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一种安全可行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方法是将肿瘤相关抗原的mRNA或肿瘤细胞总RNA转染DC,使之将肿瘤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是髓系DC,体外培养DC的技术也一直在不断地改进.RNA转染DC的方法主要有脂质体介导的转染、裸RNA转染(被动转染)、电穿孔转染和核转染法.动物实验已经证实,RNA负载的DC能有效地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来研究者们对RNA修饰的DC瘤苗治疗临床常见各种肿瘤的免疫学效应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已显示出该类疫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近年来树突状细胞的基础研究以及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通过介绍有关树突状细胞的各类疫苗在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等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对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前景做一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3.
王捷  吴锦银 《实用肿瘤杂志》1999,14(6):387-388,F003
近十年来,随着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形成机制、作用及其和MHCⅠ、Ⅱ类分子关系的揭示,CD8+CTL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核心地位已明确奠定。因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1],其在激发免疫反应中起核心作用。DC是骨髓来源的白细胞,也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组织巨噬细胞衍生而来。与巨噬细胞相比,DC膜表面的MHC分子数量多近50倍,这样有可能形成较多的与T细胞受体结合的肽/M…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及其肿瘤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处于中心地位。近年来DC疫苗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就DC的培养、肿瘤患者DC的特点及DC疫苗的构建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及其肿瘤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处于中心地位。近年来DC疫苗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就DC的培养、肿瘤患者Dc的特点及DC疫苗的构建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小鼠甲胎蛋白(mAFP)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评价其在C57BL/6J小鼠自然肝癌诱发过程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诱导、扩增DC.将表达mAFP的重组腺病毒颗粒转染DC,检测转染前后DC细胞表面分子MHC Ⅰ、MHC Ⅱ、CDl8a(LFA)、CD54(ICAM)、CD80(B7.1)和CD86(B7.2)等的变化.8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单纯接种DC组、接种转mAFP基因DC(pAdBM5-mAFP-DC)组、单纯接种重组质粒(pAdBM5-mAFP)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每只小鼠的左肋部注射5×105个细胞,连续免疫3 d,以后每7 d接种疫苗1次,继续免疫4次;正常对照组仅注射0.1 ml PBS.在接种免疫的同时,给以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和乙醇联合诱癌.诱癌20周后处死小鼠,检查成瘤情况,并对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构建了转基因pAdBM5-mAFP-DC瘤苗;mAFP基因转染后的DC表面高表达MHC Ⅰ、MHC Ⅱ、CD18a、CD54、CD80和CD86等共刺激分子,其分子表达率分别为69.3%、41.0%、42.1%、63.2%、39.4%和38.6%,与转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接种DC组、pAdBM5-mAFPDC组、pAdBM5.mAFP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65.0%、25.0%、70.0%和75.0%,pAdBM5-mAFP-DC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dBM5-mAFP-DC瘤苗免疫自然诱癌的C57BL/6J小鼠,可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对肝癌的发生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陈龙邦 《癌症进展》2005,3(4):360-366,400
树突状细胞(DC)是具有最强抗原提呈能力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近年来,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研究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各种DC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和目前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8.
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树突状细胞疫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状细胞是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启动T细胞应答和T细胞依赖性应答中起关键作用。树突状细胞决定着特异性免疫应答对抗原的选择性并提供共刺激信号,人们据此设计用体外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作为肿瘤疫苗。这一新的特异性抗癌疗法已在动物模型获得成功,并已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DC)在抗原的提呈、识别及激活T细胞发挥抗肿瘤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以DC为基础的胶质瘤免疫治疗已成为临床生物治疗中的重要一员。现就胶质瘤DC疫苗的来源、类型、免疫方法、临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种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可以体内外向T细胞提呈抗原并诱发CTL反应。90年代开始,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在DC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DCs)是众多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具有专职抗原提呈功能,在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肿瘤机体中DCs处于异常状态,如成熟障碍、功能异常和表型改变等,无法激活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基于DCs的肿瘤免疫疗法备受关注,例如通过促进DCs成熟或者利用修饰过的DCs激活机体靶向肿瘤的免疫反应。本文拟对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及肝癌等肿瘤中DCs异常相关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关于DCs疫苗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荷瘤小鼠多柔比星化疗后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春宝  陈峰  金先庆 《中国癌症杂志》2004,14(3):251-253,257
