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背景:老年髋部骨折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数目在逐年增加。
目的:阐述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再次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
方法:于2001-01/2011-07对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567例和老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30例,分析再发对侧骨折病例的发生率、骨折类型、年龄、性别、骨密度、骨质疏松、再骨折时间间隔和合并症。
结果与结论:单侧髋部骨折与再发对侧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和骨密度值接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为5.0%。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率(P=0.018)。再发对侧骨折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单侧骨折组(P=0.032)。初次骨折后发生对侧骨折的间隔时间平均2.4年,其中1年发生的最多,占40.1%。提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对于伴有骨质疏松和合并症的转子间骨折患者在术后1年内应加强预防,防止对侧髋部骨折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再发对侧髋部骨折;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骨密度;骨质疏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42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折断式螺纹钉在髋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麻.在数字化多功能遥控X线机或C臂X线机下,显露股骨上端外侧面,于大转子下3–5cm处,钻成"品"字形骨孔,将长度合适折断式螺纹钉经颈先后旋入股骨头中,钉尖距股骨头软骨面下5mm.经X线透视钉位满意后,折断螺钉尾段.结果随访1年~3年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股骨颈骨折27例中,优10例,良16例,差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中,优9例,良8例,差1例.结论 (1)折断式螺纹钉能有效地控制骨折间的旋转应力、压应力,固定牢靠,半身螺纹有一定滑动度可刺激成骨促进骨愈合;(2)折断式螺纹钉内固定术后,可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3)有利于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3月—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35~80岁,平均47.5岁;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依据Garden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20例、Ⅳ型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依据改良Evan分型标准,Ⅲ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45例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疗效,并与术前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内固定失败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给予钢丝捆扎固定。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72 min。术中失血量150~600 mL,平均260 mL。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浅表感染4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肢体不等长(超过2 cm)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于术后3个月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2~94(88±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2~36(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8, P<0.01)。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40/45)。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内固定手术技术原因27例,其中螺钉置入位置或长度不理想12例、内固定物选择不当8例、骨折复位不良1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伤后72 h 18例,其中>1周9例;术后负重时间过早(<12周)15例;术后再次跌倒或碰撞伤6例;原因不明7例。结论 导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包括医源性因素与患者源性因素。对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依据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PFN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38例年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则采取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采取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效果更明显、安全性更高且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方法,并对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经过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均未发生并发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及各种老年患者易出现的异常心理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行DHS(动力髋骨螺钉)与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98例,按手术类型分为两组;49例对照组患者行DHS术治疗,49例研究组患者行PFNA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用时、愈合用时平均值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治疗效果优于DHS,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8.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增高,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的概率也逐年走高,股骨近端骨折包括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骨折,同时股骨近端骨折也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治疗难度大。如何有效的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股骨近端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做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通过对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失败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结果的比较,为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的4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冉次行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52例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Charnley评分法评定手术侧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度和运动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晕评分EQ-5D评分体系评定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9±0.2和1.4±0.2小时、525.6±50.8和462.3±47.8ml、13.4±2.3和15.2±2.4、0.67±0.26和0.72±0.25分,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较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差,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缺血坏死的病例宜直接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30例,发病原因146例跌倒伤,69例车祸伤。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99例,Ⅳ型131例。分别采用DHS、髋关节置换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患者患髋功能恢复良好,局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患肢负重行走无需扶拐。两组在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两种手术方法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DHS与人工髋关节置换均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更有理论上的优势,但各有优缺点,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pkin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收集自2008~2011年我院收治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按Pipkin方法分型:Ⅰ型3例,Ⅱ型13例,Ⅲ型4例,Ⅳ型1例。按不同分型并结合患者年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分析其疗效。结果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I型中优2例,可1例;Ⅱ型中优9例,良3例,可1例;Ⅲ型中良2例,可2例;Ⅳ型中良1例,优良率为72.2%。结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Pipkin骨折,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等因素而定,其预后与骨折类型、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抛光型股骨柄假体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双锥面高抛光股骨柄假体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3例,股骨假体固定采用第二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髋关节X线片。所有患者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1±1.2)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10)分。结论抛光型股骨柄假体通过其在假体设计和假体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所遇到的假体固定闲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与疗效。方法总结本院不同时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182例,DHS固定58例,空心加压螺钉42例,PFN26例,解剖钢板56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182例中获得随访159例,随访率87.4%,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19.1个月。在稳定性骨折中几种内固定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优良率分别是:DHS82%,空心加压螺钉89%,PFN86%,解剖钢板88%,不稳定骨折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各异。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及髓腔情况,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制定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中青年股骨头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我院自2001年2月~2012年5月手术治疗的16例中青年股骨头骨折病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3~54岁,平均(38.39±8.63)岁。Pipkin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1例;Ⅳ型3例。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10例,Kocher-Langenbock入路4例,Moore入路2例。骨块摘除3例,拉力螺钉固定13例,3例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病例中2例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1例采用铆钉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40.1±8.56)月(25.1~50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发生,无内固定失败,无接受髋关节置换的病例。按照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优良率为(9/16)56.3%,中(3/16)18.7%,差(4/16)25%。4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内固定术后缺血性坏死,5例患者发生了异位骨化,1例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运用空心螺钉治疗中青年股骨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但股骨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需对术后髋部功能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有限元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骨折髋支撑关节(FHSJ)治疗股骨颈骨折力学效应。方法AutoCAD导入方式建立:①正常髋关节②股骨颈骨折2钉固定和③2钉固定加FHSJ三组2D有限元模型。ANSYS(PLANE82)划分网格2维4节点单元,等同条件下分别完成计算。结果股骨头承重区应力峰值:A组,1.029Mpa;B组,1.63Mpa;C组仅有0.1~0.4Mpa。骨折同定螺丝钉应力峰值:B组,37.186Mpa;C组仅有7.474Mpa。结论在多钉固定基础上安装FHSJ,保护股骨预和股骨头修复愈合,为年轻人股骨颈骨折治疗展现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的研发及其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到2018年5月在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过线器固定骨折块;研究组使用自制空心可塑形引线器对骨折块进行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随访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与术后引流量等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6%,高于对照组(78.6%),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髋内翻、切口感染、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26.2%),P<0.05。 结论 研发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并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的研发及其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到2018年5月在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过线器固定骨折块;研究组使用自制空心可塑形引线器对骨折块进行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随访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与术后引流量等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6%,高于对照组(78.6%),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髋内翻、切口感染、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26.2%),P<0.05。 结论 研发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并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