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30例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为创伤性慢性骨髓炎致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10例为创伤后非感染性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大于8个月,平均16. 9个月。治疗周期为8~15个月,平均12. 3个月。术后骨搬运完成,外固定架使用时间为术后220 d,皮肤均在骨搬运过程中自然愈合,术后均给予功能锻炼,6个月后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不愈合18例,软组织嵌顿12例,接触面积不足6例,对线不良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软组织调节差是骨搬运治疗过程中断端软组织嵌顿的影响因素,感染是断端骨不愈合的影响因素,股骨骨缺损是骨搬运过程中断端对线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应用骨搬运技术后软组织嵌顿、断端骨不愈合、对线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虽然最终均可通过后期的治疗达到愈合,但是影响康复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软组织修复差、感染、股骨骨缺损等均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搬移技术逐渐成为了治疗胫骨骨缺损的“金标准”。骨再生矿化期间,胫骨延长区骨痂形态差异明显,研究延长区骨痂形态与骨愈合、肢体功能关系,可为临床提供指导。目的:探究胫骨骨搬移术后延长区3种骨痂形态与骨愈合、肢体功能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6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根据延长区3种骨痂形态分为凹陷型、均匀型及膨出型。凹陷型14例,均匀型60例,膨出型1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单平面截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记录患者骨再生区中心横径、截骨两端横径、延长长度、骨搬运时间、骨再生区矿化时间、愈合指数及相关并发症。依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标准评估骨愈合与患肢功能。结果与结论:(1)86例患者均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21-37个月,平均(29.0±6.7)个月;3种延长区骨痂类型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感染,均获骨性愈合;(2)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有可比性;(3)凹陷型、均匀型、膨出型患者愈合指数分别为(73.5±25.4),(51.1±18.8),(39.6±7.9) d/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技术结合微创闭合截骨、缓慢牵伸延长矫治复杂小腿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6年2月我科应用微创闭合截骨结合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组织牵伸技术治疗83例下肢小腿复杂畸形。其中创伤骨缺损而致下肢短缩畸形的39例,由炎症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而致下肢短缩畸形的36例,先天性假关节形成而导致下肢短缩畸形者8例;骨缺损长度为6~11 cm,平均8 cm。采用病灶微创闭合骨段切除、Ilizarov技术骨段延长治疗。参照Paley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并分析其骨折愈合时间、带外固定架时间、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83例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畸形、负重力线获得完全或大部分矫正,步态及负重功能也基本恢复满意。带外固定架时间6~18个月,平均10.3个月;骨段搬移延长4.5~9.0 cm,平均6.3 cm;骨折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9.8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及功能进行分级评价,优53例,良24例,可6例。结论采用闭合微创截骨、针对性地软组织松解、缓慢牵拉成骨Ilizarov技术对小腿胫腓骨复杂畸形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矫正畸形,是治疗小腿复杂畸形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GustiloⅢB型、C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0例(ⅢB型25例,ⅢC型5例),均为胫骨开放性骨折。对所有患者采取Ilizarov外固定骨搬运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5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长度与健侧之差小于2 cm,骨折愈合,创面均闭合。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22例未通过额外手术进行修复。5例通过游离皮片植皮成活,3例通过局部旋转皮瓣修复覆盖创面。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是临床治疗GustiloⅢB型、C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带蒂组织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及颗粒骨治疗小腿创伤后骨髓炎伴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3年3月,收治小腿创伤后骨髓炎伴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2~60岁,平均46.5岁。病程1~5个月,平均2.5个月。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5 cm~13cm×8 cm,骨缺损长度0.5 cm~2.5 cm,平均1.8 cm。采用带蒂组织瓣移位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及颗粒骨植入一期治疗。选择带蒂的腓肠肌肌瓣16例,比目鱼肌肌瓣1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6例,远端蒂股前外侧肌皮瓣2例,同时一期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及颗粒骨植骨,肌瓣表面游离植皮处理。结果 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5个月,平均39.5个月。2例组织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及游离植皮后愈合,4例术后创面渗出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2例感染未控制,经再次手术病灶清除及灌洗引流后愈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21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结论一期应用带蒂组织瓣联合万古霉素骨水泥及颗粒骨治疗小腿创伤后骨髓炎伴骨及软组织缺损,有利于创面愈合、感染控制及骨缺损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总结探索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方法。方法从2003年5月~2010年3月,治疗应用Orthofix外架治疗67例下肢长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依次进行清创、截骨、骨运输。结果67例骨缺损全部得到修复。骨缺损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8个月,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应用短缩-延长或骨搬运治疗的34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23~69岁,平均(45.7±11.2)岁。