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针加耳压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又称血管性头痛,随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及学习压力加重,偏头痛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运用电针加磁珠耳贴治疗偏头痛86例,总有效率为88.37%(76/86),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脑循环仪治疗52例偏头痛急性发作,疼痛完全消失15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采用脑循环仪治疗偏头痛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秀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66-3166
目的 探讨尼莫西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服用尼莫地平,对照组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8.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偏头痛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灿华 《临床医学》2008,28(3):84-85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儿童偏头痛发作期及间歇期颅内动脉的功能状态.方法 对86例发作期偏头痛患者(观察组)和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行TCD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颅内动脉管壁紧张度增高是偏头痛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86例偏头痛病人随机分组,分别接受苯噻啶、阿司匹林、安慰剂治疗,双盲观察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效果。苯噻啶与安慰剂比较,预防偏头痛发作差异有显著性(x~2=6.27,p<0.025);阿司匹林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12,p>0.5);苯噻啶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88,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偏头痛伴发枕大神经痛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98~2010年我院神经内科专科门诊382例偏头痛患者按照性别、发作类型、病程进行亚组分型,分别统计伴发枕大神经痛的发生率。将偏头痛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封闭+药物组(发作性偏头痛30例、慢性偏头痛50例)和药物组(发作性偏头痛20例、慢性偏头痛50例),比较枕大神经封闭对总疗效影响。结果:男性、女性偏头痛并发枕大神经痛比例分别为36%和37%;先兆性和无先兆性偏头痛合并枕大神经痛比例分别为42%和36%;发作性和慢性偏头痛合并枕大神经痛比例分别为25%和56%(P<0.001)。发作性偏头痛总疗效86%,慢性偏头痛总疗效71%(P<0.05);慢性偏头痛亚组中,封闭+药物组有效率84%,药物组有效率58%(P<0.05)。结论:偏头痛并发枕大神经痛与否与其病程有关,枕大神经痛可能是偏头痛慢性化临床指标之一。合并治疗枕大神经痛可有效提高偏头痛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航天工作者的偏头痛患病率及临床特征,探讨航天工作者偏头痛的危险因素,并为偏头痛的防治提供有效策略。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200名航天工作者进行头痛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头痛诊断问题、睡眠质量。结果:136例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患病率为12.3%;先兆偏头痛52例(38.2%),无先兆偏头痛84例(61.8%);平均年龄(33±10.72)岁;男性46例(33.8%),女性90例(66.2%);大学以上学历占比最高(92.6%);疼痛部位为单侧86例(63.2%),搏动性62例(45.6%);发作时间为4~72 h 88例(64.7%);中重度112例(72.3%);伴随症状出现畏声64例(47.1%),恶心59例(43.3%);活动加重头痛86例(63.2%);诱发因素中睡眠缺乏99例(72.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职业类型、睡眠质量组间偏头痛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睡眠质量差者患偏头痛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航天工作者偏头痛患病率较高,性别(女)和睡眠障碍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养血清脑颗粒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组及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88.6%)明显高于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81.0%),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优于单独服用盐酸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9.
羚芎胶囊治疗风阳上扰、络脉不和型偏头痛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羚芎胶囊治疗风阳上扰、络脉不和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羚芎胶囊治疗的治疗组64例,镇脑宁胶囊治疗的对照组22例,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疾病综合疗效、中医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羚芎胶囊治疗风阳上扰、络脉不和型偏头痛,疗效优于镇脑宁胶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偏头痛性脑白质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头颅MRI证实有皮质下脑白质病变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偏头痛29例中8例(27.6%)有家族性头痛史,25例(86.2%)TCD检查有脑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其中以脑血流速度下降为主,占51.7%,头颅MRI 29例中28例(96.6%)有皮质下脑白质多灶性小圆点状长T1长T2改变,其中11例(39.3%)有两侧对称性特点,1例基底节MRI示小点状长T1长T2改变。1例皮肤活检电镜示血管平滑肌内有嗜锇酸颗粒沉积。结论:偏头痛与遗传因素及免疫反应有关,部分偏头痛合并皮质下脑白质病变可能是一种家族遗传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1.