目的 :探讨多柔比星 (阿霉素 )治疗实验性肿瘤对表皮生长因子 (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H2 2腹水型肝癌肿瘤动物模型 ,分四组 :正常组 ,Balb/c小鼠用阿霉素 5mg/kg ;对照组单纯肿瘤模型小鼠 ;1X组荷瘤小鼠注阿霉素 5mg/kg ;3X组荷瘤小鼠注阿霉素 15mg/kg。采用阿霉素进行化疗 ,第六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EGF及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肿瘤组织EGFRmRNA的表达。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各实验组血清中EGF浓度分别为 3X组 1.19± 0 .4 2pg/ml,1X组 1.6 1± 0 .5 1pg/ml,对照组 2 .13± 0 .6 8pg/ml,正常组 0 .91± 0 .33pg/ml,统计学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q检验。EGFRmRNA水平中位数分别为 3X组 1.6× 10 3 拷贝 /毫升 ,1X组 8.5× 10 4拷贝 /毫升 ,对照组 4× 10 5拷贝 /毫升 ,正常组 2 .5× 10 2 拷贝 /毫升 ,采用多样本间两两比较秩和检验 ,发现对照组血清EGF浓度及EGFRmRNA水平高于阿霉素化疗组 ,3X组低于 1X组 ,但均高于正常组 (P<0 .0 1)。阿霉素可以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肿瘤细胞中EGF的表达。EGFRmRNA水平与EGF蛋白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荷瘤小鼠阿霉素化疗可作用于EGF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瘤内注射的局部免疫方式对小鼠H22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经H22肿瘤裂解抗原致敏,实验分为对照组、DC组和DC+CpG-ODN组,分别与T细胞共培养,收获的T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体内试验:BALB/c小鼠皮下接种H22肿瘤细胞制作成荷瘤鼠,第4天时进行局部瘤内免疫治疗,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DC组和DC+CpG-ODN组,免疫治疗10天后处死小鼠,观察其治疗小鼠H22肿瘤的效果。结果:体外实验中,对照组、DC组和DC+CpG-ODN组的肿瘤杀伤率分别为(10.80±3.27)%、(38.26±5.60)%和(42.66±9.00)%,后两组杀伤率均高于对照组(<0.01);体内实验中,生理盐水组、DC组和DC+CpG-ODN组的平均瘤重(g)分别为1.804±0.422、1.216±0.335和0.733±0.191(<0.01)。结论:DC瘤苗局部瘤内注射可抑制小鼠H22肿瘤的生长,联合应用非甲基化CpG-ODN可以明显提高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究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的抗肝癌细胞免疫能否预防裸鼠人肝癌移植癌发生及抑制课鼠人肝癌移植瘤生长。[方法]联合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直接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DC: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肿瘤抗原粗提物刺激DC;DC激活同源的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L);以DC激活的CIL预防性接种于探鼠皮下观察其后接种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移植瘤发生率;并观察该CTL对已接种裸鼠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DC诱导的工体外对HepG2肿瘤细胞具有高效而特异杀伤作用,在裸鼠体内不能预防探鼠人肝癌细胞系HepG2移植瘤发生,而且能抑制该移植瘤生长。[结论]经肝癌肿瘤相关抗原激活的肝癌患者外用血DC体外诱导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提示DC作为一新概念上的抗肿瘤疫苗有可能在人肝癌的预防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方法利用肿瘤细胞纯化技术,从手术切除的肾癌组织中分离出高纯度的肾癌细胞,用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进行原代培养。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的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DC。用细胞融合技术将DC与肾癌细胞融合制备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癌细胞、DC和融合细胞的表型;用噻唑盐(MTT)比色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自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细胞毒实验检测融合细胞刺激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杀瘤活性。结果DC高表达主要组织相融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CD80);原代肾癌细胞高表达一种高分子量的糖蛋白(MUC-1);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同时表达肾癌细胞和DC细胞的表面抗原,并能有效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肾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结论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能诱导特异性抗自体肾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为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在治疗肾癌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 toBalb/c mice significantly inhibits the rate of appearance of1,2-dimethylhydrazine (DMH)-induced macroscopic colon and analrumors and microscopic precursor and malignant lesions. Thesteroid, which has previously been shown to inhibit spontaneousbreast cancer and chemically induced lung tumors in mice, mayfind application as a chemopreventive in individuals at highrisk for developing colon canc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胃肿瘤抗原致敏脐血 DC 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胃癌细胞株 SGC-7901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 DC 细胞和 CIK 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 DC 细胞表面抗原 CD83、CD86、CD11c 及 CIK 细胞表面抗原 CD3、CD56、CD4、CD8、CD16表达。