清创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应用短缩-延长技术治疗10例,骨缺损长度为1.5~8.0 cm,平均(2.9±1.7) cm;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24例,骨缺损长度为3.0~12.0 cm,平均(7.8±3.4) cm。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总平均愈合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2.0±3.4)个月;短缩-延长患者的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7.2±2.4)个月;骨搬运患者的愈合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6±4.4)个月;总平均外固定指数EFI为1.7月/cm,短缩-延长及骨搬运分别为1.4月/cm及1.8月/cm。改良Paley评估系统评价,骨愈合结果优26例,良7例,差1例,骨愈合优良率97%;功能结果优23例,良10例,差1例,功能优良率97%。随访期间无病例再次发生骨髓炎。并发症主要为钉道处炎症反应11例,钉道感染13例,对接端皮肤软组织嵌顿9例,对接端愈合不良10例,膝关节挛缩2例,足下垂4例。结论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骨及软组织缺损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向Ilizarov骨搬运技术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外固定架维持复位,二期远、近端双向Ilizarov骨搬运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连续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6)个月。所有患肢骨缺损均得以重建,且骨性愈合,创面均闭合,患肢长度与健侧差值为0.5~2.5 cm,平均(1.4±0.5)cm。均在术后65~119 d内行二次手术皮瓣成形,平均(89.75±14.56)d,其中4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软组织嵌顿,行二次手术清理嵌顿组织并皮瓣成形,二次手术后30 d内切口愈合。17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后创面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麻痹,于术后4个月恢复。所有患者骨重建完成时间为10~14个月,平均(12.3±1.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创面愈合延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现象。结论双向Ilizarov骨搬运技术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安全有效,骨重建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胫骨大段骨缺损病例28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6例,慢性骨髓炎9例,骨肿瘤切除3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1~57岁,平均36.7岁,末次清创或肿瘤切除术后,平均骨缺损(6.2±2.6)cm,最大缺损16 cm。28例患者均行膜诱导技术治疗,记录患肢术后愈合率、并发症及功能情况,并采用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获12~37个月随访,平均(23.4±4.7)个月。一期愈合率85.7%,平均愈合时间5.2个月,按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20例,良6例,中2例。2例出现外固定架针道感染,2例发生再感染,1例髂骨切口处感染,1例出现胫骨中段骨不连,1例因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结论膜诱导技术可用于创伤后、肿瘤切除术后及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大段骨缺损的重建修复,治疗周期短、并发症少、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9月我科收治的40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或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患者在彻底清创后截骨并安置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采用骨延长技术治疗骨缺损,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24.5个月;39例获得骨愈合,影像学愈合时间12~26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下降(P=0.031)。10例出现部分髋关节活动受限,32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大于1.1 cm,部分出现固定针松动、深部感染、马蹄足畸形、深静脉血栓或出血,10例需进一步行自体松质骨移植。结论 Ilizarov骨延长技术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临床疗效确切,但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18年10月,对41例四肢不同类型骨不连或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分别采用以单纯胫后血管束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5例,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修复9例、游离移植27例。切取胫骨瓣长度为1.0~8.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2.5 cm×2.0 cm~8.0 cm×25.0 cm。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X线片随访,直至骨质愈合。结果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胫骨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24个月,骨不连、骨缺损修复后,骨愈合良好,3~8个月骨折线消失。其中,27例皮瓣与修复区周围组织基本相平,14例有不同程度臃肿,经二期去脂整形手术后,也与周围组织平齐。19例掌骨或指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TAM系统评定法进行关节功能评定:优11例,良6例,可2例。22例胫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恢复负重行走功能。结论三种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各有优缺点,又相互补充,是一类较为可行的骨不连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骨诱导膜技术:包含体内形成诱导和诱导膜内植骨2个阶段,其中体内形成诱导膜首先行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依据骨折具体状况选取合适固定方式对骨折行稳定固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则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或经验采用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该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结构,小心去除骨水泥,采用钻头或骨锉去除两侧骨端和髓腔硬化骨,促进植骨融合,于骨膜内填充自体松质骨,缝合诱导膜,预防移植骨重吸收。 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经过应力牵拉刺激加速骨折断端间充质干/祖细胞分化增殖,加速生成新骨与肢体重建,在修复骨缺损时还可恢复肢体长度完成骨折断端加压愈合。但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需要长时间固定,技术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费时费力。 