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异常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抵抗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在动脉硬化发病、血栓尤其是动脉血栓性疾病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异常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抵抗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当前 ,对此类药物的研究十分活跃 ,本文对此作一简述。1 酚酸类化合物刘岱琳等[1] 通过对 19种酚酸类化合物体外抗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测定 ,发现没食子酸、阿魏酸、对羟基桂皮酸、琥珀酸、酒石酸、壬二酸、丹皮酚等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与结构的关系为 :邻三酚羟基的酚酸比邻二酚羟基的酚酸活性强 ;而脂肪二酸类比酚酸类化合…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明山 《医药导报》2009,28(2):140-144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糖蛋白受体抑制药、西洛他唑、三氟柳、盐酸沙格雷酯和曲克芦丁等。此外,随着中医对血瘀症发病学认识的深入和活血化瘀中药药理研究的进步,丹参、川芎、当归、天麻、葛根、刺五加等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4.
5.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对血小板的非特异性选择作用一直困扰着人们。如今,一种新型的针对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物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6.
抗血小板聚集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阿司匹林作为第一个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于临床以来 ,随着对血小板活化 ,血栓形成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 ,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一、二级的预防 ,心肌梗死、稳定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手术前后、非风湿性房颤、外周血管病和脑血管病中。我们就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冠心病应用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回顾。1 血小板活化机制完整的循环系统的内层是单层内皮细胞 ,是一层防止血栓形成的表面。内皮细胞通过自分泌 PGI2和 NO,提高 c AMP和 c GMP水平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这些自分泌物质也可进入血管壁以…  相似文献   

7.
齐洛片(噻氯匹定)国外1978年由法国Sanofi公司开发上市。我国由江苏省连云港制药厂创制,1997年由卫生部批准投产,目前已有大批量药品供应全国。 1 作用机制与体内代谢 齐洛片为强效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阻止血栓形成。①作用机制:阻断血小板上纤维蛋白原受体,使所有与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有关物质(如ADP、AA、TXA_2、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失去活性,抑制血小板形成。该品又具有降低血小板粘附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②体内代谢:齐洛片口服易于吸收,服药后1h~2h血药浓度达峰值。服后第2天,产生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4d~6d达最大作用。齐洛片的血浆T_(1/2)为6h,少量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其活性成分的60%转化为代谢物从粪便中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进展,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中西药中均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在治疗人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对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此类药物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利用他汀(辛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对照组仅施与阿司匹林,经治疗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4.2%)。结论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马昭朝 《天坛药讯》2005,17(2):36-40
抗血小板聚集药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6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当时将该类药归属于抗凝疗法范畴。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不断涌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单独的一类药物,在血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我院目前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的安全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提取分离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方法:用有机溶剂萃取,[化学分离和硅胶柱层析法对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部位逐级分离,同时用样本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作活性比较,筛选出活性强的组份继续分离。结果:氯伪提取部位中的酸性组分(F021)有较强的抗因小板聚集活性,且其中F0212和F0214组份可用作分离抗血小析以聚集的单体化合物。结论:穿心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可以用逐级分离方法制备。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闽春  沈晓英  杨耀芳 《中国药房》2006,17(13):1024-1026
许多临床试验证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10pidogrel)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美国和欧洲的指南推荐冠心病及其它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使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但临床发现,患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反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部分患达不到预期疗效,产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和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目前,有关上述二抵抗机制研究较多,笔认为这些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使更多患受益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聚集药沙替格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衡 《药学进展》1997,21(3):181-18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探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均匀分组作为原则实施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于对照组患者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于观察组患者中联合应用丁苯酞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改善情况予以比较。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有效率显著较高(P <0.05)。结论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的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同时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柯佳  韩燕 《中国药房》2020,(20):2551-2556
目的: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抗血小板""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Antiplatelet""Platelet adhesion""Platelet activation""Platelet aggregation""Mechanism"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 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3年1月-2020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就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各个级联反应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及其作用,以及以各个分子信号为靶点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 863篇,其中有效文献52篇。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作用靶点包括血小板黏附信号靶点[如膜糖蛋白(GP)Ⅰb-Ⅸ-Ⅴ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相互作用、GPⅥ与胶原的相互作用]、血小板活化信号靶点[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通路、磷酸二酯酶相关信号、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血栓素相关信号)、血小板聚集靶点[GPⅡb/Ⅲa、蛋白酶激活受体]、磷脂酶C、P-选择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靶点和信号通路参与了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过程以及促进了血小板相关血栓的形...  相似文献   

16.
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冠心病的研究魏文利黄守坚1(中山医科大学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1药理教研室,广州510089)中国图书分类号R972;R541.4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精神压力等因素触发或加重冠心病急性心...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12):1133-1144
目的综述近年来天然产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重点查阅61篇近期国内外天然产物抗血小板聚集的文献,对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天然产物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总结得出114个天然产物单体成分并分析其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中发展前景,为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结论多种天然产物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面具有良好开发前景,应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从而筛选出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相似文献   

19.
李敏 《首都医药》2013,(18):15-18
目的阐述现有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近几年发表的文献,按血小板发生聚集作用的机制来分类,阐明具体的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对于这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机制的研究,可为开发新药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5,(14):2010-2013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格瑞洛提供参考。方法:归纳和整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替格瑞洛的文献报道和临床研究,对替格瑞洛药动学、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替格瑞洛为新型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通过可逆性与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结合抑制其与二磷酸腺苷结合,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氯吡格雷相比,具有起效迅速、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较快、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等优势,同时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具有很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且具有长期成本-效果优势。结论:替格瑞洛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型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拮抗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