天麻素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偏头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男:女为11:19,平均年龄19岁,病程0.5~12年;治疗上常规偏头痛药加天麻素20d得到较满意的效果。对照组:26例,男:女为9:17,平均年龄18.5岁,病程4个月~10年,治疗上给常规偏头痛药。结果治疗组:头痛消失10例,头痛明显减轻16例,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明显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头痛消失3例.头痛明显减轻7例。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明显16例,总有效率38.5%。结论天麻素治疗偏头痛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紧张、焦虑、抑郁是偏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而紧张、焦虑、抑郁与患者不合理信念、不正确的应付策略密切相关.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方法,但其不能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减少头痛诱发因素的产生.目的观察药物疗法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对偏头痛的近远期疗效,以期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远期生活质量.设计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现已撤消).对象研究对象为289医院心理咨询门诊1999-03/2001-10的偏头痛患者,共86例,其中男34例,女52例,年龄16~48岁,平均35岁,病程2~11年.采用查表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和药物组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36岁.方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药物组给予阿米替林50~100 mg/d,尼莫地平60 mg/d,口服,治疗12周,观察24周.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效疗评分及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偏头痛疗评分及治疗前后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治12周,两组患者偏头痛疗效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 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停止治疗后第12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效疗评分、P300潜伏期与治疗12周时基本相同,P300波幅显著增高,而药物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疗效评分与治疗12周时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同期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能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偏头痛疗效评分,近期疗效与药物组相似;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变患者不合理信念、提高其应付策略,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487-489
目的探讨在偏头痛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6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GSES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偏头痛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负性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患者尤其女性患者的卒中风险。然而,研究表明偏头痛也可降低卒中的发病风险。偏头痛与卒中的关系尚不明确,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偏头痛性脑梗死,偏头痛与卒中共病因,卒中表现为偏头痛样头痛,卒中与偏头痛共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紧张、焦虑、抑郁是偏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而紧张、焦虑、抑郁与患者不合理信念、不正确的应付策略密切相关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方法,但其不能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减少头痛诱发因素的产生。目的:观察药物疗法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对偏头痛的近远期疗效.以期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远期生活质量。设计: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现已撤消)对象:研究对象为289医院心理咨询门诊1999-03/2001-10的偏头痛患者,共86例,其中男34例,女52例.年龄16~48岁,平均35岁,病程2~11年。采用查表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和药物组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36岁。方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药物组给予阿米替林50~100mg/d,尼莫地平60mg/d,口服,治疗12周.观察24周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效疗评分及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偏头痛疗评分及治疗前后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经治12周,两组患者偏头痛疗效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lt;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停止治疗后第12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效疗评分、P300潜伏期与治疗12周时基本相同,P300波幅显著增高,而药物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疗效评分与治疗12周时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两组同期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能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偏头痛疗效评分,近期疗效与药物组相似;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变患者不合理信念、提高其应付策略,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超声诊断研究提示,偏头痛患者心脏右向左分流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先兆偏头痛。介入卵圆孔封堵术可以缓解甚至治愈偏头痛。本文对偏头痛和心脏右向左分流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镁与偏头痛     
目前多数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血清镁离子降低,推测偏头痛发作与镁离子缺乏有密切关系。镁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证明了这一推测,因此,对镁离子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偏头痛的防治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引发偏头痛大鼠模型颈静脉血浆和延髓、脑桥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变化并分析止痛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体质量(180±40)g;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偏头痛模型组15只。偏头痛模型组又随机分偏头痛生理盐水处理组、偏头痛A型肉毒素5U/kg组和偏头痛A型肉毒素10U/kg组,每组5只。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偏头痛模型组给予硝酸甘油10mg/kg皮下注射于额区、颞区造模。偏头痛生理盐水处理组,造模后,偏头痛发作后2h给予生理盐水0.05mL,注射部位同上,1次/d,连续6d。偏头痛A型肉毒素5U/kg组,造模后,偏头痛发作后2h给予A型肉毒素5U/kg,注射部位同上,1次/d,连续6d。偏头痛A型肉毒素10U/kg组的注射方法和时间同上。应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颈静脉血浆和脑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果:①行为学变化:偏头痛模型组高于对照组(1.48±0.26,35.77±2.30,P<0.05)。②颈静脉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偏头痛A型肉毒素5U/kg组和偏头痛A型肉毒素10U/kg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生理盐水组(55.31±14.02,57.15±14.58,51.81±13.90,93.84±13.62,P<0.05)。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偏头痛A型肉毒素5U/kg组和偏头痛A型肉毒素10U/kg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生理盐水组(6.91±2.21,7.28±2.24,6.43±2.27,11.54±0.41,P<0.05)。结论:A型肉毒素通过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释放和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减轻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一氧化氮为偏头痛发生的关键因子的假说,防治偏头痛的药物与一氧化氮的关系,一氧化氮致头痛发生的临床研究几方面探讨一氧化氮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结果:硝酸甘油的运用引发人类头痛,这种现象头痛与偏头痛自发发作相似,使人们认识到一氧化氮在偏头痛发生中的作用。近年来提出一氧化氮为偏头痛发生的关键因子,并为引发头痛发生的一系列级联反应的始动因子。一些防治偏头痛药物的研究和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一氧化氮与偏头痛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结论:一氧化氮在偏头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扩张血管,还可引发神经源性炎症,激活伤害感觉神经元的敏感性,介导机体内痛觉信号的传导,从而放大其生物学作用,致使痛觉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偏头痛与遗传学之间的联系早已受到关注,遗传流行病学和分离研究证实,偏头痛存在显著的遗传危险性。目的:通过检测偏头痛患者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外周血CAC-NA1A基因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分析探讨中国南方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与CACNA1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设计:抽样调查。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深圳市宝安西乡人民医院。对象:所有病例均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深圳市宝安西乡人民医院。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组10例患者。②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亲属组:家系A和B共12例。③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组53例。④健康对照10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ACNL1A4基因的第13,16,17外显子。采用SSCP方法对2个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10例患者及12名无症状亲属和53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CACNA1A基因的3个常见突变位点(T666M,R583Q和D715E)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中的表现形式。主要观察指标: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ACNL1A4基因第13,16,17外显子的结果。②SSCP分析13,16,17外显子的突变结果。结果:参加实验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10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亲属12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53例,健康对照组1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13,16,17外显子的目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47,268,204bp。②CACNA1A基因3个常见的突变T666M,R583Q和D715E在2个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10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12名无症状亲属和53例无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史的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中均未检测到。结论:在中国人群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家族中未发现有T666M,R583Q和D715E3个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