背景: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长段骨缺损具有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等优势,既往研究多采用该技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骨缺损患者,对于骨缺损且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者伴随感染等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平均年龄(47.15±8.16)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5.1 cm×3.4 cm至21.8 cm×9.4 cm,骨缺损长度5.8-19.5 cm,平均(11.4±2.3) cm。对于创面轻度污染者行清创、骨折外固定、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填塞,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皮肤创面;对于创面感染患者,先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填充骨水泥及皮瓣手术。一期术后8-12周行二期植骨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试验获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创面轻度污染的9例患者,清创后固定外固定架、填充骨水泥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未发生感染;②6例感染患者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一二周完全控制感染后进行填充骨水泥和皮瓣手术,创面愈合;③15例患者在骨缺损二期植骨以后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间,平均(9.18±2.10)个月;④结果表明,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可有效治疗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ORCID: 0000-0002-6182-9993(陈彦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经皮小切口用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选取随访资料完整者20例,其中胫骨远端骨折9例,胫骨中段骨折11例,应用手法复位及器械辅助复位骨折,经皮微创置入锁定钢板至骨膜外,经皮打入锁定螺钉固定骨折。对于骨折经皮复位不满意病例行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其治疗效果,并总结分析。结果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0例患者,随访时间5~14个月,平均11个月。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无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均满意,骨折愈合亦满意,平均愈合时间术后18周。采用Johner-Wruhs胫骨骨折治疗评分标准,优15例,良3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0.0%。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创伤小,骨折端血供破坏少,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合并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下肢开放性骨折,伤后胫前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骨质、钢板外露等在临床上经常发生,关键在于坚强的骨折固定以及合理应用血供可靠的皮瓣封闭创面。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纳入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24例,根据修复方案分为2组,各12例。负压封闭引流组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15 cm-15 cm×20 cm。经清创后,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创面,三通管接生理盐水随时冲洗血块,7-10 d去除负压封闭引流负压,根据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给予二期缝合,行旋髂浅动脉的髂腹股沟游离皮瓣与膝下内侧动静脉吻合移植修复。非负压封闭引流组创面大小10 cm×15 cm- 30 cm×20 cm,受伤至入院时间1-24 h。普通清创换药,二期固定或者皮瓣转移。 结果与结论:修复前住院时间及皮瓣面积比较,负压封闭引流组显著优于非负压封闭引流组(P < 0.05);2组修复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负压封闭引流组修复治疗后创面感染率为0,非负压封闭引流组治疗8-14 d后创面感染率为75%。2组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顺利成活。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随访过程中非负压封闭引流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长于负压封闭引流组。2组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似,皮瓣受力处无血管危象的发生,无破溃,无臃肿。提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对及时控制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染,改善创面血运,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及早闭合创面,促进创面及骨折愈合有显著作用,皮瓣质地柔韧,外观良好,活动功能良好,可明显缩短疗程,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2年6月采用Nano-HA人工骨治疗的27例骨缺损患者,骨缺损范围为0.3cm×1.0cm ~3.0cm×6.5cm,人工骨植入量为3~15 g。部位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跟骨。骨缺损原因包括骨折22例,骨肿瘤5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临床和X线片检查,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随访时间11个月~26个月,平均18.5个月,骨缺损区Nano-HA与宿主骨直接愈合,相容性好,与原骨界面间无间隙,术后观察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 Nano-HA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外固定支架与小腿皮瓣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外固定支架结合小腿内侧筋膜皮瓣在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自1998年8月~2003年5月应用外同定支架结合逆行或顺行小腿内侧筋膜皮瓣一期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骨外露30例。结果:3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术后筋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8例,Ⅱ期愈合2例;27例胫腓骨骨折获得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最长为术后8个月;3例骨不愈合,1年后行切开植骨术而痊愈,不愈合率10%;2例有不同程度感染,其中1例并发慢性骨髓炎.术后感染率6.7%:结论:小腿内侧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等优点,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是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 方法 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 ×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 结果 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论 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