致敏 DC-CIK、非致敏 DC-CIK、CIK 作为效应细胞,SGC-7901作为靶细胞,利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致敏 DC-CIK、脐血 DC-CIK、CIK 分别在效靶比10:1、20:1、40:1时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成熟脐血 DC 表面抗原 CD83+ CD86+、CD11c + CD83+、CD86+ CD11c +表达率分别为(75.4±2.1)%、(79.3±1.4)%、(80.2±2.6)%。致敏脐血 DC 表面表达率分别为(77.7±1.5)%、(82.6±1.9)%、(76.9±2.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26,P ﹥0.05;t =0.958,P ﹥0.05;t =1.049,P ﹥0.05)。成熟 CIK 中 CD4+细胞占(22.8±1.3)%,CD8+细胞占(77.3±1.8)%,CD3+ CD56+ CD16+细胞占(24.5±2.1)%。致敏 DC-CIK、DC-CIK、CIK 都对胃癌细胞有杀伤作用,致敏 DC-CIK 在效靶比为10:1、20:1、40:1时杀瘤活性分别为(37.68±1.49)%、(41.67±0.90)%、(42.71±0.98)%,在效靶比为40:1时杀瘤活性最强,DC-CIK 组分别为(36.77±0.46)%、(38.94±0.95)%、(41.15±0.89)%,CIK组分别为(34.74±1.01)%、(37.76±0.43)%、(39.65±0.7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92, P ﹤0.05;F =19.13,P ﹤0.05;F =8.88,P ﹤0.05)。结论胃肿瘤抗原致敏脐血 DC 可明显增强 DC-CIK的杀瘤活性,致敏脐血 DC-CIK 在效靶比为40:1时杀瘤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LAK细胞对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肺癌细胞裂解物负载的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 (LAK )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接种裸鼠皮下建立肺腺癌移植瘤模型 ,同时将手术切除标本用反复冻融的方法制备肿瘤细胞裂解物 ;同一患者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中 ,贴壁的细胞加入DC生长因子 (DCGF)培养得DC ,未贴壁的细胞加入rhIL 2培养得LAK细胞。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自体DC ,诱导LAK细胞生成DC LAK细胞 ,注射荷瘤裸鼠腋下以观察DC LAK细胞对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用肺癌手术标本能成功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DC LAK组、LAK组、D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肿瘤瘤重平均值分别为 0 .47、1.0 5、1.3 0和 1.5 8g ,DC LAK组、LAK组和DC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70 .3 %、3 3 .5 %和 17.9% ,DC LAK细胞具有抑制裸鼠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而且强于LAK细胞 (P <0 .0 5 )。结论 通过荷瘤裸鼠体内抗瘤实验证实了DC LAK细胞的抗肺癌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 ,提示DC LAK细胞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抗肺癌生物治疗方法 ,为DC疫苗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HT5"SS〗: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异基因T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HT5W〗方法〖HT5"SS〗: 用携带IDO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ALB/c小鼠(受体)骨髓来源的DCs ,用RTPCR法检测DCs表面IDO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分析IDO基因修饰前后DC表型的变化,并把IDODC与C57BL/6小鼠(供体)脾脏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负载有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并携带外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激活自身T淋巴细胞形成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致敏DC,再用含有GM-CSF外源基因的腺病毒感染DC,将所得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以形成对A549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的CTL。细胞分为未处理(N-DC)组、加抗原未感染病毒(A-DC)组和加抗原感染病毒(G-A-DC)组。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计算CTL对A549细胞的杀伤率。结果 当CTL与A549细胞,即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比值(E/T)为5∶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1.9±0.7)%,A-DC组为(21.3±2.6)%,G-A-DC组为(34.5±4.9)%;当E/T为10∶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4.8±0.8)%,U-DC组为(35.4±3.6)%,G-A-DC组为(51.3±2.9)%;E/T为20∶1时,N-DC组的杀伤率为(5.3±0.2)%,A-DC组为(40.5±7.7)%,G-A-DC组为(72.5±4.7)%。3组之间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2,F=356,P<0.05),通过两两比较,得出G-A-DC组的杀伤率高于其他两组(P<0.001),且A-DC组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以肺癌细胞株A549可溶性抗原致敏的DC可诱导出对A549具有特异杀伤作用的CTL,当所致敏的DC通过腺病毒感染而带有外源基因GM-CSF时,所诱导的细胞毒杀伤反应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