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加强广东省血站系统的管理,提高检验质量,保证各实验室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自1998年第2季度开始,开展血站系统HBsAg、抗-HCV、梅毒抗体和抗-HIV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简称室间质评)活动。同时,要求实验室回报每季度前30个连续HBsAg、抗-HCV的室内质控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993—1994年全国抗—HCV血清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和提高全国医院及血站实验室对抗-HCV的检验质量,将1993-1994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抗-HCV血清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的回顾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199年全国有243家医院及74个血站参加抗-HCV室间质评活动,同19934上相比质评成绩有明显提高。血站系统对1994年所发4份抗-HCV弱阳性样枉的平均检出率为81.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和提高全国医院及血站实验室对抗-HCV的检验质量。方法将1993~1994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抗-HCV血清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质评)的回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994年全国有243家医院及74个血站参加抗-HCV室间质评活动,同1993年相比质评成绩有明显提高。血站系统对1994年所发4份抗-HCV弱阳性样本的平均检出率为81.9%。对使用单位(包括医院和血站)在10家以上的抗-HCV试剂盒进行临床使用评价,9个生产单位的抗-HCV试剂盒符合率在90.0%以上,其中5个在95.0%以上。结论医院系统的质评成绩受所选用的试剂盒质量影响比较大,血站系统对弱阳性样本的检出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血站系统室间5项传染指标检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提高血站实验室检验质量,福建省临床检验中心自1998年起,组织开展全省血站系统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对1999~2000年血站系统室间质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HBsAg和梅毒抗体弱阳性样品有漏检情况.  相似文献   

5.
全国血站1998年至2001年HIV抗体检验室间质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至2001年,我们对全国100余个血站HIV抗体检测进行了室间质量评价,每次发一套5份质控血清,包括抗-HIV1阳性血清3份,抗-HIV1阴性血清2份,要求各血站在收到质控血清后,将质控血清随同常规检验的献血者血清标本一起检测,并将结果按规定的表格项目填写完整后,及时寄回主持单位,以便进行室间质评,4年的质评结果表明,能获得满意的次数占大多数(938/978,95.9%),但仍有4.1%(40次/978次)的检测次数中出现差错,因此,我们应认真查找原因和改进工作,以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全面了解分析血站血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方法 对2003~2010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的室间质量评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检验的4项传染病标志物结果总符合率达98%.结论 室间质评有助于提高检验质量,其结果与建立室内质控、操作者责任心、检测试剂质量以及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供血机构五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中国输血协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上海市血液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合作,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血站系统开展检验室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工作,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室间质控网络与评价体系。室间质评工作促进了室间质控的开展,促进了检验人员的质控意识,提高了血站检验科的检验水平,为保证血液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2001~2003共5次质评工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10年的实验室室间质评情况,总结质控工作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1998-2007年度参加血站系统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的室间质评反馈结果进行统计总结分析。结果参加国家级的室问质评符合率是98.6%;省级室间质评符合率是99.5%。结论个别项目的检测存在漏检。要保证血液的质量,要继续加强在职检验人员特别是新参加工作人员的理论及技术培训,要提高检验人员质控意识,制定出适合自己实验室的质控方法与规则,同时选择高质量的试剂。只有建立在完善的质量管理基础之上,规范室内质控工作,才能向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全国血站1998年至2001年HIV抗体检验室间质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至2001年,我们对全国100余个血站HIV抗体检测进行了室间质量评价,每次发一套5份质控血清,包括抗-HIV 1阳性血清3份,抗-HIV1阴性血清2份,要求各血站在收到质控血清后,将质控血清随同常规检验的献血者血清标本一起检测,并将结果按规定的表格项目填写完整后,及时寄回主持单位,以便进行室间质评.4年的质评结果表明,能获得满意的次数占大多数(938/978,95.9%),但仍有4.1%(40次/978次)的检测次数中出现差错,因此,我们应认真查找原因和改进工作,以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就我室2002年参加卫生部、广东省临检中心微生物室间质评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我室微生物检验技术水平。方法:对卫生部、广东省临检中心发放的质控菌株按其要求进行分离检测鉴定,对质控回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我室参加2002年卫生部、广东省微生物室间质评的总共2l份标本中,只有一份标本我室鉴定结果与正确回报结果有偏差,为同属但不同种。结论:我室微生物鉴定准确度较好,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参加部、省微生物室间质评活动能提高实验室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血站系统血液检验室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本省内血站、血库等单位的血液检验室HBsAg、抗-HCV、抗-HIV、梅毒、ALT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室间质量评价(EQA),旨在了解各检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各室之间提供评价资料,便于各室找出差距纠正不足.也为主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以便实施管理,为确保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提供保障.笔者统计了1999~2000年的室间质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国医院血站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预防和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我国的传播,根据卫生部医政司的要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于1996年进行了“全国医院血站系统血清HIV抗体检验开展情况调查”[1],了解到虽然国内许多医院和血站都已开展血清HIV抗体检验,但是检验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开展HIV抗体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有着重要意义。自1997年起,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在全国医院血站系统开展了血清HIV抗体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简称质评),现将2年多来的室间质评结果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1质控样品: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制备提供。2质控样品制备用试…  相似文献   

13.
