9±3.6天。Ca759于常规移植后,局部肿瘤的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缓慢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即使到晚期局部肿瘤十分巨大,也很少发生溃破,而带瘤宿主也无明显的恶液质表现,转移罕见。随着肿瘤的增长,脾脏也进行性增大,瘤系数与脾系数也均不断增大,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 Ca759对临床常用十种抗癌药中有8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特别是环磷酰胺对Ca759的抑瘤率达到100%,对氨甲碟呤、三尖杉酯碱也敏感,这就为抗癌药物的筛选及抗肿瘤作用原理的研究提供有一个较敏感而又有特点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带黑色素瘤(B16)C57BL/6小鼠为模型,用光镜、电镜、形态计量学、淋巴细胞细胞毒等实验技术,对小鼠局部淋巴结的生物学屏障进行了研究。接种瘤细胞后,早期所出现的副皮质区增生和窦阳性反应,对机体抗肿瘤作用有利;晚期淋巴小结的增多和窦退化型反应的出现,则为机体抗肿瘤能力减弱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小鼠宫颈癌U14移植615小鼠,用台盼蓝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观察癌组织生长及对脾、胸腺、淋巴结的影响。结果:①台盼蓝的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的瘤重、腰淋巴结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台盼蓝低剂量组的脾和胸腺的MPS增生程度较高剂量组及对照组明显。表明本实验的MPS单纯增生与肿瘤生长无明显关系。②台盼蓝注射在移植癌内偶见癌组织发生自发性消退,并对再次移植发生免疫现象。本文结合文献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症HFMD引起患儿机体各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对7例HFMD死亡患儿尸体进行剖验并提取其胸腺、脾、淋巴结等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结果镜下见脾小体扩大,脾小体内有坏死碎裂的细胞碎片。脾髓质脾窦扩张充血,脾索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并见坏死碎裂的细胞碎片。肠粘膜下淋巴组织及肠道淋巴结内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淋巴滤泡增大、大量细胞坏死及见单核细胞吞噬现象。部分胸腺小叶内胸腺小体淋巴细胞相对稀疏,胸腺小体部分钙化。结论重症HFMD可引起脾、淋巴结及淋巴组织等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但对胸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痛风宁胶囊(TFN)对痛风性肾病模型小鼠血清中尿酸(UA)、肌酐(Cr)、单核趋化蛋白(MCP-1)、肿瘤坏死因子(TNF-α)、黄嘌呤氧化酶(XOD)和尿素氮(BUN)水平以及小鼠肾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环氧化酶2(COX-2)活性的影响,分析其对痛风性肾病小鼠肾脏、脾脏和胸腺病理变化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腺嘌呤联合乙胺丁醇片制备小鼠痛风性肾病模型。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200 mg·kg-1)、中(400 mg·kg-1)和高(800 mg·kg-1)剂量TFN组,别嘌醇片(50 mg·kg-1)和痛风舒片(TFS)(600 mg·kg-1)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UA、Cr、MCP-1、TNF-α、XOD和BUN水平及小鼠肾组织匀浆上清液中COX-2活性,HE染色观察小鼠肾脏、脾脏和胸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UA、Cr、BUN、MCP-1、TNF-α和XOD水平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匀浆上清液中COX-2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和高剂量TFN组小鼠血清中UA、Cr、BUN、MCP-1、TNF-α和XOD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COX-2活性明显降低(P<0.01),低和中剂量TFN组小鼠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小球萎缩,肾小管和肾间质出现大量的尿酸盐结晶;胸腺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清晰,细胞稀疏;脾脏红髓与白髓分界不清晰,脾小结不同程度缩小,脾窦出现充血现象。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和各剂量TFN组小鼠肾脏肾小球萎缩、脾脏脾窦充血和胸腺皮质与髓质分界不清等病理变化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TFN对于痛风性肾病引起的小鼠脏器病变及各生化指标异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鼠伤寒的病理变化与胸腺急性退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4例婴幼儿鼠伤寒解剖所见,发现胸腺呈明显急性退化,胸腺皮质、脾小体周围及淋巴结内淋巴滤泡周围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脑、肺、肝、肾、肠等器官呈程度不一的出血坏死。提示婴幼儿之所以发病率高、病情重、死亡率高,与胸腺机能不足、特别是胸腺急性退化所致之免疫机能极度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50只失血性休克兔的肾上腺、胸腺、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的形态变化作了观察,结果发现肾上腺皮髓质均有明显的排空现象,胸腺、脾脏及淋巴结呈急性萎缩性变化,致免疫功能呈全面降低,对休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鼠去卵巢及体内注射17β-雌二醇(E2)后,淋巴结、脾脏和胸腺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细胞)及相关调节性因子Foxp3表达的变化与E2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细胞功能相关因子Foxp3的表达,CD4^+CD25^+T和CD4^+CD25^+high T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E2抑制淋巴结中Treg细胞Foxp3的表达.上调其在脾脏和胸腺中的表达;E2下调淋巴结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 T细胞的比例,上调它们在脾脏尤其是胸腺中的比例。结论:E2对淋巴结、脾脏和胸腺3种免疫器官中的Treg细胞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用健康雌性Wistar大鼠28只,采用组织化学及放射免疫方法,探讨了大剂量雌二醇对大鼠胸腺、肠系膜淋巴结及脾脏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生长抑素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腹腔大剂量注射雌二醇后,①大鼠胸腺皮质明显变薄,皮质内淋巴细胞大量减少,上皮性网状细胞明显增多,胸腺小体不规则;②肠系膜淋巴结皮质变薄,浅层皮质及副皮质区淋巴细胞明显减少,髓索变细,巨噬细胞数量减少;③脾脏白髓明显变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④下丘脑、延脑、垂体、肾上腺及甲状腺中生长抑素的含量明显减少,而血浆中生长抑素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0.01)。提示大剂量雌二醇有抑制机体免疫机能,生长抑素在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49只小鼠(C_(57)BL)的B_(16)黑色素瘤,在发生转移前后淋巴结、脾脏、胸腺的形态变化。发现最早于接种后第4天即转移至同侧腘窝淋巴结,第6天至腹股沟淋巴结,第16天后全部淋巴结受累。本实验表明细胞免疫活性增强对肿瘤转移有抑制作用,而体液免疫活性增强对肿瘤转移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