必须做好各级血站实验室免疫学检验的室内全程质量控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1989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简称:检验中心)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对全国血站系统实验室开展室间质量评价和室内质量控制的培训工作.在质评工作中,发现开展质控的实验室,质评的成绩呈稳定状态,反之呈好坏交替不稳定状态.鉴于国际上对免疫学检验的质控并无可借鉴的固定模式,又基于国内血站系统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检验中心推出以国际上生化质控的通用方法,结合免疫学检验特殊的"即刻法"质控,及以临界值为质控重点的血站实验室免疫学检验质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血站血液检验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实验室内正确应用。方法对本血站实验室常规试验的每次室内质控规范化,定期分析室内质控曲线;并积极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安徽省采供血系统检测能力验证、安徽省临床检验中心及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中心(CITIC)室间质评。结果 2016年本室血液检验室内质控结果全部在控制范围内;参加的安徽省临检中心室间质评2次结果为合格、安徽省采供血系统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定性结果满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3次全部满意或100%、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3次全部合格。结论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够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同时根据室间质评反馈的结果可以有效评价本检测实验室有无系统性误差的存在,对于提高血液检测水平,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有效,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国血站系统检验室室间质控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血站系统供血者的血液筛选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全国血站检验室的检验水平,确保供血及各类血液制品的质量,笔者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合作,从1992年起开展了全国血站和单采浆点检验室室间质控的调查.调查内容为血液常规筛选中的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等5项检测.现将7年来共15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HIV抗体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是主持单位发放HIV抗体质控血清,对参加的各实验室进行HIV抗体检验质量考评。本质评组于2000年度对四川省30个血站每季度发放一套抗-HIV-1室间质控品,每套含质控血清3份(包括HIV-1抗体阳性和阴性)。要求各血站在收到质控品后,尽快将质控血清随同常规检验的献血者血清标本一起检测,并将结果按表格规定填写完整后,尽早将表格寄回主持单位,以便进行室间检验质量评价。四川省30个血站在2000年度获得满分的占60%(18/30),其他血站未获得满分有多种原因,其中操作技术和试剂质量问题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HIV抗体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是主持单位发放HIV抗体质控血清,对参加的各实验室进行HIV抗体检验质量考评。本质评组于2000年度对四川省30个血站每季度发放一套抗-HIV-1室间质控品,每套含质控血清3份(包括HIV-1抗体阳性和阴性)。要求各血站在收到质控品后,尽快将质控血清随同常规检验的献血者血清标本一起检测,并将结果按表格规定填写完整后,尽早将表格寄回主持单位,以便进行室间检验质量评价。四川省30个血站在2000年度获得满分的占60%(18/30),其他血站未获满分有多种原因,其中操作技术和试剂质量问题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全国血站系统乙型、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100730王文丽,王露楠,郑怀竞近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不断深入,使人们对输血后肝炎的发生有进一步的认识。为提高输血安全性,血站系统做好质控工作、提高检出率、保证检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该科2009~2013年临床免疫学的室间质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该室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临床免疫学检验的质量,保证临床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将2009~2013年该室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广西区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免疫学的室间质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结果 5年来共检测600份样本,2012年成绩最差,项目年符合率为98%,其余各年均为100%;抗-HCV、抗-TP两项5年中均出现一份样本结果不符合,总符合率为98.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抗-HIV总符合率为100%。结论通过参加临床免疫学室间质评活动,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保证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20.
必须加强献血者筛查检验和质量保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一、献血者筛查检验工作的发展和现况1 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Ag)的检验与质量控制 (质控 )。 1989年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 ,对全国血站系统开展HBsAg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参照英国的质控理论 ,我们将Levey Jennings质控图法和“Grubb异常值取舍法 (即刻性质控统计方法 )” ,引入我国血站免疫学定性实验常规质控工作中 ,提出以临界值血清为室内质控重点 ,在血站实验室开展了室内质控工作 ;同时参照英国国家质控中心开展乙肝检验室间质评的原则 ,制订了我国血站实验室乙肝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